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魯蘇之爭

第十章 魯蘇之爭

水利學院建造之初,款項是不好批下來的。

原因很簡單,在文官系統水利學院也不怎麼受待見,而且大明朝廷前幾年還有過好幾次財政緊張的情況。

大明文官對財政緊張,一般來說都緊衣節食。

而水利學院就在節省之中。

而阮安的待詔俸祿,卻是由大內支出的。

很多時候就出現了,水利學院的款項沒有,而是阮安卻有俸祿。阮安自然將自己的俸祿貼進水利學院的賬目之上。

阮安僅僅在水利學院後院有一座小院,還是隸屬學院的,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有些不能扔的東西,都是御賜的,就好像阮安手中的柺杖。

正因爲如此,即便是文官們也多看重阮安一些,水利學院的學生,受過阮安幫助的人,更是數以千計。

桃李滿天下,正此謂也。

更何況,阮安在水利上的權威,很多時候,朱祁鎮要開某渠,或者興建某水利工程,朱祁鎮必須諮詢阮安。

這讓阮安在朝廷事務上,有很大的話語權。

就好像現在,王永和對自己的辦法不太自信,自然要帶着阮安來爲他背書。

坐定之後,王永和就以徐州水利的事情,開始彙報了。

王永和首先說的是山東百姓與南直隸百姓民間械鬥之案。

朱祁鎮剛剛開始的時候,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細細聽來,終於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徐州水利不行,不僅僅是天災,也是人禍。

什麼人禍?就是要從徐州地理說起。

這裡也要先說明,這裡說的徐州,不僅僅是徐州一州,而是以徐州爲中心,包括魯南,淮北,豫東一帶地區。

用網絡上所言的淮海省來代表,或許有些不大吻合,但也大差不差了。

先不要說,徐州地勢如何,降雨或者河道又什麼特點,單單說各種行政關係彼此牽連,就是不可能在這裡興大工的原因之一。

這一帶,影響山東,河南,南直隸。而南直隸又已經被朱祁鎮事實上劃分爲安徽與江蘇兩個省了。

也就是說,這裡的事情要平衡四省的利益才能開始。

這本身就是一件很難得的問題。

再加上運河。

保運從來是運河沿岸的政治任務。縱然朱祁鎮已經有過幾次,寧可運河斷了,也要保證當地百姓的生活。

但是如此一來,讓地方上更混亂,且無所適從。

怎麼說,運河與地方爭水的事情,不是一次兩次了,甚至山東一些地方,連運河附近的泉眼都不許百姓取用,必須爲運河所用。

這樣的政策不是沒有遇見反抗的。

但是有朝廷在背後撐腰,官員們都能下的了手,百姓們也不敢造次。畢竟對於鎮壓百姓,很多官員都是非常有心得體會的。

但是朱祁鎮否定了這一政策。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

首先,誠然運河兩岸,因爲爭水的問題,給地方上帶來很大的困難,有很多百姓因此利益受損,但是問題是運河到來,也給當地帶來很多機會。

運河沿岸本身就有因運河而得利,與因運河而損失的兩個集團,而且這兩個集團彼此之間也不是經緯分明的,很多時候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之前大明的政策是一刀切,固然有很多問題,但是此刻朱祁鎮表現兩者並重,卻更讓下面的官員,不知道該怎麼辦?

運河要不要維護?

要的。

雖然運河在大明南北運輸的體量漸漸降低,但是依舊是官府調動物資,不可獲取的手段,而且如果不維護的話,那些因爲運河得利的百姓,都不願意。

那麼與運河爭水的百姓,要不要安撫?或者說,當地農業用水,要不要滿足?

要滿足。

皇帝已經表明生民爲重了。

但是這個政策很不執行,有能臣幹吏,自然能平衡兩端,但更多的官員辦這樣的事情,會變成兩邊都弄不好,都得罪,裡外不是人。

這就是很多的事情,地方官員喜歡一刀切的原因。

單單是這個事情,本來就夠煩的了。

再加上行政區之間的劃分,兩省交界的百姓,更是旱時爭水,澇時以鄰爲壑,幾乎有一種世仇的感覺了。

事情鬧大之後,各地縣衙來處置,他們自然不願意背鍋,要將事情的責任扣到臨省頭上,甚至一路打官司打到省級,也是如此。

如此一來,不管怎麼樣的規劃水利工程,都不會讓所有百姓滿意。

雖然政治劃界上有省界,但是自然之中卻並不出存在,也就說,不可能因爲你在地圖上劃了一條線,就會讓山東省的水,不能流到南直隸了。

而且規劃水利,自然也要有所偏重。不可能都能得力。比如低窪的地方,最好用來蓄水,而不是用來開墾良田。

這樣的事情,在其他地方治水的時候,也是有辦法平衡的,無非是官府來賠償,或者經淤積出來土地償還一二吧。

但是這裡的問題,就不好辦了。

山東與南直隸,都不願意自己吃虧。

朱祁鎮細細聽了,說道:“此事,朕有分寸。”在朱祁鎮看來,這一件事情要徹底解決,還真不好解決。

但是如果不尋求徹底解決,派一個能鎮得住場子的大臣,去專理此事,想來是行得通的,只要將水利工程修建好了,將來他們之間的矛盾,朱祁鎮也不用多管了。

畢竟,大明天下,皇權不下鄉,什麼爭水,爭地,幾個村子出動數千人大戰,就好像是日本戰國的大戰一般的事情,時常有。有的甚至都不報上來。

錦衣衛報上來幾次,朱祁鎮還有些大吃一驚,當他發現地方官都習以爲常,不是他們有意隱瞞,而是他們真不覺得這事情是什麼大事。

打死了,也是家常便飯。

這裡不過是有些特殊而已。

朱祁鎮預感很準確。

山東與江蘇邊界上的問題,可謂綿延數百年,到了二十世紀,從五十年代開始,兩省爲了邊界矛盾,不知道鬧了多少事情。

所謂的南四湖,也被稱爲難死湖事件。中央發過三次紅頭文件,即便如此,也是到了八十年代纔算是解決了這個歷史遺留問題。

這個問題,朱祁鎮答應解決了,這纔是推進徐州一帶水利的開始。

王永和立即將目光看向阮安。

具體的技術問題,就要看阮安了。倒不是王永和不懂,王永和也是協助過於謙治理黃河的。只是王永和知道,在這方面,皇帝更信任阮安。

阮安咳嗽兩聲,說道:“陛下,青兗徐鳳陽乃至豫東,等地雖然相接,但從地勢上來說,卻不是一體的。”

“鳳陽豫東,乃是淮河的問題,淮河的問題不解決,這一帶的問題就得不道緩解。而徐州與兗州府卻是一體的,這個問題要解決,最好的辦法,是在兗州府南,挖掘一大湖,用以蓄水。”

淮河的問題,朱祁鎮自然知道其中根結在。

遲遲不肯動工的原因,就是因爲工程量太大了。大到了朝廷無法支撐,而今才先放一放。

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七十章 父子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
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七十章 父子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四十章 輿情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