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

第二百二十四章遼河大捷

很快消息就反饋過來了。

遼河兩岸,看似被河水沖刷的很乾淨,但其實是非常泥濘的,人步行還可以,如果騎馬的話,根本進行艱難,跑不快。

這也就罷了,更重要的是容易滑倒。

須知高速奔跑之中戰馬,一個滑倒,就不僅僅是戰馬的事情,連騎手的性命都無法保障。

第一波進攻,就失敗在這上面了。死了近百騎兵與馬匹,除卻少數幾個中箭的倒黴蛋,總體來說明軍毫髮無損。

一時間士氣大震,高聲應和。

這高聲應和甚至從對岸遙遙傳過來,連遼河上也有這聲音,卻是大軍是在快馬加鞭的運人過河。

見此情況,脫脫不花反而安心了不少。

不怕曹義有算計,就怕曹義沒有算計。

有算計正是說明脫脫不花的猜對了,曹義果然暗藏玄機的。脫脫不花立即下令,要挑選女真勇士,攻曹義陣勢,並許諾金銀若干。

總體來說,當年馬上能騎射,下馬能步戰的蒙古騎兵已經不在了。讓蒙古人在地面上與人肉搏,是白白送人頭,但是女真卻不一樣了,女真是漁獵部落,騎射步弓都可以的。

所以從女真各部之中,抽調一些士卒。手持刀盾長槍。步弓腰刀,衝了上去。

一時間雙方廝殺在一起。

不得不說,每一個女真人戰士,都是一個步戰的好手,但是吃虧就吃虧在紀律之上了,女真人戰士每一個都好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戰的時候,也是以我爲主的,固然成爲一盤散沙。但是明軍這裡陣勢嚴密,配合流暢,雙方廝殺就好像是一塊磐石與一捧沙子相撞。

女真人不過片刻就退下來,

隨即又在脫脫不花的鼓舞之中,再次衝了上來。

爲了給曹義更大壓力,女真各部都一一的上陣了,遼河岸邊綿長的河道上,無數腳印將戰場踩成一片稀泥地,每一個走在上去,就會踩出一個小小的水坑,有黃色的泥水將整個人的下半身都給燃黃了。

只是這個時候,脫脫不花感覺有些不妙。

因爲明軍並沒有中斷從東岸調兵,所以曹義所部的人手就越來越多,不管給予多大的壓力,明軍總是不動如山。

脫脫不花也知道等曹義反攻的時候,他們有很多人估計都吃不消。

他一時間心思百轉,不知道做什麼好?就此放棄,估計不行,如果不放棄的話?真要與明軍死磕到底嗎?而且他想死磕下面的部落首領就能答應嗎?

就在脫脫不花在想這一系列事情的時候。另外一處遼河西岸,已經有不知道多少條輕舟連成一片了。

一道浮橋隱藏在蘆葦蕩之中,就在遼河南段十里之外,這裡岸邊有一望無幾的蘆葦蕩,很有效的遮掩了視線。

石亨第一個從浮橋上下來,他並不是到了盡頭纔下來而,是看見水不大深了,就一縱馬從浮橋上跳了下來,飛濺出不知道多少水花。

馬半是浮水,半是前行的,將石亨帶上了岸。

石亨是第一個,只有後就是凡察,各部女真騎兵都在這裡,只是人數有些太少了。只有區區一萬騎。

比蒙古騎兵少太多太多了。

但是石亨並不在乎,石亨毛病不少,但是他的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在運用騎兵上,他有天才的造詣與膽魄。那種天然的大心臟,就是百萬軍中走上一趟,也是臉不紅,心不跳的。

此刻他微微整頓一下,就帶着大隊騎兵殺出,繞過一個弧形的路線,從背後衝向蒙古的軍陣,首當其衝的就是脫脫不花。

如此同時,也是脫脫不花先發現了。

脫脫不花發現之後,第一個想法就是逃,他真躲開,明軍騎兵是追不上來的,但是脫脫不花不是一般人,他是蒙古大汗,大元皇帝。他如果臨陣脫逃,他將黃金家族的臉面都給丟光了。

