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錢家

第八十一章 錢家

吳與弼所找到的關係,就是錢家。

錢家自然是錢皇后家族。

朱祁鎮沒有給錢家太多的待遇,畢竟錢家的待遇與皇太后家族孫家是聯繫在一起的。而皇帝與皇太后在這上面一直有心結。

所以朱祁鎮就壓着錢家的待遇。

錢家其實比孫家要好上不少,最少祖上也是靖難功臣,雖然沒有太大的功勞,但也是太宗舊人,如果不是出了一個皇后,在這一番軍事改革的變局之中,或許還能有幾個子弟出人投地。

但是作爲外戚,只能掛一個閒職。

原本是在五軍都督府掛閒職,但是五軍都督府撤銷之中,就在中軍掛了一個閒職,說起來也是侍衛大臣,負責宮禁。

但是實際上錢皇后的父親錢貴從來沒有當值過一天,不過是坐在家裡領俸祿而已。

錢家即便有幾個子弟,也是分散在天南地北的軍中。不可能回到京師。幾乎上可以肯定,太子一日不登基,錢家子弟一日不可能在京營之中掌握兵權。

當然了,如果太子登基了,這幾個人錢家子弟,或許在朝政過度之中,有過顯赫的權力,但是很快就是調到閒職之中。

就好像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大明駙馬西平侯宋家,也是有顯赫的地位,但是很快,就淡出了決策層。太皇太后的弟弟彭城伯也是一樣的。

當然了,錢家的地位放在朝廷之上來看,的確很是尷尬,但是尷尬歸尷尬,並不以爲意味着錢家沒有地位。

只是太皇太后在的時候,錢家收斂爪牙,一直顯示出很低調。

太皇太后一去,錢皇后也給過家中一些補償。

畢竟錢皇后在錢家封賞之上,表現出大公無私,給他贏得了朝廷內外的一致讚揚。

更多是順勢而爲,並非對自己家裡沒有感情。

只是凡是都有一定之規,想要做一個賢明的皇后,錢皇后能做的也不是太多的。

錢皇后的歉疚,反而讓錢家有特殊的待遇。

這也是吳與弼建議冼景去找錢家的原因。

因爲錢家是後族,不敢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但是錢家的家底也是很薄的,除卻宮中賞賜的一些土地之外,還有幾分俸祿之外,幾乎沒有別的進項。

在一羣勳貴外戚之中,是有了名的樸素。當然了,也可以理解爲窮。

而冼家想整合佛山鐵業建成一個媲美遵化鐵廠一般的大鐵廠,最大的問題,其實不在於技術,也不在於資金,而在於後臺。

吳與弼理解的很清楚。

如果說冼家保持現在的家業,僅僅打點廣東省的幾個頭面人物就夠了。但是如果想建成這樣大鐵廠。

就必須在中樞有後臺。

而錢家是最合適的。

因爲錢家有皇后,只要這一件事情不算違法亂紀,有錢家在後面背書,各部門都很容易通過的。

真正能否決這一件的事情,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皇帝。

也正好可以窺探一下皇帝的心思。

有了吳與弼的手書做敲門磚,錢國丈自然會給些面子。

冼景也不廢話,寒暄之後,將其中計劃合盤托出。

錢通滿頭白髮,他也是六七十歲的人了,年輕的時候也上過戰場。雖然而今錢家在勳貴外戚的圈子裡面有些尷尬。

但也要看與誰比了。

好歹錢家也進入了最頂層的圈子。

錢通被大女兒,也就是錢皇后千叮嚀萬囑咐。不該摻和的事情,不要摻和,一聽冼景開口,錢通心中就暗地搖頭。

他雖然不怎麼參與朝政,但是在國丈這個位置上,自然就有無數請託門路找上門來。

像是冼景這樣的人,錢通看多了。

不過,他好歹給吳與弼一個面子,聽冼景說完,但也僅僅是聽聽他說完而已。

冼景在商場之上做出好像大事,察言觀色的本事自然是有的,一見錢通的神情,就明瞭幾分。

冼景一咬牙,暗道:“如若,非大利不足以動人了。”

冼景說道:“只要國丈能與成此事。佛山上下必有重謝。”

錢通淡淡一笑說道:“重謝,什麼重謝?”言下之意,就是我身爲大明國丈,什麼沒有見過,指望你的重謝?

