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

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

“好大的雪。”朱祁鎮站在團城之上,眺望無邊的雪景。

這裡就是瀛臺之中一個涼亭。

當然了,說是暖亭更好一點。

這個亭子雖然是三年臨湖,漫天的雪景盡收眼底。但是在裡面卻是溫暖如春的,該因下面預埋火磚,只要踩在上面,就有一種熱氣騰騰的感覺。

而支撐涼亭的全部是鐵柱,裡面有熱水傳道,在頭頂上鋪成格子狀,隱藏在雕樑畫柱之中。

雖然上下熱氣蒸騰,還抵不過這漫天的寒氣,但是隻有稍稍加上幾件衣服,就感覺不到冷了。

甚至還微微見汗。

這就是朱祁鎮當初推進煤球爐的影響。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

朱祁鎮僅僅是一個思路,就被大內工匠修建成這個樣子,而這個觀雪亭,乃是王振數年之前,就修好的。

只是一連數年五雪,即便是有雪,也是星星點點。不足以一觀。

唯獨正統八年冬,終於來了一場大雪。

對朱祁鎮來說,這一場雪,是近三個月以來,朱祁鎮得到的最好的喜訊。雖然不知道連綿的春旱是否能夠結束,但是隻要有這一場雪在,明年河北各地的冬小麥的收成,就是值得期待的。

“陛下,徐大人來了。”張環小心翼翼的說道。

朱祁鎮說道:“請他來吧。”

張環答應一聲,一個身穿紅色官服的老臣,沿着長長的二十四橋走了過來,大雪降在湖中,也降在橋上,唯有橋中間一道是被清理過的,而橋樑兩側都已經堆砌起巴掌厚的積雪,即便是清掃過的地方,也落下一層層薄雪。

來的人,就是楊溥推薦的兵部尚書徐晞。

在今年年初,兵部尚書柴車的身子骨再也堅持不下去了,病死任上。朱祁鎮厚葬之餘,朝廷上爲了兵部尚書這個位置,開始彼此爭奪。

但是朱祁鎮卻沉默不語,不管下面報上來是誰,朱祁鎮統統不答應。

以至於兵部尚書空懸了半年。鄺埜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暫代兵部尚書。所有人都以爲這個位置就是鄺埜的時候,只有楊溥知道,這個位置朱祁鎮爲徐晞留着。

朱祁鎮之前對徐晞與鄺埜兩人並沒有特別的傾向,爲什麼而今如此肯定徐晞,而否定鄺埜,乃是徐晞做了一件讓朱祁鎮想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在正統六年的時候,朱祁鎮隨口說讓徐晞巡視九邊防務。只是朱祁鎮沒有想到,徐晞完成這一件事情,用了整整兩年時間。

從鴨綠江畔。一路走到了嘉峪關爲止,整整用了兩年的時間,對各地進行一個非常詳細的考察。

要知道後世統計明長城有六千三百多公里,也就是一萬兩千多裡。徐晞白日騎馬而行,晚上對燈寫奏疏。一封封的發給朝廷。

朱祁鎮剛剛開始還不在意,但是後來,卻不得不承認,人要是認真起來,是非常可怕的。

徐晞這兩年寫的奏疏合起來有十幾萬字,編在一起,就是一本完整的《大明邊鎮考》。

朱祁鎮甚至讓錦衣衛考證了徐晞奏疏之中的一些細節,不得不承認,徐晞沒有虛言。這讓朱祁鎮對徐晞更加看重。

所以,寧可等徐晞從甘肅回來當兵部尚書。

而朱祁鎮對徐晞這個兵部尚書也有不一樣的期待。

徐晞走進暖亭之後,看了一眼朱祁鎮,立即行禮說道:“臣兵部侍郎徐晞見過陛下。”他心中暗道:“陛下長大了。”

的確,而今的朱祁鎮已經是長子朱見濬的父親了。嘴巴上的絨毛也變黑了,但還沒有變硬,但是朱祁鎮卻也留了起來。所以,徐晞當今來京師的時候,朱祁鎮見過一面,當時見面的時候,還沒有這一道鬍鬚。

