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

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

“轟,轟,轟。”大炮轟鳴。

因爲準備妥當,京營炮營三百多門火炮,全部運輸到了諒山城下。

郭登親自督戰,這些大炮,都是少府督造,最少也是五百斤重。每一次攻擊,都能將安南人的城垣崩出一個大口子。

一旦打開缺口之後,就有明軍士卒一擁而上。

特別是阮,黃,田姓等廣西土司子弟。

這些人都被安置在軍中。成爲明軍軍中的新勢力。見識過阮家家主思恩伯的恩典,一個個都想搏一個功名。

再加上大明軍餉充足。

甚至在攻諒山之前,郭登還下令,所有參與諒山之戰的將士,一律雙餉。

一年二十兩,哪怕對於北京出身的士卒,也是一個不大容易達到的數字,更不用說廣西士卒,對於很多廣西士卒來說,這已經是他們一輩子都不能賺到了錢了。

這並不奇怪。

要知道縣太爺一年才幾十兩了。

更不要說,越富的地方越容易賺錢,越窮的地方越不容易賺錢。

即便是同樣是掃大街,在北京上海掃大街,與在一些小地方掃大街能一樣嗎?

爲了一年十兩銀子,就足夠他們賣命了,而今雙餉之下,更是激動的嗷嗷叫。更不要說,郭登特別標記賞格,攻陷某處,賞賜多少,攻陷某處賞賜多少。

特別說只能能在諒山城上先登,賞金千兩,連升三級,殺阮熾者,封伯。

雖然每一個人都知道,面對安南士卒幾乎寸步不退的抗擊,能先登的估計都不能活者回來的,但是他們自己都覺得,這些錢買他們的命值得了。

於是乎前仆後繼的攻擊。

戰事從正統二十六年臘月開始,進入正統二十七年春天,一個多月的時間,明軍向南挺進三十里。

看上卻這三十里並不遠。

但是在安南長城之上,鑿開了三個缺口。拔下來數座小城。斬首萬餘,至於安南撤回窮奇河之後,有多少人活着,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但是明軍戰死人數不下於安南人

只是即便明軍也在拼命了。

但是真正給安南軍隊重創,甚至撼動安南人軍心士氣的人,並不是明軍拼死作戰,而是明軍的大炮。

因爲這些大炮幾乎不能以人力對抗的天威,讓安南士卒都驚恐莫名。他們修了整整一年的堅固工事都成爲畫餅。

軍心士氣受到了嚴重挫動。

這纔是安南軍隊敗陣的直接原因。

不過,這樣的好事在窮奇河畔,卻被打破了。

因爲窮奇河南傳來隆隆的炮聲。實心炮彈打到了窮奇河北,雖然沒有傷一個人,但是安南士卒歡呼之聲,驚天動地。

一時間士氣大震。

郭登心中暗道:“安南果然不是小國啊。”

雖然明軍的炮營在鴨綠江之戰,與漢城之戰中,已經顯露過身手了,但是以這個時代消息傳播速度,安南人不知道也是正常。

結果在短短一個多月之前,安南人就造出了大炮,就可以看出來安南的國力與科技水平。

事實證明,從歷史的長度來看,除卻少數時期之外,東亞一直是怪物房。

郭登苦惱安南軍隊已經有了大炮,接下來的戰事會更難打。

他卻不知道,安南人爲了這一門大炮付出了什麼。

說實話,這種前膛炮鑄造技術安南並不缺乏。因爲這種原始火炮與大型銅器鑄造並沒有什麼區別。

安南所缺少的是銅器。

安南一直很缺銅。可以說從雲南走私到銅,一直是安南或許銅礦的主要渠道之一。

而這一個渠道,在大明與安南發生摩擦之後,就被柳溥,沐斌聯合錦衣衛與當地官府,連根拔起,殺得人頭滾滾的。

如此一來,安南的銅礦來源就斷絕了。

而安南裝備大量的火器,雖然在大明火器已經大多爲鐵造,但是在安南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用銅造的。

