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

第一百三十八章瓦刺退兵

也有人說了,正統年間以來,九邊似乎沒有太平靜過。這和平有些假。

並非如此,九邊雖然時有戰事,但是不過千人以下,甚至數百人的戰鬥,這樣的戰事放在大明戰略層面根本算不了什麼。

最少沒有數萬規模入寇,更沒有大量百姓死傷。

這對邊境百姓來說,就可以說是太平日子了。

成國公心中也承受很大政治壓力。

是的,朱祁鎮給成國公放權了。

與瓦刺是戰是和,成國公而今可以一言可決。

但是這種權力對成國公來說,也是一種壓力。

因爲做決策的是他,如果開戰之後,打得不好,不是一場大勝,那麼成國公就可以想象,後面的御史言官,怎麼用唾沫星子將他給埋了。

這不僅僅關係到他朱勇一人的生死,還關係到成國公滿門的成敗。

張輔勸導他的話,他更是聽在眼裡。

伴君如伴虎,皇帝這東西,愛之能舉之上天,恨之能按之入地。而今成國公府越是風光,朱勇心中不安就越發深重。

所以,朱勇更加不敢犯錯。

“報,大將軍,瓦刺退兵了。”朱勇正想的時候,有一人來報,朱勇立即打涼棚看過去,卻見只有一支兩千多人的車隊留了下來,其他大軍,就好像是退潮一般,片刻之間就退了下去。

朱勇心中微微一嘆,暗道:“如此也好。”

朱勇也就按瓦刺也先的說辭層層上報了。

等消息傳到京師的時候,朱祁鎮卻沒有在宮中,而在武學之中。

經過數年的積累,武學學員素質已經達到了劉永誠認可的程度。而且朱祁鎮在瓦刺大軍臨近的時候。也要宣明皇帝尚武之意。

朱祁鎮就來到了武學之中,再次彙集武學所有學士,御前比試,決出前三名來。

前線消息到朱祁鎮手中的時候,正是朱祁鎮看下面比試的時候,他看了看手中的情報,心中有一陣冷笑。

他很清楚,他的生日乃是十一月,而今還有大半年時間。瓦刺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

“也好。”朱祁鎮心中暗道。

雖然這種自欺欺人的感覺,讓朱祁鎮很是不舒服,但是如果考慮朝廷現狀,朱祁鎮也只能忍下這一口氣,不去多想了。

畢竟今日大旱嚴重程度,甚至超過了數年前連續三年的河北大旱,這一次大旱覆蓋範圍特別廣,從北京到湖廣。北方也就罷了。

北方大旱朱祁鎮其實也都習慣了。

春旱已經成爲每年都要發生的事情。而這一次波及到湖廣,卻是一件大事了。

畢竟大明主要的糧食產區,正在向湖廣轉移,江南雖然是賦稅重地在,北京糧餉多從江南而來,但是江南百姓更喜歡種植經濟作物,而並非稻米。

朱祁鎮看周忱的履歷的時候,就發現周忱組織過百姓從湖廣集中購米,到江陰交賦稅。這個政策讓很多百姓稱便。

但是朱祁鎮雖然是皇帝,但是在經濟層面,他也沒有詳細的統計數據。

江南經濟作物的種植,糧食產量的減少,湖廣糧食生產的增加,是不是讓湖廣成爲大明糧食最重要的產地?

朱祁鎮根本無法做出判斷。

但是糧食生產向長江上游轉移,卻是毋庸置疑的。

如此一來,湖廣大旱,就是讓朱祁鎮想不重視都不行的事情。

面對這樣的局面,朱祁鎮心中並不想與瓦刺打仗。這局面雖然很難看,僅僅是有一張遮羞布,但是朱祁鎮也只能認了。

朱祁鎮看過這奏疏,隨手遞給範弘,好像什麼也不知道一般。他對身邊的人說道:“每當看見武學的學子,朕心中就安心許多了,大明有如此忠勇之士,又何愁瓦刺?”

