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聖誕安排

第七章 聖誕安排

李實本以爲什麼事情,一聽這個事情,當時就想答應,只是話到口中,忽然一愣,心中一亮,暗道:“不對。”

李實是以大明國情來揣度日本了。

在大明體制之中,決計不會出這樣的事情。

而且日本君臣處置也太粗糙了。

如果是在中國,這個儲位決計不會給明的。即便是出現這種情況,也會讓本來嗣位之君退出。

在中國歷史有好多先例的,請看宋真宗宋仁宗父子。

所以冊封一個太子,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但是看日本使臣如此,鄭重其事,李實反而不敢輕易答應下來,只能說道:“而今禮部事太忙,如果貴使有時間,在千秋萬壽宴之後,留下來幾日,倒是我們再詳談不遲,這個時候本官實在是沒有時間。”

伊勢貞親也沒有辦法,只能重重鞠躬,說道:“就拜託大人了。”

李實寒暄道:“你我是故舊,能辦的事情,我定然不會拖的。”

將伊勢貞親打發了之後。

李實一邊上了馬車向大內而去,一邊吩咐下去,說道:“讓人去錦衣衛那邊要一份關於日本的情報。”

在朱祁鎮的改革之下,錦衣衛的形象大有改觀。

最少遇見地方上或者外國一些東西不大清楚,可以派人去錦衣衛詢問。錦衣衛密檔也是一些級別的官員,可以查閱的。

一般來說,禮部這邊與錦衣衛的交際不大。

但是這一次有這麼多沒有聽過的國家來朝貢,自然想讓錦衣衛覈實一下。彼此之間也就熟悉了。

從東華門下了馬車,李實徒步進了宮中。

從故宮東華門到文淵閣這一段路,上絡繹不絕的有大小官員出沒,有些李實認識的,有些李實不認識。

不過,李實已經是禮部尚書了,這些大小官員大多數都向他行禮。

這也是內閣權力增加的象徵。

本來內閣在原本的情況之下,更多是作爲皇帝的秘書存在。最重要的權力就是票擬。而今的內閣又增加了協調各方,甚至督促落實的權力。

內閣所擁有的權力,已經與丞相差不多了。

李實到了文淵閣之後,卻見幾十個中書舍人忙得腳不點地。

劉定之召見了李實。

李賢在今年已經告老三四次之多,官場之中早就有傳言,似乎在聖誕節之後,李首輔就會卸任了。

而今的劉大學士就能接任大明首輔了。

當然了,不過是一些流言蜚語而已。

但是有時候流言蜚語,也是不能忽略的,有時候小道消息反而是真的。

劉定之在文淵閣一處偏殿坐下,眼前有好幾個人,有兵部尚書程信,順天府尹劉大夏,少府令石璟,還有光祿寺卿等大大小小几個官員。

這些人都是關於這一次聖誕節內容的。

劉定之說道:“大宗伯,這一件事情是你抓總的,你來說說吧。”大宗伯乃是禮部尚書的別稱。

李實說道:“這一件事情,已經商議過幾次了,基本上就定下來了,在聖誕節前後三天,金吾不禁,城門不閉,夜燃花燈,聖誕節當夜,也有在各城門處放煙花。”

劉定之說道:“順天府,這幾日北京人多了,你要好生看管,不準出現共工祝融之厄,否則壞了宮裡的性子,你就在順天府上再坐上幾年吧。”

劉大夏朗聲說道:“請閣老放心,順天府上下數千吏員,早就嚴陣以待,決計不會出什麼事情的。如果真出了事情,請閣老責罰便是了。”

劉大夏從大興知縣而今到順天知府,雖然看似都是滿任而遷,看不出來什麼不對的地方,但是劉定之卻知道,這是最不對的地方。

那就是大興知縣怎麼可能升到順天知府?

要知道順天知府乃是高配,天下間也就是順天知府與應天知府這兩個知府與各省布政使相當。

也就是說,從順天知府的位置上升上去,外放一省巡撫,誰都不覺得不對。

所以一般來說,順天知府都是從外知府做的好的,升到順天知府上,或者說從六部直接調出來的。

一個知縣,即便是京城附郭縣,直升知府都是不合規矩的。

劉定之對一個知府也沒有想過刨根問底,但從這一點知道,這個知府背後是有人的。

劉大夏背後的人是誰?

是太子。

但是劉大夏升遷這一件事情,卻是朱祁鎮的意思。

卻是因爲太子在安南數年,辦事辦的不錯。朱祁鎮準備將韓雍調入京師,而劉大夏既然是太子看重的人選,朱祁鎮就給他一點面子,將來好在安南擔當大任。

劉定之轉過來對李實,說道:“大宗伯,繼續。”儼然將禮部尚書當成下屬了。

李實心中微微不滿,但是依舊說道:“接下來,就是聖誕節當日在長安街閱兵,這一件事情,卻是兵部與樞密院的事情了。”

兵部尚書程信立即說道:“秉閣老,這一件事情我們與都察院商議了好幾次了,剛剛成爲樞密院副使的威南伯王越,也是儒門中人,是一個好說話的,整個事情安排的差不多,倒是由六營爲先,然後再挑選在西域,衛藏,安南,都掌蠻,等地立功的部隊,容陛下一一校閱,之前已經在通州訓練了好幾個月了,決計誤不了大事。”

劉定之說道:“好,樞密院那些人,大司馬你要跟緊了,真要出了什麼事情,兵部也是脫不了什麼干係的。”

這似乎已經成爲一種習慣了。

大明勳貴雖然有一人在內閣,但是卻是隱身閣老,輕易不發話,幾乎不到了出兵打仗的事情上,都是不說話地方。

這是從張輔就留下來的習慣。

張輔是這樣,孟瑛是這樣,楊洪是這樣,而今在位的郭登也是這樣。

在去年,安南撤兵開始,郭登就以營國公升入內閣,代替了昌國公楊洪成爲內閣大學士。

而昌國公楊洪卻調入樞密院,正式開始樞密院的工作,而王越也在平定都掌蠻之後,升爲樞密院副使。負責樞密院日常事務。

說實話,王越本身就是舉人出身,歷史還考了進士。處理日常事務,更是他的強項。

所以這一次閱兵,就是王越負責的。

李實接着說道:“剩下的就是在團城設宴。爲千秋萬壽宴,延請內外臣工,中外使節,本官已經算過了,大概人員在萬人左右。”

“在京七品官員,除卻不能離開的人,全部來了,還有百官使節已經他們的一些隨從,京中伯爵以上所有武將,還有河西四王,以及各地藩王的世子,特別是郕王在京,還有襄王世子也在。”

“這些雜七雜八的。”

七品以上文武官員,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少數有大幾千人。河西四王前文已經說過,就是西北四個藩王,他們都因爲西北貧瘠,想要內遷,朱祁鎮就將他們給遷到京師來了。

郕王的病似乎已經好不了,這一段時間一直在京中養病,但是依舊不見大好。

至於襄王世子,卻是在做繼位之前的最後準備。

襄王在歷史上是一個長壽的,但是而今卻不是了,在麓川的水土,已經數十年來幾乎年年都不怎麼安分的南疆各部,極大的消耗了襄王的壽命。

襄王已經纏綿病榻了。

所以襄王世子這一次入京,固然是因爲朝賀,也是想拉近與皇帝關係,讓他能順利的繼承麓川這一片基業。

不,不應該是麓川,襄王一輩子,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將麓川變成了大明襄國。

而今他也算是做到了。

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四章 太后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
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章 外戚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四章 太后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