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

第二十七章鴨綠江畔

鴨綠江是一條大河,特別是在下游特別是出海口附近,有五千米寬,這就是爲什麼?大軍不在出海口吞併,反而以鳳凰衛作爲後勤輜重所在,因爲越往下游,就越難以渡過鴨綠江。

而鴨綠江上游,更是山高林密,不適合大軍行動。

也就鳳凰城以東這一段,比較狹窄,容易渡河。而且這一帶河中多島,將河流分割成好幾段,最窄之處,不過一二百米。

雖然而今是春季,冰雪融化引起鴨綠江水漲,但是總體上來說,鴨綠江天險,比不過長江,黃河等天險。

正統十九年四月,大軍已經在這裡屯駐了。

曹義對這裡並不陌生,甚至很熟悉。

當年與也先大戰的時候,也是與對面李瑈並肩作戰的。

曹義帶着數百護衛在鴨綠江西岸遠遠的眺望對面,卻見朝鮮各軍,陣勢嚴謹,層層疊疊,數百里江面之間,烽火相連,大軍封鎖,就好像是銅牆鐵壁一般。

細細看,營寨之中火銃手與火炮的數量也是佔一定比例的。

畢竟曹義幾年與李瑈聯手大戰也先的時候,沒有少用火銃,李瑈也不是傻子,自然會大量使用。

而且這東西,對於朝鮮來說,並沒有什麼技術上的難題。

火器對防守一方帶來極大的便利。

所以,朝鮮在鴨綠江對面豎立着堅固的營盤。李瑈並沒有給曹義留下一絲破綻。

曹義知道,這一次根本沒有什麼僥倖可言。

不過,曹義也沒有想過僥倖。

於是在曹義一聲令下,總攻開始了。

首先打響的不是,鴨綠江兩面,而是在鴨綠江出海口,山東登萊水師與朝鮮水師開戰了。

畢竟鴨綠江下游雖然寬闊,真因爲開闊,也能擺開水師。如果明軍水師再這裡取得控制權,那麼就可以直接從下游渡河了。

曹義不想在這裡進攻,就是因爲即便是在鴨綠江下游達成突破,也不可能順利的,畢竟朝鮮多山。尤其是朝鮮北部,尤其多山。

鴨綠江東岸雖然也有一點狹長的沿海平地,但是距離平原還遠,一路打過去,實在有太多可以防守的地方了。

除非過了平壤,才一馬平川。但仍舊是河流險阻,而平原也不多。

朝鮮本地有句話,說,將朝鮮半島給攤平了,就和中原一樣大了。

雖然有些狂妄,以爲我大中華沒有山一樣。但卻也表明了朝鮮的地形特色。

這纔是,曹義一心想要從兩側迂迴的原因。

不得不說朝鮮水師與登萊水師之間的戰鬥力,雖然有些差距,但差距並沒有大到雙方決出勝負的地步。

朝鮮世宗大王時期,乃是朝鮮武功最強盛的時候,當時北擊女真,東征倭寇。而今這位世宗大王才死去不過三四年時間,故而朝鮮上層所有有些混亂,但是放在朝鮮軍隊上而言,也是往幾百年之間,最能打的時候。

