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

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

日本情況傳來。讓朱祁鎮鬆了一口氣。

因爲在正統三十二年下半年,大明就又一個不好的苗頭出現,那就是銀價上漲。

其實大明的銀價在周忱廢除寶鈔之後,就一直處於上漲的趨勢之中。

畢竟,洪武之時確定寶鈔作爲國家貨幣,不是沒有原因的。其中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是,貴重金屬銅錢都大有不足。

要鑄造大量銅錢,這一件事情費時費力,還不如沿用元宋的紙鈔制度。

只是這個制度在正統時,已經難以爲繼了。纔有周忱的改革。

但是任何改革的紅利都是一時的。

在廢除寶鈔之後,銀兩通行一時間上下皆便。但是隨着國家日益安堵,銀兩的價格也越來越高。

其中一個原因,那就是銀子太少了。

大明流通的銀兩總數有多少?

朱祁鎮並不知道,但是總數大概在億萬兩上下。這還是在正統一朝白銀開採量逐年增長的原因。

在正統之前,包括正統前期,大明每年的白銀開採量在三十萬兩上下。

這其中有沒有下面的人中飽私囊,朱祁鎮並不知道。但是即便是有人中飽私囊。大明每年新增的白銀數量也不過百萬兩上下。

當然了,大明流通的貨幣也不僅僅是銀兩,還有大量的銅幣,還有相當地方都是以物易物。

在周忱儘可能將財政收入折成銀,糧兩項的改革。白銀的需要大大增加。而今一條鞭法的風聲,僅僅吹了出去。

銀價就好像不受控制的上升。

朱祁鎮深刻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歷史上的一些改革,或許有些滯後。但是都是前提條件的。

朱祁鎮就面對一個問題,如果將大明賦稅全部摺合成銀元,從而大大減輕了從上到下的管理難度。

但是支撐整個大明運作的白銀數量是天量的。

一條鞭法的前提是大明後期,幾乎源源不斷的流入大明的白銀。

朱祁鎮驀然發現,他爲大明政權深處埋入了一個深深的白銀飢渴症,或者說貴重金屬飢渴症。

這讓朱祁鎮很是焦慮,卻沒有什麼辦法。

根據經濟發展與貨幣數量的規律,大明今後必須保證白銀流入持續且不可中斷。否則大明就會出大問題的。

而大明貴重金屬很是匱乏,這就成爲了大明病根了。

而且這個病根根本沒有辦法可醫。

宋,元,明三朝都進行了大量的貨幣紙質化實驗,已經透支了紙鈔幾乎所有的信用。而今大明主體思潮,那就是紙鈔這東西是不可靠的。

想要恢復寶鈔,根本是不可能的。

這個問題,似乎陷入死結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只能江山留給後人愁了。”

他在位這三十年之間,完成兩次貨幣改革,一次廢除紙鈔,建立銀兩體系,而今又改爲銀幣。

這已經夠頻繁了。

在做紙幣,根本就是朝令夕改,民無所適從。

所以這一件事情,只能留給後人來做了。他只能看眼前了。

朱祁鎮看着劉定之說道:“卿身爲首輔,此事該當如何處置,還要給朕一個說法了。”

朱祁鎮語氣很不客氣。

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爲銀荒這個問題,並不是內閣發現的,也不是錦衣衛發現的,而是少府報上來的。

這也是與政府與錦衣衛的性質有關。

大明政府本質上是一個小政府,儘量減少對下面的干預,他們也沒有能力干預下面的人。而錦衣衛雖然有彙報各地物價的任務。但是經濟上的問題,並不是錦衣衛的專長。他們也不會發現其中問題。

