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

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

雖然朝中對這一場戰事的戰果,很有非議。

但是朱祁鎮力排衆議,爲成國公加祿米千石。

興安伯徐亨封爲興安侯,武進伯朱冕爲武進侯。另外封陳懷,馬亮爲侯。陳懷爲平鄉伯,馬亮爲招遠伯。

如果不是成國公已經到了天花板了,朱祁鎮還要給成國公升一級。

此言一出,朝野大譁。

說實話,這一戰雖然戰果不多,但是畢竟是勝仗,不是敗仗。兀良哈落荒而逃,大草原上追不上,也是常有的事情。

真正彈劾的人,並不是太多的。

但是朱祁鎮一口氣,加封兩個侯,封了兩個伯。卻讓楊溥也明確的表示了反對。

楊溥一般情況下,是不想與朱祁鎮直接衝突的,但是這也太離譜了。

原因無他。

西北之戰,規模在這一戰之上,不過是封了一個蔣貴,還是定西伯。麓川之戰,保定侯也沒有變成國公,下面也不過是封了一個方瑾威遠伯。

說起來,很多人都認爲,保定侯孟瑛的表現是可以封國公的,原因乃是保定侯孟瑛速戰速決,爲朝廷節省了不知道多少糧草物資。

但是而今,兀良哈之戰,出動數萬騎,斬首千餘。功勞不大,卻封爵如此之多,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公。

在楊溥看來,功勞大的將領壓一下。這是正常操作,所謂珍惜名爵。

爵位封多了就不值錢了。

這樣做,是影響朝廷威信的。

朱祁鎮自然知道自己理虧,面對楊溥的勸諫,向來是王顧左右而言他。結果楊溥鍥而不捨,朱祁鎮只能想辦法,讓王振代他擋一擋了。

他自己立即宣佈,要巡視河北水利工程。

這一件事情,一直在朱祁鎮的規劃之中。

于謙辛苦數年,將河北水利各大工程都修建的差不多了。根據于謙與楊溥當初的約定,朝廷對河北水利的撥款傾斜,也要到此爲止了。

朱祁鎮總要驗收一下。

而且這時間也要選好。

五月是麥收時間,今年雖然還是春旱,但是冬天好歹也下雨了。再加上大量的水利工程,乃至於水井都在運作之中

五月收成預估是不錯的。

朱祁鎮個人感覺,河北春旱。今後每年都少不了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氣候問題。

五月之後,天氣太熱,又接着是秋天。

春秋兩季是農忙時期,朱祁鎮再下去,勞師動衆,實在不好。

故而就提到三四月間。

征討兀良哈之戰,正月出兵,二月收兵,三月初論功行賞。時間也差不多了。

朱祁鎮沒有刻意用這一件事情拖楊溥,但是正好趕上了,也好躲開。

不過,朱祁鎮出宮之前,也要將北京城之中的事情,給安置好。如果太皇太后在的話,朱祁鎮根本不用操心。

朱祁鎮回到坤寧宮之中。

一進院子,就聽見裡面一陣笑聲,卻見坤寧宮地面上鋪着能陷入腳踝的地毯。柔和而溫暖。

上面還有着一些阿拉伯宗教圖案。因爲這毛毯就是從西域傳來的,號稱波斯出產的。

如果不是,朱祁鎮知道波斯作爲一個國家早就不存在了。否則還真以爲波斯地毯了。

不過,朱祁鎮腳下的卻不是西域產的,而是甘肅產的。

其實這種毛織物,在大明也是有的,甘肅就進貢。

但是在宣德十年,他登基的時候,太皇太后以西北殘破,免了這一項貢品。朱祁鎮倒是重新將這項貢品恢復了。

倒不是朱祁鎮多在乎物資享受,而是朱祁鎮看中羊毛紡織,甚至讓王振專門派了一個太監,卻採買。並在建立起蘭州織造,專門供應朝廷毛織品。

朱祁鎮對羊毛紡織,並不是多瞭解的,什麼羊的毛好,從什麼地方引進羊。還有羊毛該怎麼處理。

但是朱祁鎮知道有需求就有供給。

所以他專門從內庫撥出兩萬兩銀子,採買這種毛毯,不僅僅在宮中用。還賞賜大臣。

雖然朱祁鎮也知道,他即便拔下去兩萬兩,真正到當地百姓手中,也沒有多少。但是他依舊想以皇帝的身份推行這種東西。

雖然這種毛織品做衣服還有一些粗糙,僅僅能做地毯。

朱祁鎮蹲下來之後,雙手一拍,說道:“皇兒。”

