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

第六十六章突擊兀良哈

大寧城,夜。

草原的夏季夜晚,有無數昆蟲在高低不住的鳴叫。

好像是夏季的歌聲。

時不時有狼嚎之聲,遠遠的傳了過來。

在草原的夜渲染出一股危險的氣氛。

天空之中,銀河倒懸。雖然沒有月亮,但是能見度也是很高的。遠遠的看見,地平線上好像有一籠白紗。

此刻無數明軍,就好像是黑暗之中鬼神一般,緩緩的靠近大寧城下。

說實話,兀良哈三部對大寧城並不是太看重的,之前也不過是過冬的時候,纔來大寧城之中。

原因很簡單。

就是因爲大寧城即便再殘破,但是城牆完整的結構還是是存在的。

在城池之中可以躲避風雪。但是在夏季卻不經常在大寧。

只是而今他們與瓦刺的關係破裂,不敢往北方草場,所以他們都在大寧附近聚集。

這也成爲了明軍的目標所在。

朱祁鎮在中樞所做的決定,不過是一個大致上的決定,真正具體決策,就要落在楊洪這裡了。

楊洪爲了不讓瓦刺察覺,所以一直秘密調動。

直到五月末數萬騎兵就聚集在喜峰口。

隨即楊洪輕裝簡從,每人帶十日干糧,一聲令下,大軍出關。

大軍出了喜峰口之後,晝伏夜出。花了三日左右,就來到了的大寧城下。

此刻已經到了關鍵時刻。

五萬騎兵分成三路,緩緩的接近大寧城。

而兀良哈似乎毫無覺察。

因爲明軍與瓦刺的此刻在東北交鋒。兀良哈自然就放鬆了警惕。而且草原各部在很多時候,本來就沒有明軍那麼嚴謹。

只是兀良哈畢竟不是笨蛋。

他們是防備鬆懈,並不是沒有一點防備。

在靠近大寧城的時候,就被兀良哈發現了。

一場夜戰,就此展開了。

兀良哈全盛的時候,能有七八萬騎之多,但是而今卻不行了。

畢竟經過一次又一次戰事,在明軍與瓦刺之間的各種摩擦。兀良哈的實力衰弱了不少,但是依舊有三五萬騎之多。

此刻,明軍人數較多,又以有備攻不備,兀良哈自然是承受不住了,而且更更重要的是,大寧城城門並沒有關。

不是兀良哈不想關,而是好幾個城門根本就殘破不已,朽爛不堪了。

畢竟明軍放棄大寧已經好多年了,木製包鐵大門在大自然風吹雨打之下,腐朽的速度很快的,而蒙古各部根本不會修繕城池。

否則歷史上上都與大寧都變成了廢城。

而沒有城門的城牆,與沒有城牆的營地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明軍長驅直入。隨即就是一場鏖戰。

當天光大亮,兀良哈各部頭領已經臣服在楊洪的腳下。

楊洪說道:“將這些人送往京師,讓陛下處置。”

“是。”身邊立即有人說道。

楊洪將兀良哈三衛的首領都送到京師。如此一來對下面的蒙古人就容易把控了。

畢竟兀良哈三衛本身就不是瓦刺的鐵桿,甚至一度是大明麾下的衛所,大明對他們是影響力的。

楊洪隨即派人將分散在草原各部首領全部召了過去。

草原各部是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必須分散開來之後放牧。

面對楊洪軟中帶硬的威脅,剩下各部根本不敢拒絕。

在大寧城樓之上。楊洪就在城樓之上。

明軍進駐大寧不過兩三日,就已經開始着手修復大寧城,首先修復的就是大寧城樓,雖然這座大寧城樓,而今還達不到大寧城中完好時候的樣子。

新舊的木頭拼接在一起。有很明顯的痕跡。

但是而今兀良哈大小頭目卻無心觀察這些細節。

楊洪說道:“朵顏三衛,乃是本朝太祖所封,諸位應該都有大明的世襲官職吧。”