劉永誠恭恭敬敬的說道:“陛下謬讚。”

朱祁鎮說道:“保定侯。”

孟瑛立即出列說道:“臣在。”

朱祁鎮說道:“你覺得這些學生如何?”

保定侯孟瑛看見了其中還有幾個孟家子弟,說道:“回稟陛下,以臣之見,都是好苗子。將來都是大明的棟樑之材。”

而今大明武學,其實還是一座貴族學校,凡是能在這裡上學的,最少帶着一個世襲百戶官職。要麼就是有祖上的恩蔭,與皇家沾親帶故的。

保定侯孟瑛的子弟都在這裡,他豈能說什麼壞話。自然是撿好的說。

不過平心而論,說這些人將來有多了不起都是有些虛言,但是大部分學員放出去當一個百戶,卻也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將來,就要看他們運道了。

戰場上的事情,誰能說的清楚,就如同孟瑛,少年的時候,協助父親打贏保定之戰,不僅僅讓父親一戰成名,也讓他自己成爲將門虎子。那個時候,張輔還沒有嶄露頭角。

但是幾十年後,他卻只能在張輔背後亦步亦趨。

僅僅是張輔的能力強過他嗎?

只能說人生的際遇,實在難言的緊,眼前這些學生,現在都能算合格,真正出衆玉與否,豈是現在能看的清楚的。

朱祁鎮說道:“武學乃是英國公組建,劉公公負責,不過朝中事務,朕一刻也離不得英國公,劉公公也好護衛大內,不能久任武學,這武學保定侯願意挑起這個擔子嗎?”

保定侯豈能說不願意,他立即說道:“陛下,有命臣豈敢不從。”

朱祁鎮點點頭,也就沒有多說什麼了。

朱祁鎮雖然將成國公府寵上了天,但是瓦刺臨邊,也大大刺激了朱祁鎮心中的危機感,他始終不能完全信任成國公。

他需要能制衡成國公的棋子。

這麼多年,朱祁鎮慢慢思忖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他一直將英國公當做軍中最大的山頭,當時或許是對,但是在正統十二年的今天,卻有些不對了。

原因很簡單,人走茶涼。

英國公張輔在內閣十幾年了,也就是說英國公張輔脫離與軍隊的直接管理有十幾年了。

這十幾年下來,都是成國公與英國公合作,一個在京營掌管兵馬,一個在中樞掌管樞密。看上去合作親密無間,幾爲一體。

但是成國公與英國公真是一家人嗎?

朱祁鎮不相信。

所以,他要制衡成國公,要從兩邊下手,一是離間英國公府與成國公府之間的關係,不過這一件事情要徐徐爲之,不能操之過急。特別對於英國公這樣的老狐狸。更是急不得,一旦被英國公窺破了。反而不好收場。

在這一件事情,朱祁鎮的原則就是寧肯不下手,也不能惹得一身腥。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推保定侯上位。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一直在做。

保定侯在南征之後,雖然一直在京營之中,但並不是說,保定侯就沒有升職了,而今的保定侯已經是京營三大營之一神機營的主將了。幾十萬京營人馬,保定侯麾下將領,最少能掌控三分之一。

但是朱祁鎮依舊覺得不夠,要讓保定侯掌管武學。擴散他的影響力。

將武學派系與保定侯南征系的人馬深度綁定,用來抗衡成國公府勢力。

所以,朱祁鎮這一句話,看是隨隨便便的人事安排,卻不知道後面死了多少腦細胞。

也有人覺得如此,保定侯豈不是坐大了。

朱祁鎮並不在乎這一點,應該保定侯年紀在這裡放着。保定侯孟瑛,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都是靖難二代。

他們的年紀都不小了。

孟瑛也是六十出頭的人了。即便朱祁鎮拼命放權,孟瑛代替了這成國公的位置,他又能掌控幾年啊?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三章 石炭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三章 石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