小傢伙正在錢氏身邊,周圍有好多花枝招展的宮女。他看見了朱祁鎮過來,忽然張開雙臂,口中嗚嗚哈哈,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向朱祁鎮撲了過去。

朱祁鎮掐住小傢伙高高舉起,拋到空中。小傢伙最喜歡被扔高高了。

而除卻朱祁鎮之外,誰也不敢這樣做,畢竟真要讓這個小傢伙摔在地面之上,這些太監都要身首異處。

所以小傢伙對朱祁鎮特別歡喜,不知道他是喜歡朱祁鎮,還是喜歡這種被扔在天空之中的感覺。

朱祁鎮和小傢伙玩了一會兒,小傢伙就累了。

朱祁鎮讓奶孃抱了下去,朱祁鎮屏退左右,坐在錢婉兒一側,說道:“這兩天我就去河北了,宮中只要靠你了。”

“遇見事情不要慌,大小事務內閣與王振都給會處理了,反正河北也不遠,實在不行等我回來再說也不遲。”

“陛下,我------”錢婉兒說道:“要不讓郕王監國吧,我一個婦道人家-----”

朱祁鎮說道:“不行。”對於襄王之事,朱祁鎮心中一直都是有陰影的。所以他不想再培養過一個監國王叔出來。

雖然朱祁鎮現在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

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疾病,但是事事無常,很多時候都說不清楚,朱祁鎮可不想爲自己孩子培養出一個政敵。

所以,他寧肯培養錢婉兒。

在太皇太后去後,朱祁鎮對太皇太后越發懷念起來了。

他擔心他一旦有一個萬一,也要有一個能立得住的太后,不要像他母親孫太后一般。

至於錢婉兒外戚坐大的,朱祁鎮卻是不擔心的,要感謝太祖的制度,皇后家中都是單薄之極。

錢婉兒夫妻,只有三個孩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錢家雖然也自稱吳越錢氏之後,但是實際上分的太遠了,與吳越錢家相差不可以道計。

三個孩子放在後世大抵算多一點,但是放在這個時代,根本撐不起一個大家族。

這樣單薄的錢家,根本不足以讓錢婉兒坐大。

退一步說,錢婉兒坐大又怎麼樣?

朱祁鎮看得出來,錢婉兒即便是大權在握,也狠不下心來殺兒子,即便她將來掌權幾十年,這皇位還是兒孫的。

朱祁鎮並不覺得這個結果太壞。

畢竟,錢婉兒掌權的前提,乃是他已經不在了。

這樣的安排也算不錯。

畢竟,他骨子裡是一個現代人,並不覺得自己的老婆掌管大權有什麼錯的,只要他不改嫁。而錢婉兒在這個時代能改嫁纔怪。

所以,朱祁鎮常常給錢婉兒講前朝的根結所在,楊溥這個舉動的用意是什麼?曹鼐這一手棋是隔什麼山打什麼牛。

錢婉兒也是非常聰明的姑娘,在無數女子之中殺出成爲皇后,絕對不是單單是相貌的問題。

有朱祁鎮的指點,錢婉兒也有一些政治目光。但是此刻一下子讓她監國。

錢婉兒還是有些心慌。聽了皇帝的勸解,這才安心了不說,笑道:“臣妾就是一個傳話的。”

朱祁鎮說道:“你這樣想也不錯。”

錢婉兒畢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朱祁鎮可不敢讓她決斷國家大事,不過讓錢婉兒積攢一些資歷而已。

將來他有一個萬一,錢婉兒有沒有處理國事的經驗就非常重要了。

而今,從北京快馬到河北,最多一天半的時間。朱祁鎮是可以遙控的。

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章 西寧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
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章 西寧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