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

第七十章楊士奇的治水意見

仁孝皇后,就是太宗皇帝的皇后,中山王之女徐氏。

可見對於靖難之事,在起兵之前,太宗皇帝身邊,也不是完全意見一致的。

朱祁鎮心中感嘆,自然並沒有說話。

他送太皇太后回宮之後,再次單獨召見楊士奇。

而今天氣漸漸冷了下來。

有幾分秋高氣爽之意,但是正統五年的雨季也過去了。

這一次夏汛,也不是多平靜的,雖然北方只有滹沱河依舊決口,其他地方,大多都是有驚無限,但是並不是說整個大明都平安無事。

在江南錢塘江就發了洪水,好在不管是杭州知府況鍾,還是周忱,都是一等一的能臣幹吏。這一件事情,處理的都很好。

波及範圍不大。

朱祁鎮僅僅是免了當地錢糧,也不用從別的地方調糧救急。

隨着李時勉帶着錦衣衛千戶王英來往於南京與天津之間,大明北京的糧食困境,也逐漸解除了,而且北方也要豐收了。

當然了,今年的收成不會太好。

但是秋收之後,大量的農民都有時間了。

朱祁鎮準備大規模修建水利的想法,就冒了出來。只是,這一次朱祁鎮學乖了,在做決定之前,準備與楊士奇提前通通氣。

楊士奇對此心中也有數。

朱祁鎮與楊士奇扯了幾句江南的水災,就直入正題了。

朱祁鎮說道:“洪宣之後,天下水旱不均,旱蝗並作,直隸尤其爲重。朕之前所說的事情,先生以爲如何?”

楊士奇沉吟了一會兒,似乎在醞釀詞句,慢慢的說道:“陛下愛民之心,臣代天下百姓謝過,只是,朝廷大災剛剛過去,府庫空虛,縱然海運了不少糧食,但糧食儲備,依然沒有達到去年的標準。而今並非大興土木之時,此其一也。”

“陛下乃天下之主,當視天下如一。直隸雖然是大明京畿之地,但是江南也是朝廷根本之地,陛下如果大張旗鼓,定然引來百官側目,卻不如暗地修整,化整爲零。此其二也。”

“以此二端,臣以爲當從長計議,方有萬全。直隸報上來的水利工程,令工部覈實,每年冬春之際,修繕一二,陛下富有春秋。何須急於一時。”

朱祁鎮聽了,心中很是不滿。

但是想起太皇太后的叮囑,將心頭的怒火一點點的壓了下來。細細思量,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楊士奇的辦法,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好。

但是總體來說,是非常穩妥的。

對掌控天下來,穩定其實比其他方面更重要。

但是朱祁鎮也明顯的感受到了其中的缺陷。那就是慢,而且不能從整體上來規劃。

如果將整個海河流域看做一個整體,這一次整體上的治理,于謙可以從更多的方面上去考慮。但是如果做出限制之後,那麼這一些治水,也僅僅存在修繕方面了。

不是修繕不好。

而是朱祁鎮翻閱不少文件,早就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河北水系的問題,早就到不大動干戈不行的地步了。

朱祁鎮一時間想過很多想法,最後決定拖一拖。

反正而今距離秋收還有一段日子,等過了秋收之後,這一件事情再說不遲。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極是,這一件事情,等朕召見於謙等人入京,再議論不遲,不過有一件事情,朕想問問首輔的意見。”

楊士奇聽了,心中輕輕鬆了一口氣。隨着麓川大勝,班師回朝在即,還有這一次朱祁鎮放手讓于謙賑災,讓李時勉運糧。

楊士奇很清楚的感受到了朱祁鎮在朝中的威信大漲,朱祁鎮的自信也在與日俱增。

這樣的情況之下,朱祁鎮真想做什麼事情。楊士奇也未必能攔得住。

這是大明的政治制度決定的。

最少現在,任何人都無法阻止大明皇帝行駛自己的職權。包括楊士奇。楊士奇見朱祁鎮願意退讓,自然不想硬頂,說道:“陛下只管問,,老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朱祁鎮說道:“朕查過各地文書,發現似乎太行,燕山之中的樹木都伐盡了,卻不知道是否如此?”

楊士奇聽了,一時間沒有說話。他沉默了一會兒,說道:“陛下所言,應該沒有錯的,太行山深處或許有樹木,但是臨近各縣的大山,全部已經禿了,至於燕山更是如此,太宗皇帝見羣山無樹,曾經專門下過禁令,燕山臨近長城一線,全部種樹以爲屏障,百姓禁伐,但也僅僅是長城內外而已。不過數裡之地。其餘的地方,其餘的樹木大則爲棟樑,小則爲柴薪。”

朱祁鎮說道:“先生也看過當年的演示,直隸之所以山洪很急,就是因爲羣山無樹,根本沒有儲備水源的能力,暴雨一下,各地積水立即百川匯於河中,至於一日暴漲數丈,至於不可控制。”

“所以朕想號召百姓種樹。先生以爲如何?”

楊士奇說道:“陛下的心是好的,但是此事恐怕不成的。”

“朝廷並非沒有號召過百姓種樹,但是百姓日常用木材數量巨大,即便是種的再多,也會一一砍伐掉的,一顆樹長成柴,最少需要數年,但是伐掉,卻需要一日。”

“而且,山中種樹更是困難。”

“樹木都是賴水源而生,山中但凡有水源的地方,都被山民所佔據。山中田地開墾不易,讓他們舍此種樹,是萬萬不能的。”

其實楊士奇並不知道朱祁鎮所言對與不對。

對朱祁鎮來說,種植樹木保持水土,本來是常識,但楊士奇不知道朱祁鎮所言對與不對。他只是避重就輕,將其中困難說清楚。

不過,總體上來說楊士奇並不反對這個政策,畢竟是斧斤以時入山林,這還是孟子的意思。

朱祁鎮也知道這不可能。

因爲古代木材用量太大了,即便不談柴薪,單單說傢俱建築所用的木材。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怎麼可能,說一句話,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就行了。

其實自然有自己的恢復能力,但是很顯然北方森林的恢復能力,一直在被人類所壓制着。

水旱蝗災不斷,其實是大自然給人類的回報。

自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朱祁鎮畢竟當了幾年皇帝了,他沒有那麼天真,甚至他剛剛所言,帶着幾分明知故問的意思。繼續說道:“朕知道此事難爲,但是此事即便難爲,朕也要做,因爲唯有如此,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水旱問題。”

“陛下英明。”楊士奇口中頌聖,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反正朱祁鎮是看不穿的。

朱祁鎮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說道:“首輔,可知道朕已經在京師之中禁用柴薪了?”

楊士奇一聽了,立即想起來了,不就是門頭溝這一件事情嗎?楊士奇心中紅燈猛地閃起來了。暗道:“陛下是想以煤代柴嗎?這萬萬不可。”

柴是沒有成本的,煤是需要花錢的,對老百姓來說,該怎麼選擇,根本就是一目瞭然的事情。

所以以煤代柴之事,如果在京師用用還行,畢竟京師人口聚集,柴薪不夠用,甚至用人從通州向京師販賣柴火。

所以以煤代柴,成本上行得通,但是北方除卻北京之外,哪裡有一個能比肩北京的大城市?

即便開封也未必能與北京比。

所以在北京能行得通的政策,在別的地方卻未必能行得通了。

朱祁鎮固如楊士奇所言,說道:“朕想要以煤代柴,讓天下百姓少伐一寸木,就少一點水災。”

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
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十一章 孫氏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