登萊水師的遮掩船,載重不大,火炮稀少,多用火器投擲,登船肉搏,雙方打得半斤八兩。

而在這個時候,中游也打響了。

首先發言的是神機營。

在朱祁鎮的規劃之下,神機營就是一個炮營。

五千神機營中,總共有幾百門大炮。

每一個尊火炮,小於五百斤的。

這些鑄炮技術雖然沒有達到大明後期的標準,而且都是鐵炮。但是足夠打出一里多的射程。

也就在鴨綠江邊立下陣地,可以直接轟擊江中小島。

打到李瑈的第一道防線之上。

鴨綠江中的小島,是明朝兩國之間爭議區域。

而且這一帶山巒起伏,唯獨這些小島大小不一,卻是河中衝擊出來的易與耕種。故而百姓聚集在這裡,在明中期朝廷專門派使臣來劃界。

只是而今卻還沒有發展到那種地步。

因爲朱祁鎮開闢海西鎮,各種流民與移民,都要先遷移到海西去,故而鳳凰衛這一點就有一下疏忽了。

鳳凰衛不過是一個衛所而已,滿城士卒加上百姓家眷,也不過數萬人,已經是這一帶最大的城池了,故而被當做後勤要地,囤積大量的輜重。

此刻江中島嶼自然沒有人。卻是李瑈的防線。

李瑈對明朝是一邊打一邊求和。

故而表現出來的戰術上,就是不敢越鴨綠江一步。

說句實話,鳳凰城周邊的丁口,說明了這一帶,乃是大明的邊邊角角的,人丁稀少,有大量未開發地帶。

故而戰爭的大量物資都要從關內運輸過來的,運輸線很長,但是對朝鮮卻不一樣了,鴨綠江距離漢城,可比鴨綠江距離北京要近多了。

鴨綠江以西很多地方都是荒地,根本沒有鎮守,最近大軍都在鳳凰城。這也是從陸路進攻朝鮮另外一個艱難之處,後勤線的艱難。

而朝鮮如果先搶先進攻,不是沒有可能。但是他卻不敢,同時也沒有用,他就是趁着大軍未到 ,先一步攻下鳳凰城有怎麼樣?

這一點優勢在面對朝廷大軍的時候,也是沒有一點用處的,甚至還會更一步在道義上被動,讓這一場戰爭更不容易結束。

只能等着對面大軍雲集,先一步進攻。

只是李瑈也萬萬沒有想到,但神機營一發威,他的第一道防線,立即不堪一擊。

一枚枚炮彈越過河面砸在江心洲,但是砸的木屑亂飛,大量朝鮮士卒還沒有見到明軍長什麼樣子,就已經死在炮火之下了。

還有一些射不準,砸在鴨綠江之中,打得一道道水柱沖天而起,就好像一瞬間進入了由水柱構成的森林一般。

雖然都是實心炮彈,殺傷力沒有開花彈那麼打的,但大大小小几百門大炮,一起發威,卻也是少見之極。

本來一兩百步的寬面之上,一瞬間變成了人間地獄。

這個效果,讓雙方都很吃驚。

曹義也很吃驚。

想想就知道,這個將大炮單獨編組的想法,是出自於朱祁鎮,甚至三千,五軍,羽林,勇衛,神機,射聲六營的組建想法,都是來自於朱祁鎮。

因爲在大明是一個兵貴雜的時代。

發展到戚繼光時代,已經出現的鴛鴦陣。

在每一個衛所也秉承馬三步七這個標準,即便是單獨的步卒之中,有有火器兵,與奇兵隊,而單單是冷兵器兵種之中,長槍,刀盾,弓箭,都是混編的。

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中,無數長槍如林,覆蓋整個平原。緩緩前向,就好像整個天地在動的想法。

所以,朱祁鎮提出的純兵編組,其實被很多大將心中不看好,畢竟京營操練的大陣,一直是馬步混合的。

其實如果成國公沒有將步卒丟在後面,即便是被突然伏擊,也是站穩腳跟的。

當然了,純兵與雜兵誰優誰劣,這是一個扯不清的問題。即便放在現在也是一個軍事話題,比如坦克單獨編組,還是與裝甲車編組在一起,最低沉的步兵班,所用槍械也不是一樣的。

這是一個大命題,很難說這些將領都是錯的,而朱祁鎮是對的。

大明軍隊的而今的陣法編組,乃是從太祖太宗年代一代代打出來的。

只是皇帝就是皇帝,區區三萬人馬,又不是京營都這麼來。大臣們也不會拼死阻攔的。

對於神機營很多人都還覺得可惜。

之前是一個當打的營頭,能夠硬頂瓦刺騎兵衝鋒的老營,結果變成了五千連長兵器都沒有,只會放跑的士卒,根本不能單獨使用,必須被人保護。

只是今天一看,讓曹義立即感到吃驚不已,似乎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在緩緩的拉開帷幕。

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
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