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

第三十九章地方官制

朱祁鎮的話讓楊溥沉默起來了。

朱祁鎮的想法很好,但是在楊溥看來,這是一個大文章。絕不是僅僅在地方建立起一個司級衙門那麼簡單。

楊溥沉吟片刻,說道:“陛下,此事當緩行,一旦各省遍設都水司,權在府縣之上,則最少增加官員吏員數千名。”

“加一官何易?去一官何難?而很多省份,水利不多,只需專門派人掌管,無須多設官員,陛下當愛惜民力。”

朱祁鎮聽了,心中暗道:“楊溥此言,是有道理,卻也沒有道理?百姓養官耗費良多,多增一官,就多增加百姓的負擔,這倒也沒有錯。但是天下水旱連發,百姓流離失所,與之相比,孰輕孰重?”

朱祁鎮也明白,很多事情,並非是加了官員就一定會做好,但是不派人專門負責,想來是一定做不好的。

楊溥繼續說道:“開國之初,太祖設行省,總管一省軍政,後因行省權重,分爲三司執掌,而三司權有太分,遇事互相推諉,至於宣宗皇帝派大臣出巡各地。巡撫一方。而今十幾年矣,漸以爲常。陛下與其將水旱不常之事,算在沒有專員負責上,還不說地方權力分散,沒有人掌總。”

“而今如果再設一司,互相推諉之事恐怕更多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以爲當如何?”

楊溥說道:“將確立各省巡撫,以爲定製。”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極是。”

巡撫官制也是一點點發展起來的,正是因爲地方體制不足以處理重大事務,如兵亂,災情,糧食運輸,等等,外派大臣巡撫,剛剛開始的時候帶着一分欽差的意味,事畢則罷,後來宣宗皇帝又確立了鎮守。

就演變成這個樣子了。

但是這個時候的巡撫,還不是後世那樣的,最少於謙擔任過河南山西巡撫,一人巡撫兩省,還有的巡撫只巡撫數府。

這樣的情況,巡撫並沒有一定之規。

這才大明地方體制上最大的問題,至於什麼都水司,都是其次的。

楊溥說道:“陛下有此意,臣定當竭力爲陛下效力,只是,臣以爲最要緊的事情,其實是京察。”

朱祁鎮說道:“京察?”

朱祁鎮知道京察,就是一種官員審查制度,但是朱祁鎮登基以來並沒有怎麼進行過,原因很簡單,朱祁鎮登基前期,一切以穩定爲主。

太皇太后的所要的穩定,不僅僅是罷一切不急之務,也是文官團體內部的穩定,所以這京察就擱置了。

而且大明朝政在楊士奇的主持之下,還算比較清廉,官風不錯。也就沒有必要專門搞京察了。

而太皇太后去後。

朱祁鎮雖然沒有什麼大動作,但是他之前安排的事情,讓滿朝上下忙得一踏糊塗,根本沒有心思想別的事情。

也就是而今。河北水利處於收尾階段了。鹽稅改革也漸漸完畢了,周忱對戶部的改革,也差不多了。

總體來說,不是那麼忙了。

更重要的是,下面有些官員的吃相,已經讓楊溥看不過眼了。

楊溥說道:“陛下,想要做事,首在得人。陛下以銀元代寶鈔之後,百官感激涕零,但仍有冥頑不靈之徒,不知感恩,獻媚於上,暴虐於下,誠不知廉恥之至。不清理這一批人,不管陛下做什麼,所用非人,焉能有善果。”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豈有此事?”

朱祁鎮印象之中,朝廷官員的節操還不錯了。在楊溥口中,簡直是一羣豺狼虎豹了。

楊溥說道:“上行下效,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陛下所做爲一,下面就敢做一百。老臣願陛下深思之。”

朱祁鎮聽了,知道又是再說王振。

朱祁鎮此刻卻真感到殘酷了。

有什麼說天子無私事,說起來有些絕對,但是佔在政治最高處,朱祁鎮做的每一件事情,所影響到了,就不僅僅是他自己。

如果朱祁鎮不是皇帝,他偏愛王振,不過是偏愛一老僕,又能如何?

但是他是皇帝,在他眼中是有限度容忍王振,但是王振做得限制,下面人打着王振旗號做的,可就沒有限制了。

此刻想想,楊溥爲什麼一定要搞死王振。

朱祁鎮心中或許有其他解釋了。

朱祁鎮忽然說道:“先生,朕知錯了。”

很多人覺得皇帝都是傻子,凡是寵臣,大多都是奸臣。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現象,卻不知道,皇帝本身所看到的人,與下面所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

王振在朱祁鎮看來,就是一個可靠的老僕。

但是楊溥看來,卻是敗壞官場風氣的罪魁禍首。

京察大計,想來楊溥不是想了一天兩天了。只是在除掉王振之後提出來而已。

楊溥說道:“聖人之過,如日月之食。陛下能改之,正是善莫大焉。”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京察之事,就由先生主持了。”

楊溥說道:“臣老了,陛下當派內閣之中一位主持此事,只有就這些奸佞清理乾淨之後,陛下想做什麼事情,才能做下去。”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了。”

不過,京察大計也不是一日兩日能夠開始的,凡是涉及到人事上面的事情,總是寧可緩一點,也不可快。

就在楊溥在京城醞釀京察大計的時候。

以宣大爲中心,已經掀起了風暴。

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徐晞,御馬監太監劉永誠,還有都察院的劉球,幾方聯合巡視。所過之處毫不留情面,特別是對宮中太監,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宣府鎮守太監來福,都下獄了,至於下面的將領也掃了一大片。

不過,成國公在,沒有牽扯到上面,牽扯出來最大的將領,不是別人,就是石亨。

石亨往上面的將領,成國公都保住了。不過吐出一些錢財而已,但是這麼大的案件,總要扔出來幾個頂罪。

而石亨就很不幸,他是那個不上不下的一個。就成爲這一次邊境走私案之中的大魚。

除卻石亨之外,還有不少被牽連的將領。

不過,在大明處理這些將領犯罪與普通百姓的犯罪,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軍籍犯罪都是判充軍。

不過人數太多,這些軍官都被帶進了京城,等候處置。

這樣的情況下,石彪也急了。

雖然石彪而今在軍中也是一個大不大小的軍官,但是石家所能依靠的,還是石亨,石亨一下獄,石家也就沒有了主心骨。

石彪也必須挑起大梁來。

面對國法,石彪又能有什麼辦法。範廣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就是不要想給石亨免罪了,想辦法走走門路,讓石亨去邊疆容易立功的地方。

以石亨的本事很容易東山再起,一旦流放在南方衛所,就可以能一輩子困頓了。

範廣與石彪的關係,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是石亨撮合的,但是後來,兩人關係漸漸變好了。雖然他們在武學之中相互看不上眼,但學校之中的利益關係畢竟很單純,出來之後,卻因爲相同的教育,反而更容易走到一起。

石彪也抱着這個想法,揣起家中僅剩千兩銀子,進了北京城。

但是到了北京城之後,石彪又能去找誰啊?石亨一下獄,家中那些世交都好像不認識他一樣,他能找到的也只有武學的一些老師與同學。

劉永誠在宮中,他摸不上門,只能先去找楊信了。在將銀子全部帶上,打聽楊信就在宮城腳下住着,就找上門來,卻沒有見到,整整等了一夜,楊信才下職了。

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
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