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

第一百六十一章王直鎮守南京

王直來了之後,兩人寒暄兩句,忽然靜了下來。

朱祁鎮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王先生,你也知道這天下多事,北京在北,北方大事,朕從來不擔心,唯獨擔心南方,而今魏國公病危,已經不能理事了。朕準備派心腹重臣,坐鎮南京,朕想來想去,此事非卿不可。”

王直是何等聰明之人,有些話是不用說透的。

朱祁鎮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王直自己能不知道嗎?

坐鎮南京,這個差事重要不重要,說起來要比尋常封疆大吏要高上一級。尋常巡撫對應的不過是各部侍郎,于謙就以兵部侍郎的身份擔任過河南河北巡撫。

而朱祁鎮新造出來的總督,纔對應尚書級別的官員。

而這樣的總督,而今只有兩個,一個是剛剛撤銷的雲貴總督,一個是剛剛建立起的河道總督。

坐鎮南京一般都是掛南京兵部尚書銜,雖然南京兵部實權不如北京兵部,但也是一個尚書。

只是這個官職對權力中樞的大臣來說,就是形同發配。

根本就是一個政治-鬥爭失敗養老的官職。

王直豈能不知道,他之前那番話,站錯隊了。

但是他並不是後悔。

他並不是怕打仗,而是覺得這樣的局面不應該與瓦刺大戰,朝廷大事,那是一步也錯不得的,如果沒有黃河決口,王直絕對不會與朱祁鎮唱反調的。

而今黃河大工讓朝廷用度緊張之極。

這個時候,再與瓦刺開戰,怎麼看都不是理智的辦法。

和親是不能的,但是卻應該用外交手段,拖住瓦刺,熬過這一兩年,到時候想打就打,不想打就不打,豈不痛快之極。

只是而今他只是嘴脣微微一動,將所有勸諫之語嚥進肚子裡。

王直是看着朱祁鎮長大的,對於當今的心思太是很明白的。

朱祁鎮既然這樣說,就證明這一件事情,已經沒有迴旋餘地了,朱祁鎮給他說,是通知,而不是與他商議。

這是朱祁鎮給他的面子,他現在苦苦勸諫,非但沒有什麼效果,反而將最後一點君臣情分給消磨掉了。

所以,他微微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

後世見到有些人對貪官污吏說情,說培養一個高級幹部不容易。朱祁鎮定然是嗤之以鼻。但是而今,朱祁鎮才知道這一句話,未必不正確。

可以說,在地方巡撫,布政使一級別,朝廷之中侍郎以上,總計大概有百餘人上下,這些高級官員,對朱祁鎮來說,都不是輕易能拿下的。

原因很簡單,凡是有這個資歷擔任這個職位的,都有最少十年的仕途經歷,有自己的能力,不管是正面的能力,與負面的能力,最起碼的政治能力,是有的。

這些人,並不是殺了之後,就能迅速填補上去的。

最少,你憑什麼認爲,你殺了一個人換上去會更好。

放在內閣,六部尚書這一級別,更是朱祁鎮早就列了名目,每一個朱祁鎮都要細細越多簡歷,有什麼不明白的,還讓錦衣衛去查一查。

因爲這個級別的官員,要資歷,要能力,有政治水平,等等,真不是拉上來一個人就能當的。

至於內閣首輔,更是萬里挑一。

甚至在朱祁鎮心中,王直擔任內閣首輔,其實比周忱合適的。

不管是情分,還是能力,還是資歷。

如果不是現在非常時刻,曹鼐下位,上位的應該是這一位王大鬍子。

對於這樣大臣。

不同的情況,也要不同處置。

如果真是貪污腐敗,道德敗壞,該殺的殺,該辦的辦,朱祁鎮決計不會阻攔的。無他,朱祁鎮對地方或許有一些鞭長莫及。

但是對中樞的掌控還是很力的。

上樑不正下樑歪,朱祁鎮很難想象,內閣首輔帶頭貪污,大明的吏治會成什麼樣子。

朱祁鎮任用的幾個首輔,從楊士奇,楊溥,曹鼐,到周忱,在這上面做得最差的就是周忱。

如果不是而今用得上週忱,朱祁鎮是決計不會讓周忱擔任內閣首輔的。

而僅僅是政治意見衝突,又不是什麼根本的衝突,朱祁鎮也不會下辣手的。就如而今的曹鼐與王直,他們都外放了,雖然連降數級,但是還是大明高級官員,並沒有流放,下獄的。

說不定,與瓦刺之戰後,他們就又回來了。

如果是完全的政治意見衝突,有時候也需要肉體解決。最少現在朱祁鎮與文官集團的矛盾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

至於將來會不會發展到這一步,就不好說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與大臣們建立私人的情誼也是不容易的。

不要以爲光臣子需要聖眷,皇帝就不需要私臣了。

君臣之間,從來是互相鬥爭,互相扶持的。

王直與朱祁鎮的私人情分非尋常人可比,有些事情交給王直去辦,朱祁鎮自然也讓想維持與王直這一點情分。

朱祁鎮見王直答應下來,心中鬆了一口氣,說道:“王先生,先生此去,卻不是讓先生去南京閒着的,朕有很多事情要先生做的。”

王直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北方大戰,漕運中斷,只能靠海運了,先生坐鎮南京,此事就交給先生了。”

縱然朱祁鎮大力開發北方,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南方。大戰一起,很多物資都要從南方運輸過來。

如果南方陽奉陰違,可就不好辦了。

所以,這就是朱祁鎮將王直放在南京的原因,現在的坐鎮南京的大臣是王英,不是那一個海運總兵官王英,而是當初出外調查藩王的王英。

他在南京養老。

朱祁鎮對王英並不信任,他相信王英對大明是忠誠的,但是具體到對於瓦刺大戰,卻未必支持了。

而朱祁鎮相信王直即便是不支持現在開戰,但是決計不會在後勤上做手腳。

這就是君臣幾年互相瞭解的結果。

王直了解朱祁鎮,朱祁鎮也很瞭解王直。

王直說道:“請陛下放心,臣在南京一日,南京糧草餉銀,不管是水陸海運,都會運到北京,誤不了朝廷大事。”

朱祁鎮說道:“這一件事情,朕是信得過先生的。還有一件事情先生一併給朕料理了。”

王直心中一動,說道:“陛下所言可是南直隸分省之事?”

朱祁鎮說道:“不錯。我大明雖然有兩京,但是天子只有一個,南京六部統轄南方事務,要北京六部做什麼?而今南京六部都剩下一些養老的大臣,朕早就想動手了。”

王直說道:“陛下,臣以爲而今朝廷大事頻發,當鎮之以靜,不能操之過急。”

朱祁鎮說道:“朕沒有操之過急,而今南直隸各府,隸屬兩巡撫。一是江南巡撫,一是鳳陽巡撫。朕早就一步步的做好了準備。不過先生說的也對。此事自然不能急着做,朕也沒有要先生馬上做的意思。”

朱祁鎮本來要以南京爲中線將南直隸分爲安徽,江蘇兩部分,先設巡撫,變爲政治實體,先有實而後有名。

但是他的計劃出現一點點的變數。

那就是在他劃分安徽省之中,有一個特殊的城市,那就是中都鳳陽,所以分出來的安徽省會,不可能是第二個城市。

畢竟中都在大明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故而安徽巡撫只能叫鳳陽巡撫了。至於江南巡撫,也是如此,本來江南巡撫僅僅是巡撫江南諸府縣,而今將江北淮安,揚州兩府也劃入了。

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章 斷事官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章 新內閣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五章 香港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
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章 斷事官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五章 新內閣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十五章 香港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