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

第五十五章於公入陝

朱祁鎮隨即召集內閣會議,于謙列席。

首先確定了,丘浚擔任茶馬御史。

劉定之將朱祁鎮的話聽進去了,給了陳循面子。陳循毫不猶豫的將丘浚安插在這個位置上了。

這個官職雖然不高,但是卻是這一次茶馬改革的要點之一。

在陳循的主持之下,整個茶法的改革,已經完善了。

東南之事,交付給了王直,並派戶部尚書何文淵巡視江南,目的就是清點各地的茶樹,確定十分之一的茶稅。

而四川茶稅,吏部決定換一個四川巡撫,另外調遣上一次賑災表現良好的王宏擔任。

但是四川巡撫雖然可以作爲總後臺,配合茶法改革,但是真正做這一件事情的人,還是茶馬御史。

陳循似乎也覺得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故而他研究了劉定之一路以來的升遷途徑,他用盡心力來培養丘浚。

無非是想讓丘浚成爲自己將來政治遺產的接班人。

即便下一任首輔,或許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但是下下一任,或者下下下一任,未必不是丘浚。

畢竟在陳循看來,皇帝對丘浚的欣賞,不下於當初的劉定之。

孟瑛推出範廣帶領一個營五千人馬,護送于謙入陝。聽於謙號令。

至於三邊總督的治所。現在暫定在蘭縣,也就是後世的蘭州。正既可以總控邊塞,也可以遙控西寧,青海。

而明朝的茶法,總體上來說,已經夠完善了,無非是執行不得力,廢除官茶之後,一律通行商茶,並改良的過所制度。

就好像是唐僧西天取經,所持的通關文牒一般,從茶葉產地,到西寧之間,層層把控,嚴厲杜絕私茶。

只是朱祁鎮也明白,不管怎麼說,這種專賣制度,以這個時代行政水平,也會給商業帶來一定的傷害。

但是事事沒有完全之法。

每一件事情都要利弊權衡。

比之之前的主體都是官茶,已經是很大讓步了。

甚至也取消了茶葉產地的限制,之前可以出關的茶葉,都是川陝茶葉,甚至嚴禁楚茶,也算是對川陝官茶說道保護。

而今川陝官場體系不復存在,那麼東南茶葉大舉西進,已經成爲事實了。

這也是王直整頓東岸南茶葉的一個籌碼。

一切都安排好之後,朱祁鎮親自送于謙西去。

從北京到西北,估計少說也要一個多月。

朱祁鎮估計,一切安排,在今年都鋪展不開了。

要看明年開春之後,才能正式開始各地的改革。

這一切都不是朱祁鎮能控制的了。

不過,就在冬季即將來臨,戶部開始忙碌起來,畢竟一年年關將至,周忱定下來的各種預算決算都要進行,還有明年茶法改革,運河鈔關的整頓,真是一堆事情。、

庶務繁忙。

但是其他各衙門,多多少少都懶散起來。

這也是農業社會的習慣。

而在朝鮮漢城,徐有貞磨了好幾個月的屠刀,正在錚錚而鳴。

徐有貞這一段時間,在漢城的所做所爲,是全面向朝鮮兩班貴族表達善意,有意無意之間,透漏出來,朝廷無意改變朝鮮之局面,無非是將李氏江山,換成了朱家江山而已,而且李家已經絕嗣。

至於李家絕嗣這一件事情,到底是李瑈所爲,還是徐有貞所爲,這就不用細細探究了。

反正,徐有貞好像只需要兩班貴族承認現實,就能歌照唱,舞照跳,一切就好像以前一樣,甚至還有好處,朝鮮的人才,就不用在朝鮮參加科舉了,可以去大明參加了,甚至徐有貞私下透漏。