只是錢通還是低估了金錢的魔力。

冼景緩緩的伸出一隻手,將五指攤開。

錢通微微凝重,說道:“五千兩?”

對於錢家來說,五千兩已經是一筆大錢了。錢通的俸祿,錢家老大老二的俸祿,再加上家裡的田產,一年收入也不過一萬多兩,這還有一部分是皇后的私房錢。

冼景微微搖頭。

錢通瞳孔微微一縮,說道:“五萬兩?”

這個時候,錢通都有一些心動了,一下子就是兩三年的收入,對他來說是很有誘惑力了。他甚至想賣些面子。

畢竟面子沒有錢值錢。

冼景說道:“五十萬兩。”

冼景這一句話,可以深得漫天叫價的精髓。

五十萬兩,這個數字已經不是吹牛皮那麼簡單,將整個佛山十三家的家產合在一起,大體是這個數字。

打死冼景都拿不出來。

當然了,冼景不會騙,也不敢騙錢通的。

畢竟錢通惱怒起來,弄死冼景不過一句話的事情。

只是,這錢定然是會給錢家的,但是怎麼給,卻是另外一件事情了。冼景而今不僅僅不想掏錢了,而想讓錢家成爲股東了。

只有當朝國丈的大旗拉起來。

冼景有的是辦法搞到五十萬兩。當然了,這五十萬兩隻需在他手中滯留一段時間,他就要辦法先將鐵廠的架子搭起來,然後慢慢的還。

畢竟五十萬兩對朝廷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朝廷要批下來,最少戶部尚書,當朝首輔,還有朱祁鎮都要過一下的。

對於錢通更是吃驚非常。

如果說五萬兩,錢通還可以想象,五十萬兩就是萬萬不能想象的數字了。

這樣一筆錢,於情於理也不可能讓人一下子拿出來。

錢通此刻也顧不上體面,陡然坐起來,說道:“此言當真。”

冼景說道:“學生是萬萬不敢欺瞞國丈的。國丈也是知道遵化鐵廠的,即便佛山鐵廠有遵化鐵廠五分之一的規模,五十萬兩,又算得了什麼?”

“甚至如果國丈原因,可以入股佛山鐵廠,不敢說每年五十萬兩,但是每年十萬兩卻是可以的。”

錢通這個時候,只覺得心臟被什麼東西狠狠的捏了一下,似乎一瞬間都忘記了該怎麼跳動,停滯了一兩個呼吸之後,纔開始以更加激烈的方式跳動起來了。

連呼吸都有幾分急促了。

錢通穩定了一下呼吸,說道:“你再說一遍你的計劃。”

“是。”冼景說道,隨即將他的佛山鐵廠計劃,再次說了一遍。

這一次錢通聽得非常認真,數次打斷詢問。還問了廣東的煤鐵的資源。冼景一一說了。似乎整個計劃都天衣無縫了。

只需朝廷一批,然後錢通入股,用以震懾某些人就行了。

一分年入十萬兩的好事就這樣到了錢家手裡。

錢通覺得他此刻呼吸之中,都帶了幾分夢幻。

當然了,錢通還是有最基本的定力,端茶送客,說道:“此事關係太大,容我細思。”

冼景自然不敢多說什麼了。畢恭畢敬的離開的錢府。

在離開錢府之後,冼景擡頭看着錢府的大門,長出了一口氣,因爲他知道,而今這一件的成敗已經不在他手中了。

他做了他所謂能做的事情了,畢竟身份地位懸殊,他能找對廟門,已經耗費了他所有的精力,剩下的事情,就要看着位神仙願不願意辦,能不能辦了。

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
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