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

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

楊珍領命之後,自然親力親爲,爲了不給楊家丟臉。他馬不停踢的西進,一路上並沒有見過太多抵抗。

日本島上自然是有馬的。

但是這馬都是相當的矮小的。

大明的戰馬大多也是蒙古馬,與西方一些戰馬是沒有辦法比的。但是在日本眼中看來,就是一等一的戰馬。

更不要說五千騎兵了。

另外五千騎兵並比意味着五千匹戰馬。

如果不需要渡海,以楊洪的影響力,楊珍想要一騎三馬都能做到的。但是渡海而來,所需要的就多了,但是即便如此,楊珍也是帶了一千多匹備馬。

如此一來,更是滾滾而來,將各地日本人給嚇住了。

所到之處紛紛投降。

這也是王英派楊珍的原因。

因爲只有騎兵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進退自如。

如果派步卒,如同推進太深,很容易被人抓住,到時候想要撤回來,就不大好辦了。但是騎兵,日本軍隊想要抓住大明的騎兵,還要練上幾百年。

即便是萬曆朝鮮之役,經歷過日本戰國時代鍛煉出來的百戰精銳,對大明的騎兵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更不要說這個時代了。

楊珍傳來的消息,頓時激勵了清州城的人心。

足利義政更是大喜過望,立即向西遷移,進入近江地區,靠近琵琶湖。表現是反攻京都之意。

而今這個消息更是很快就傳到了京都。

細川勝元而今已經是一個五十歲的老者了。

他此刻帶着幾十個護衛走在京都的街道之上,有匆匆而來,在細川勝元耳邊耳語,將情況告訴了他。

細川勝元顏色不變,說道:“知道了,稟報將軍,在評議廳召集各大名商議。”

“嗨。”這個武士大聲說了一聲,然後緩緩的退了下去。隨即小步跑着走了。

細川勝元的速度不變,依舊漫步在京都的大街之上。他輕吟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細川勝元之所以想到杜工部這兩句詩。實在是因爲細川勝元眼前所見,就是這般的場景。

京都城作爲雙方的主戰場,戰場從京都內部,到京都城外,到底都戰鬥的痕跡。更多是百姓的傷亡。

這一戰引線之一,就是足利義政轉而支持畠山義就,畠山政長知道自己在京師危險了,當時他的決定,就是帶上身邊的武士,一把火燒了自己的宅子。

那一把火,就燒了京都好幾條大街,之後細川勝元想要控制住足利義政,足利義政退出京師,也是一路廝殺。

纔有而今的局面。

之前繁華的街道,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唯有野狗出沒。

甚至街道之中,還有餓死的白骨。

爲什麼細川勝元知道他們是餓死的,原因很簡單,支撐十幾萬大軍作戰的後勤物資是相當多了。

大戰後期,雙方軍隊都出現的糧草短缺的情況。

雙方主帥都不約而同的下令就地徵集糧草。

所謂的就地徵集糧草,其實就是劫掠的代名詞。

於是京都的繁華,就付之一炬,雙方戰死的人並不是太多。但是有多少百姓因此而死,卻是不知道的數字。

細川勝元心中隱隱約約的有痛楚之意。

細川勝元在日本也是數代元老了,在足利義政父親時候,已經是重臣了,經歷足利義政的哥哥,足利義政到而今。

大多數時候,細川勝元都在京都輔佐將軍。

京都幾乎是細川勝元第二個家。

演變成這個局面,是細川勝元不願意見到的。

說實話,細川勝元真的對足利義視忠心耿耿嗎?要知道說起來細川勝元也算足利義政的老師。

是足利義正自己將這個老臣與足利義視綁在一起的。

然後足利義政決然的舉動,寧肯向大明請兵,也不願意與細川勝元緩和關係。

這更讓細川勝元傷心。

但是政治家的感情,本來就是多餘的。

細川勝元只能做了最壞的選擇,那就是更換幕府將軍。

但是細川勝元知道這有很多隱患。

最大的隱患就是細川勝元與足利義視的關係。

說起來,足利義視看上去比足利義政有本事,最少精明強幹,敢於承擔的責任。但是足利義視越有本事,細川勝元就越發現細川家族的未來的危機。

細川家族本來就夠強盛了。掌控天下十國,但而今又以細川家族作爲,行廢立之事,想來就會在山名,斯波,等家族的遺產之上,分割更大一塊。

到時候細川家族佔據十幾國二十國,固然是天下霸主。但是同樣也到了衆矢之的的地位。甚至連他一手扶持上來的 足利義視,恐怕也想辦法對付細川家。

這其實不是細川勝元想見到的。

說起來,細川勝元而今就站在時代的轉角處,只是他自己沒有感覺,很多人在歷史之中,卻感受不到歷史的轉動。

細川勝元並不知道,所謂的戰國時代要來臨,足利幕府已經進入倒計時之中,他所思所想都是在足利幕府之框架之中。

細川家的所做所謂,足利幕府這個框架已經容納不下來的,至於推翻足利幕府,建立細川幕府,卻是細川勝元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

而今更是聽說明軍騎兵大舉西進的消息,更是讓細川勝元感染愁腸。無限感嘆,放有剛剛那一句脫口而出。

只是日本從來是一體兩面。

細川勝元只有片刻感傷,目光就陰沉下來,猶如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天空。細川勝元從這個愁緒之中,抽離出來,又變成了縱橫日本政壇幾十年的大佬。

隨即大步向幕府而去。

將來的局面,只能將來應對,而今如果不想辦法驅除明軍,細川家族是沒有未來的。

等細川勝元到了的時候,評議廳之外,已經放滿了木屐,每一個人都是穿着白色的襪子,跪在光滑的木製地板之上。

連新擁立的將軍足利義視也在主位上了。

細川勝元去履,下刀,登殿,行禮說道:“老臣來遲請將軍恕罪。”

足利義視連忙說道:“老師請起。這一件事情還需老師來辦。而今明軍大舉而來,當如何應付?”

細川勝元之所以來遲一會兒,倒不是擺架子,而是爲了穩定人心。

他是西軍的主心骨,他如此不在意的樣子,才能讓人們不驚懼明軍。畢竟朱祁鎮登基以來打過些什麼戰事,日本雖然是偏遠之地,但也是有所耳聞的。

細川勝元說道:“請將軍放心,日本雖小,亦不可辱,縱然有元寇兩次入侵,也自有天佑,而今也是如此。”

“日本必有天佑。”

“與明軍交涉,也應先禮後兵。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再好不過了。如果戰,老臣願爲主帥。東征。”

細川勝元喊口號倒是很響亮,但是說到底,他並不願意與明軍大戰。倒不是細川勝元覺得打不過而今的明軍。

以細川勝元的耳目,明軍有多少人馬是瞞不過他的。

但打贏容易,但是如何收場啊?

安南與大明之戰,安南並非沒有勝仗,但是結果如何?

細川勝元也從明軍出兵的數量之上,也能看得出來,明軍並沒有滅日本之心,那麼就有的談。

足利義政能給大明的,足利義視也能給的。

這雖然有些不大好聽,但是小國面對大國的時候,有時候也只能如此了。

不過,爲了不影響足利義視與細川勝元的光輝形象,這些談判都是在秘密進行的。僅僅飽含在“禮”之中,至於如何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外人就不必知道了。

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章 外戚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
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十四章 遺詔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六章 新天子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章 外戚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