所以脫脫不花非但不逃,反而整頓兵馬與石亨對衝一下。

脫脫不花就在無數騎兵的簇擁之下,與海西女真騎兵撞在一起,雖然說是撞在一起,但是真正的撞在一起的士卒並不多。

雖然說是撞在一起,但實際上,沒有多少人是真正撞在一起的。而是大部分騎兵都是擦肩而過的,同樣擦肩而過的,也有彼此的刀光,騎兵衝擊的時候,長刀都不用揮舞,只需放平就行了。

人借馬力,一刀下去,身首異處,甚至將人斬成兩截也未必不可。

而且雙方相對速度極高,真正看見對方的長刀的時候,也很難有機會調整方向了。所以就好像是一個賭命的牌局。

無數人在交錯的時候,血染長空,人仰馬翻。石亨雙刀犀利,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衝向蒙古人本陣。

蒙古人被脫脫不花拼命一擋,有了寶貴的緩衝時間。

雖然被石亨從背後捅了一刀,但是傷亡並不大,真正傷亡大的反而是正在進攻的女真各部。他們正在下馬步戰。被馬軍這麼一衝,頓時慌亂起來,也是女真各部平日紀律就不好。此刻更是亂做一團。

在石亨助攻之下,女真各部丟下各種各樣的屍體,跑到一邊了。

此刻脫脫不花遠遠看着明軍這邊,問身邊的首領說道:“你們覺得怎麼改怎麼辦?”

也先的岳父拙赤把咳嗽了兩下,說道:“今日明軍大軍已經過河了,而今再攻,恐怕也沒有什麼效果了。不放放他們去熊山堡?我們斷他糧道?”

“哼,”立即有人冷笑說道:“如此還不如,撤了利索。”脫脫不花看過去,卻是多爾濟。

整個遼河河套地區,迴旋餘地就不大,熊山堡雖然有孤懸之態,但是總體來說,距離遼河與廣寧都不是太遠的。

最多不過兩百里,這樣段的路程之上,講究什麼攻其糧道,豈不是很扯淡。

脫脫不花咳嗽一聲,狠狠的瞪了多爾濟一眼,說道:“老王爺,我知道你的心思,不就是心疼兒郎們,不想再與南朝軍隊硬碰硬了,看來南朝的兵馬,並不是不堪一擊,只是你也知道,太師的意思,是讓我們牽着住遼東軍,我們這樣撤退不大好吧。”

脫脫不花太明各部首領的想法了,他們其實不在乎是姓孛兒只斤,還是綽羅斯。但是各部首領爲了保全自己的地位,自然不想有一個比較強勢的中央政府。

也先想將蒙古整合成一個國家,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各部首領不管是誰的人,與誰站在一邊,當真正出事了,他們只會先考慮自己,考慮自己的部衆,然後再想別的。所以打起仗來很多時候都是強盜習性。見便宜就上,見了硬骨頭就跑。

此刻拙赤把說道:“軍中之事,諸位不說,誰會知道?”

其實他們也知道瞞不過也先,但是所有一起做的決定,法不責衆。即便是也先也要掂量一下,兀良哈三衛與女真各部的實力。不能輕舉妄動。

“這--------”脫脫不花明明是千肯萬肯,但是卻不好立即答應下來。

拙赤把以爲他沒有見過世面,說道:“放心,真要有事情,我擔着便是了。”

就這樣,脫脫不花看似毫無主見,被下面的人裹挾的離開了遼河套,卻不知道暗中有人送了一封書信給曹義,詳細說明了這一路瓦刺大軍最近不會再次扣關了。讓他們馳援宣大。

曹義看了這封信,隨意的燒掉了,之後一切如常,就好像是什麼也沒有發生一般,唯獨不一樣的是遼東鎮上報遼河大捷,報首級功近萬。

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章 年關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
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七十章 年關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章 都掌蠻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章 明浪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