而今徐晞看上去,第一眼就能看見,朱祁鎮脣上淺淺的鬍鬚。自然覺得朱祁鎮長大了不少。再加上朱祁鎮的氣質本來就偏成熟。

而今很少有大臣再以幼君來評價朱祁鎮了。

而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浚這個名字,卻是朱祁鎮細細思量過的,他知道歷史的明憲宗叫做朱見深,所以朱祁鎮明顯的避開了這個名字。

再加上朱元璋定下輩分,朱祁鎮的考慮餘地很少,他這個兒子一定要叫朱見某,而且第三個字,要有三點水。

朱祁鎮想來想去,就想到了浚字。因爲朱祁鎮覺得他到現在拿得出手最大的功績,就是河北治水工程。

浚字,有兩音,做疏浚的浚時候,不就是指他在河北做的事情,而且長子很多時候是要做太子的,要人避諱。所以專門選了一個浚的別體字,也就是濬了。

朱祁鎮說道:“徐卿見老了。坐。”

的確,徐晞也比當初老很多了。

徐晞是永樂初年入仕的,而今已經六十有餘了,這萬里跋涉,雖然有地方官府接待,邊軍護送,但是對徐晞的身體,也是有很大的折磨。

徐晞本來的頭髮,是黑髮之中夾雜幾根白髮。如果細細梳理還能遮掩一下,讓人看不見白髮,但是此刻,卻是白髮完全超過黑髮了。似乎最後一點白髮在堅持最後的倔強而已。

朱祁鎮居然與徐晞相對而坐,中間只有一個人茶案而已。朱祁鎮親自端起茶壺,爲徐晞倒了一杯茶,說道:“徐卿萬里奔波,辛苦了。”

徐晞與朱祁鎮相對而坐的時候,已經覺的坐立不安了,此刻又見朱祁鎮爲自己斟茶,頓時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臣萬萬不敢當。”

朱祁鎮說道:“徐卿何必如此,朕這杯茶,非是爲你,而是敬你爲了國家萬里奔波,乃是爲國家功臣,朝廷不會虧待有功之臣,而今徐卿卻之,何異於子貢之贖人?”

徐晞自然知道,子貢贖人的典故。

魯國的法律,在外國的人贖買魯國人,回到魯國之後,魯國賞賜。但子貢不要,孔子聽了嘆息道:“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果然從此之後,魯國人再也不贖國人了。

話說道這份上了,徐晞自然雙手顫顫巍巍的端起這一杯茶,隨即一飲而盡。

雖然僅僅是一口熱茶而已,但是徐晞卻覺得,自己渾身上下都熱了起來,卻不知道是感受到朱祁鎮的禮遇,還是這個亭子裡面的溫度確實很高。

朱祁鎮的拉攏人心的手法,的確有很大的長進。

徐晞再次坐定,這個時候,他似乎也鎮定下來了。、

朱祁鎮說道:“徐卿東至鴨綠江,西至嘉峪關,東西萬里,雖有奏疏不斷,但是總比不上面談,今日朕誰也不見,就要與徐卿詳談,說一說我大明九邊。”

徐晞說道:“陛下既然問了。臣豈敢不言。只是太宗皇帝所立之九邊,陛下想從什麼地方聽起?”

大明九邊,乃是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固原,寧夏,甘肅。所謂之九邊是也。

但是其中也有輕有重,隨着時代的不同,其中側重也是不同的。

朱祁鎮說道:“就從遼東說起來,鳳凰衛如何?”

鳳凰衛自然是前文提過的,將金州衛遷徙到了鳳凰城,並令施禮領之,名義上是維護朝鮮驛道,其實是填充鴨綠江以西地方,斷絕朝鮮的野心。

徐晞說道:“鳳凰衛雖然是新建,但是生機勃勃,有百姓三四萬之多,唯一的問題就是其中的朝鮮百姓太多了一點,朝鮮方面很是不滿。”

朱祁鎮淡淡一笑,說道:“我大明行事,何須區區小國滿意與否。”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章 聖誕將至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十一章 仁政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章 困境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七十章 年關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章 聖誕將至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十一章 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