楊洪此言倒是不錯。

當初設立朵顏三衛,可是從上到下,都換成了大明的衛所官,而且大明朝貢的時候,也是按照官職來的。

所以,不要看兀良哈天天與大明打仗,真的說起來,他們頭上都有大明的官職,只是時過境遷,大明所封的官職與實際上已經有出入了。

這倒不是什麼大事,甚至而今兀良哈小頭目冒充大明的官職,楊洪而今也會默認的。

這些大小頭目,卻不知道。

他們一個個報出自己的官職,或爲百戶,或爲千戶。

楊洪說道:“好,而今三衛指揮使都進京覲見了,想來不日朝廷必有封賞。只是三位大人以及子孫高升,他們的差事,還是要有人來辦的。”

楊洪這一句話說出來,下面的人每一個人眼睛都亮了。

他們怎麼聽不出來楊洪這一句話的言外之意。

兀良哈三部的指揮使這一進京師,最多是一個富貴閒人而已。而他們留在草原上的部落。還是要有人統領。

這可是一塊大肥肉啊。

他們未必忠於大明,但是隻要能給他們部落人丁,乃至牲口,就是讓他們忠於誰都可以的。

楊洪看他們的表情,也是非常滿意的。

畢竟楊洪吃夠了這些部落的苦頭,在他看來,單純的瓦刺並不可怕,瓦刺在漠北不過十幾萬騎而已,大明兵馬遠勝瓦刺。

但是瓦刺能夠如果能夠聯繫其他各部,那麼明軍就要面對整個草原的壓力。

所以楊洪目光就放在分化草原各部。

雖然明軍騎兵能力不差,但是如果能招納大量的附從騎兵,也是一件對明軍大有好處的事情。可以說對這些牆頭草來說,明軍這裡多上一分,瓦刺那邊就少了一分。

楊洪也將這個意思上報給朱祁鎮,已經得到了朱祁鎮的默認。

楊洪說道:“至於朝廷要誰辦事,就要看誰能爲朝廷辦事嗎?”

下面大小頭目立即說道:“請大人下令。”

“請大人下令。”

一個個就好像是狼崽子一般,雙眼之間,爆發出幽幽的光芒。

楊洪說道:“好,你們去召集各部勇士,記住只有這一次機會,今後草原之上,要麼從大明要麼從瓦刺,兩者之間,非此即彼。”

“是。”各部頭目立即說道。

不過三日之後,楊洪在大寧城等到了萬餘步卒援軍,他們立即開始修繕大寧城。並囤積糧草,並帶來了朱祁鎮嘉獎的聖旨。

還有便宜行事的權力。

朱祁鎮對出外的大將軍,從來不遙制的。

只是楊洪得到了便宜行事的權力,就解開了枷鎖。

距離本部五萬騎兵,已經兀良哈各部三萬附從軍,大軍帶來月餘乾糧,大舉北上。

他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越過瀚海,攻擊應昌。

準確的是,應昌附近的草場。

應昌曾經一度成爲北元事實上的都城,他們附近的草場,是瓦刺重要的草場之一。甚至越過瀚海,能夠攻瓦刺之後。

他就不相信瓦刺能容納明軍在漠北縱橫。

第二個選擇,就是去肇州。

破瓦刺與肇州城下。

這兩個選擇風險是差不多的的。瀚海難越,大明軍隊已經幾十年沒有翻越瀚海了,其中艱難險阻,誰能知道啊?到了漠北之後,又深入敵後,風險豈能小了。

至於支援肇州,更是兵危戰急。有也先等久負盛名的大將對陣,誰也不敢說自己是完全之策。

不過,思來想去,楊洪最後決定繼續支援肇州。

因爲兀良哈投降。

楊洪手中有足夠的炮灰。此刻楊洪才知道,手中有大量可以消耗,不用心疼,並有一定戰鬥力的軍隊,到底有舒服。

只是這種優勢,不在瓦刺手中,而在大明手中。

即便在肇州不敵瓦刺,但是有這麼多炮灰,想撤退,卻也是很容易的。

所以,肇州風雨更急了。

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十六章 海漕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章 年關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
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七十章 父子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十六章 海漕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七十章 年關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