因爲大量的擴軍備戰。

安南的銅礦消耗是相當大的

而面對明軍忽然拿出的大炮,阮熾只能想盡一切辦法鑄造出的大炮來抵擋。

但是一時間,哪裡有如此多的銅材。

阮熾只有一個辦法。

那就是用錢。銅錢也是銅。

於是,阮熾將全軍的軍餉幾乎熔鑄了一半,才造出十幾門大炮,比起大明的火炮,要笨重多了,也不能輕易移動。

明軍的大炮還是配套的炮車,但是安南的火炮卻是沒有的

幾乎就是一根銅管子而已。

但是即便這一根銅管子,也能讓安南士卒振奮非常。

郭登預料一點都不錯。雙方無數火炮火器,隔着淺淺一道窮奇河瘋狂的廝殺。

幾近將窮奇河殺成一條血河。

隨着黎思誠幾乎用盡一切辦法,搬空整個升龍宮殿的所有銅器,打造大炮運輸到前線,安南的火力劣勢,在一點點的扭轉過來。

對於這個情況,郭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這樣的戰事,讓誰來打都是一樣。

沒有前後迂迴的餘地,有的只能死磕,死磕,死磕。

所以,郭登在出發之前,就將心思寄託在其他幾路人馬身上。

在郭登看來,而今的安南就是一個雞蛋一般,外面最硬的就是雞蛋殼。只要敲碎了,下面就是一地蛋清蛋黃。

而這個雞蛋殼,不管從什麼地方開始敲碎都沒有問題。

所以郭登打得如此聲勢浩大,固然是有一舉拿下諒山的想法,另外一個想法,就是將安南的主力都牽扯在這裡。

讓其他幾路,有突破的可能。

勝負關鍵固然在諒山,諒山聚集了兩國的主力,但是並不意味着,雙方勝負契機就在諒山。

至於這個契機在什麼地方就不好說了

柳溥已經帶着滇軍從雲南沿着紅河而下,與安南士卒在老街一帶,打得也相當慘烈。

柳溥一時間也不能寸進。

因爲老街一帶,就是一片河谷地,雖然稱不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同樣展不開兵力。只能少數兵力,在這穀道之中,步步是血的死戰,其餘軍隊都等在後面。

如此一來,對防守一方有利。

再加上滇軍的實力,其實是比不上郭登所部的。郭登能以火器壓制安南軍隊,但是滇軍總體上即便是得到了火器方面的加強

但是與安南軍隊火器已經大差不差。

自然打成爛仗。

高平毛銳僅僅是偏師。

即便人員什麼也不說什麼,但是就路況來說,高平的情況,比諒山方面還要差上不上。甚至還比不上諒山。

諒山好歹能擺開,陣勢打攻防戰。

但是高平這邊,通行能力太差,毛銳更多時間都是在修路。好讓後方的輜重能夠運輸到前線去。

毛銳自然也頓兵于堅城之下。

而王越水陸兩路進攻,但是在廣寧外部的無數島嶼上撞得頭破血流。進攻也不順。

至於占城董興所部,他麾下好傢伙有數萬人馬,但是真正算起來,也就本部萬餘人是明軍,其餘的都是雜牌。

更難堪的是占城軍隊。

而今占城一分爲二,但是占城貴族之間消息卻是很靈通的,在占城內部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在看明軍能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如果能的話,北邊占城軍隊就會立即投降。如果不能卻要留一下餘地。

不能與當年一樣。

當年占城幫助大明攻安南,可是下了死力,但是結果如何?

大明拍拍屁股走了,占城被安南打的好亡國了。

總之一句話,占城人被安南人給打怕了。存了坐觀成敗的心思,問題是董興所部有太多東西依賴占城了,占城方面既然存這個心思,這戰事就打得磨磨唧唧的,也就自然了。

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
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