說朝廷爲了安撫朝鮮人心,下一屆科舉,已經確定了十幾個朝鮮進士的名額,這唯有這一屆了。

以後就沒有這個好事了。

雖然朱祁鎮無意因爲朝鮮之事開設恩科,所以下一次科舉,大概就是正統二十二年的事情了。

但是對朝鮮士子來說,時間並不算太短。

畢竟大明朝廷不承認,朝鮮功名,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在正統二十年,正統二十一年,考上舉人功名,纔能有進京考試的資格。

甚至在這一件事情上,徐有貞還耍了一個花招。那就是雖然沒有明說,但是科舉考試的資格,乃是以大明的制度來定,而不是用朝鮮的規矩來定。

因爲朝鮮科舉,是對朝鮮兩班貴族,最爲有利。可以報考人羣,要比大明小很多。

只是如此有朝鮮底層百姓來報名,徐有貞這邊是一概放行的。

這僅僅是一個暗子而已。

而幾個月之間,朝鮮似乎都恢復了原來的樣子,承認還有一些不肯投降的大明的朝鮮士卒,或逃亡深山,或逃亡海外。

但是這都是疥癬之疾。並不重要了。

真正重要的,就是朝鮮兩班貴族。

他們纔是大明統治朝鮮的心腹之患。

首先要說明,什麼是兩班貴族。

兩班貴族,或言東班與西班,又或言文官與武班。是結合新羅骨品制度,與唐代職官制度衍生出來的怪胎。

什麼是骨品制度?

類似印度的種姓制度,也類似中國古代的世卿世祿制度,也就是按照血緣關係,將人分爲第一骨品,第二骨品,第三骨品,彼此之間不得通婚,同時每一骨品當任的官職也有限制。

後來,高麗按照唐代的職官制度,進行了政治改革。

但是這種政治改革是換湯不換藥,就好像是隔壁日本一樣,雖然叫着大唐的官職,但是實際上決計不是按照大唐的權力架構來的。

古代上朝的時候,文武分東西兩列,即便是而今大明上朝的時候,還是如此,文武分列兩側,但是高麗朝廷之上,文武兩班大多都是世襲的官員,也就在貴族的前面加上兩班兩個字。

而朝鮮代替高麗,並沒有掀起一場戰爭。而是一場政變而已。

甚至朝鮮李家,本身就是朝鮮兩班貴族出身。

所以,整個兩班貴族存在的基礎並沒有被打倒,朝鮮也繼承了高麗的兩班貴族制度。

這兩班貴族,有種種特權,有科舉的特權,幾乎朝鮮科舉三分之一以上進士,都是兩班貴族出身。

至於能在官場上有進步的,更是大都是兩班貴族出身。

就好比韓會明,他也是進士出身,但是因爲出身不好,他一輩子都不要有什麼進步,沉淪下僚而已。

這也是爲什麼,韓會明會爲李瑈效死,君臣走到了最後。

因爲李瑈知道,沒有韓會明,他輩子不可能與這個寶座有緣分,而韓會明也知道,沒有李瑈的提攜,如果按正常的晉升,他一輩子也不要想在官場上有所進步,他即便是有天大的才華,也不可能有用武之地。

君臣兩人誰也不可能少了誰。

大唐李家是世家大族出身,但是大唐當政之後,對門閥進行了強力的打壓。似乎是一個歷史的宿命。

朝鮮李家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朝鮮太祖太宗,乃至與世宗大王,他們的政策一脈相承,都是打壓兩班貴族。確保君王的權力,而世宗時期,之所以成爲朝鮮最爲強盛的時期,也是因爲世宗大王在這一件事情上,做的很好。

極大的限制了兩班貴族的種種權力。確立朝鮮家國觀,甚至可以說,在與兩班貴族的鬥爭之中,到了世宗大王這裡,朝鮮李氏才真正的與朝鮮這三千里土地融爲一體。

歷史上朝鮮世宗世代被朝鮮後人推崇,並非沒有原因的。

只是在這個時空之中,他這個兒子卻打破了這所有一切,將手握一把好牌的朝鮮輸的乾乾淨淨。

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四章 遺詔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章 寇深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章 蹇公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
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四章 遺詔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章 寇深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章 蹇公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