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

第二章財政危機的延續

在當年大戰之後,在朱祁鎮想來。

大抵是兩三年之後,朝廷恢復元氣,財政情況轉好,那個時候就大舉出關,步步爲營,恢復開平,大寧,東勝衛,將整個漠南蒙古納入朝廷手中,瓦刺隔着大漠對峙,然後再經營海西,以長白山爲屏障,海路爲轉運,海西大量屯田,當糧草充足的情況之下,一路逆黑龍江西進,一個沿着遼河北上,雙方奪取肇州,也就是而今哈爾濱以西邊一點,然後經營肇州。

肇州雖然苦寒,但是水土尚可,可以屯田。

朝廷經營好了肇州,就從肇州直掏漠北。

從漠南直撲漠北,要越過寬達數百里甚至更寬的瀚海。這是一個極大的困難。

但是從肇州進入漠北。

卻是河道密集,水草豐盛,甚至很多地方是可以屯田的。

所以勝則狂飆突進,如果不勝則步步爲營,與瓦刺拼國力。

這個幾乎朱祁鎮醞釀了太久太久了。

只是事實與他想象的有些不一樣。

正統十四年的一場大戰,給大明財政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周忱用盡辦法,才堪堪維持住。

也做了很多不體面的事情。之前說過的,就不說。比如賣度牒,不錯,就是和尚的身份證。

太祖皇帝對和尚有多限制,比如當和尚要考試,比如四十歲以上才能出家。等等。後來法度有些鬆弛了。

宮中很多人都信佛,但是朱祁鎮卻是不信的,他對佛教沒有怎麼打壓,也沒有怎麼扶持。所以京中和尚的數量在他親政之後,還有大量的縮減。

原因很簡單。

在北京建立佛寺的主力就是太監。

宮中的太監與外面的佛寺,是有這千絲萬縷的聯繫。朱祁鎮對整個太監羣體是持打壓態度的,也影響到了外面的佛教。

所以度牒就有很大的市場,周忱就開始賣度牒,狠狠的從寺院撈了一筆。

其中零零碎碎的事情很多了。

正統十四年各種法度執行的非常嚴格,而罰髒銀的收入創了新高,達到了一百萬兩上下。

所謂的罰髒銀是刑部的收入,在大明律之中,有不少罪行是可以用贖刑的,就交罰款。

可見周忱在面對財政危機的時候,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了。

朱祁鎮本以爲,在正統十四年之後,他與也先都是在處理內部問題,他恢復時間應該比也先處理脫脫不花快一點。

卻萬萬沒有想到。

正統十五年尚好,正統十六年就是老天爺不給面子了。

整個正統十六年,都呈現出一股西旱東澇的局面。

甘肅,陝西,山西,乃是大旱,而遼東,山東,淮安,卻是大水。還有兩京地震,雖然沒有傷多少,但是也弄得人心惶惶的。

不管是旱還是水,總是要賑災的。

所以,正統十五年剛剛攢了一點銀子,就砸進去了。

不過正統十六年整個年度來,還是差不多的。畢竟大明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並不是北方,而是南方。

南方也有些不順,但是總體來說也算是豐收。

而此刻周忱堅決要求將正統十四年從各地抽調的銀子給還回去。

因爲他做過地方官,太明白一件事情,將地方財政抽空,有多大的影響,而很多事情即便是地方沒有錢,也是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對百姓的變相加稅。

朱祁鎮滿心不情願,但也不得不承認,還是周忱顧慮周全。

朱祁鎮固然是想滅瓦刺,卻不想因爲瓦刺的問題,讓百姓遭殃。

只是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他這個想法,讓他正統十七年的日子好過一點。

如果說,正統十六年,大明是北方東澇西旱。那麼正統十七年,就是天下北澇南旱。

北澇到了什麼地步,去歲大旱的陝西,

正統十七年八月,河決延安,綏德。

至於整個北方都報上三個字:“大雨水。”

這一片大雨水有多大?

朱祁鎮從各地報上來的情報上來看,四月份于謙上報,新河水位超過預期。

這一條新河也是朝廷財政的吞金獸。

財政危機一直不能度過的另外一個原因。

正統十四年的時候,于謙僅僅來得及修建一兩岸的遙堤,兩道夯土大堤,相隔四五十里,將黃河水給限制在其中。甚至有些地方距離百里左右。

預估黃河除非是汛期,否則黃河水是灌不滿河道的。

但是而今剛剛進入三月,黃河水就滿了,從河南岸到河北岸遙堤一片汪洋,至於在河道內部修建的什麼月堤內堤,都被黃河水給淹沒了。

于謙自然是緊急上報。

不過,總體來說黃河新河道還是有驚無險的,首先是于謙數年之間一直在治理黃河與運河體系,黃河大堤基本完成,至於運河河道,也即便完成了。只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運河如何通過黃河北上。

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于謙正在想辦法解決。

準備在河堤上修建一南一北兩道閘口,讓船隻通過,不用的時候,或者是汛期就封閉住。

于謙搞定的工程,總體來說,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其次也是整個工程,還沒有完全完工,很多材料都有剩餘,當黃河水大至的時候,加固也是很輕鬆的。

從四月道五月間,似乎是第一波降雨,主要在河南,陝西,等黃河流域。黃河數次表現出很危險。

于謙都及時處理了。

兩岸百姓都上了堤壩。

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得出來,黃河改道的阻力。

且不說黃河一衝,幾十裡百里寬的河道,乃是不知道多少人所有家產都投入其中了。而今黃河也不安分,恐怕住在黃河邊的人百姓,每到汛期都要上河了,這可是一個苦差事,更不要說河決的恐怖了。

山東本地對這一件事情一直是有怨言的。

但是到了六月之間,北至北京遼東,南至南陽,江淮一帶,陷入了大雨水之中。

這樣程度的降雨給各地的水利措施,施加了強大的壓力。河北地區還好,真正出問題的徐州,河南,鳳陽,特別是徐州。

徐州大雨似乎一口氣下了三個月。

三個月無休止的大雨,所有收成都泡在水裡了。

徐州百姓應該慶幸,慶幸黃河已經改道了,不從徐州這裡過了,否則他們遇到的災難就是雙重的了。

在正統十七年六月到八月之間,朱祁鎮看最多的事情,就是大雨水。他能做的事情,就是賑災賑災賑災。

這還不是全部。

江西大旱。

似乎大明的雨水都一古腦都跑到了北方來了。

北方情況暫且不說,單單說江西一地,江西巡撫韓雍賑濟百姓十四萬四千七百戶,三十五萬六千六百餘口。

而韓雍這個出身順天府,正統七年的年輕進士,也進入了朱祁鎮的視線之中,被朱祁鎮寄以厚望。以待將來。

先斬後奏,將江西的官倉都掃蕩一空,又用種種手段,讓各地富戶納捐,纔算是江西局面撐起來了。

但是這樣的局面並不是每一個大臣都能撐起來,撐得住的。

福建盜賊復起。

朱祁鎮只能讓福建加大對夷州的開拓,將很多流民都遷徙夷州,提前開啓了福建人闖南洋的旅程。

只是這一次,他們背後有朝廷的支持。

夷州很快設了三個縣,充實了起來,並不是孤零零一個縣了。

南方尚且如此,北方更不用說了。

這一年從財政方面計算,朝廷嚴重超支,剛剛恢復了一點元氣,就砸進水漂之中了。

而且這還不是一切的結束,看上卻簡直是一個開始。一個殘酷的開始。

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
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