而少府卻不一樣了。

少府深入參與進經濟運行之中。

銀荒導致銀價上漲,市面之上貨幣緊缺,直接影響到了少府是收益。少府對此再敏感不過了。

少府報上來之後,朱祁鎮也是匯合各方情報之後,這才確定這一件事情。銀價上漲這一件事情,從正統前期到而今是一直存在的,而在今年的銀價漲幅超出預料之外。

銀價一高,所有人都留住銀兩不花,世面的白銀頓時緊缺起來。

而北京作爲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在這方面的變化最爲敏感。

而今這個問題,還是一個苗頭。但是不做遏制的話,誰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朱祁鎮給內閣這麼多權力,可以說內閣諸位大學士在權力上並不比唐宋丞相上差上多少。給了這樣的權力,是讓他們承擔責任的。

不管怎麼說,劉定之都是內閣之首,總理天下庶務。在這一件事情之上都有失察之罪。

劉定之自己也明白,立即說道:“陛下,臣以爲而今有三策,可以遏制銀價。”

朱祁鎮點點頭,示意劉定之說。

劉定之說道:“第一,戶部追加一筆款子,從京師購買足夠的物資用與修建馳道之用。”

朱祁鎮立即明白,這其實就是宋代所謂的提稱之法,用於平衡紙鈔的物價。而今不過是用在銀兩之上。

大明國庫富裕,大倉庫與內庫常年有一千萬到兩千萬兩的白銀作爲壓倉底的銀子,不到危機關頭,都不能動的。

極端的時候,兩庫存銀超過三千萬兩也是有的。

也就是說市面上白銀不足,很大一部分也是大明財政之中佔據了太多的銀兩,一下子砸出這麼多銀子。自然能緩解銀兩不足。

不過如此一來,就加大了馳道修建了。

朱祁鎮問道:“多少?”

劉定之咬咬牙,說道:“五百萬兩。”

朱祁鎮說道:“如此就繼續修兩京馳道吧。”

這樣一來,就是徐州到西安,北京到南京兩道馳道同時修建了。

對劉定之來說,這是一個艱難決策。

大明大臣一旦當上戶部尚書,一般都會變成守財奴。將太倉銀庫之中的銀子看成性命一般。

這也是因爲這些大臣的財政思想,都會停留在小農階段。已經想將所有的倉庫填滿。

五百萬兩,對劉定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足夠打上一仗了。不僅僅能修建好兩京馳道,甚至可以提前開始修建從西安到伊犁的馳道了。

不過,這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劉定之說道:“第二,禁銅器,禁銀器,加大銀元與銅錢的鑄造數量。具體數目,臣一時間也給不出,需要與下面商議之後,再稟報陛下。”

加大鑄錢量,也是一個辦法。

畢竟鑄錢本身就是一次貨幣發行,畢竟銀幣之中,並不是全部是銀的,銅錢之中,也不是全部是銀的。

這對增加貨幣發行量是有用的。

朱祁鎮沒有說什麼。

劉定之繼續說道:“第三,就是發行金錢。”

說這劉定之看了朱祁鎮一眼。

朱祁鎮瞬間明白。

大明黃金最多的地方是什麼地方?乃是內庫之中,少府掌握了大量金礦,特別是東北的開發,更是有不少的金礦源源不斷進入內庫之中。

發行金錢,朱祁鎮也做了,只是這個時候金價太貴了。皇宮之中的金錢都是用來賞賜的,很多時候不是當做貨幣來用的。

如果想要發行,最好是交給戶部。

朱祁鎮沉吟了一陣子,說道:“這三件事情,我都允你,只是治標不治本。”

種種行政手段,不過是能壓制住錢荒的苗頭,而且這個一次的銀荒更像是一次預演。而且朱祁鎮能干預的不過是北京而已。

對於大明經濟最發達的南方,朱祁鎮卻是鞭長莫及了。

劉定之立即行禮說道:“臣不能解君父之憂,罪該萬死。”

朱祁鎮擺擺手,說道:“起來吧,如此一來,日本就太重要了。”

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十六章 海漕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八十章 西寧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
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七章 議政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十六章 海漕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八十章 西寧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