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

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

“娘娘,我召見亦失哈是因爲女真的事情,今年女真大旱,故而孫兒想在遼東開市,以糧食換皮毛人蔘馬匹,安撫建州三衛,畢竟建州三衛不管怎麼說,也是我大明百姓。”朱祁鎮說道。

太皇太后說道:“這事我準了。讓亦失哈先用遼東軍糧,今年往遼東補上便是了。”

遼東兩萬頃地,以這個時代產量如果沒有天災的話,也就是三百多萬石到四百多萬石的糧食產量。

當然了,但是遼東軍戶合起來有十幾萬人,加上家眷,不過是堪堪夠用而已。

“謝娘娘。”朱祁鎮連忙說道。

“你召見亦失哈不會僅僅說了這一點事情嗎?”太皇太后說道。

“娘娘明察秋毫。”朱祁鎮笑道,他想做事,必須經過太皇太后的批准,這一點他早就知道了,心中也在醞釀言語。

後世人對東北最基本的概念是什麼?是老工業基地,還是商品糧基地?

但是朱祁鎮一直所想的都是東北糧倉。

大明北方比南方凋零太多了。

支撐九邊的糧食,雖然一部分是北方省份支撐,但是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從南方運過來。

這也造成了大明對蒙古在戰略之上的劣勢。

一旦打仗,大明的補給線不應該在北京開始算,而是在南京開始算。這樣的情況之下,大明如何能對草原發動攻勢。

所以,想真正的將蒙古打跨。千頭萬緒有很多事情要解決。

比如從永樂以來,衛所的腐敗墮落,士卒成爲軍官的奴僕奴隸。大明邊軍的戰鬥力已經下降了不知道多少。

與國初,甚至永樂時期都差了不知道多少。

比如將領的青黃不接,等等。

但是有一件事情,在朱祁鎮看來最爲重要。

那就是對北方的開發。儘量能讓北方支撐起草原上的戰事。這樣一來,要減少不知道多少戰爭成本。

也不至於五徵蒙古,就弄得天下動盪。

只是北方從遼金元到而今,動盪不休,早就不如漢唐之時了,經濟中心南移,可以說非人力可以挽回的。但是能挽回一分是一分。

北直隸情況不好辦。

朱祁鎮通過門頭溝煤礦就知道一件事情。

門頭溝的煤礦,都少不了勳貴的身影,那麼北京附近的土地,會在手裡?這也不言而明瞭。所以在土地上做手腳,在京城這個地方。朱祁鎮要小心謹慎。

但是遼東就不一樣了。

遼東地廣人稀,耕地開墾的潛力極大。而今又在衛所管轄。而衛所就有屯田的責任。

“娘娘。”朱祁鎮說道:“京師所需的糧食從南方運過來,全部通過運河轉運,這樣一來,太危險了,一旦運河出了一點問題。京師就有斷炊之險。孫兒想來想去,總是絕對不保險。”

“孫兒一直想遼東地廣人稀,如果能加以開闢,遼東之地的糧食也可以通過海路支撐京師。豈不方便。”

太皇太后搖頭說道:“遼東可以糧食只能種一季,又多種慄米。又多爲生地,能自給自足就不錯了,如何能支撐京師。”

“孫兒是你想差了?”

“娘娘,遼東是可以種植水稻的。”朱祁鎮說道。

太皇太后聽了,心中一動,說道:“這是真的。”

水稻比起慄米之類的作物高產太多了。南方糧食產糧之所以勝過北方,水稻的大規模推廣站了很大的原因。

朱祁鎮說道:“孫兒不敢欺騙娘娘,朝鮮與遼東相連,而朝鮮人多種水稻,遼東又多水,想來也是可以的。”

朱祁鎮繼續說道:“如果娘娘不信,可以從江南招幾戶農戶在遼東種植水稻。即便一年一季,如果是水稻所產也不少。”

北方慄米的產量,一石多一點就不算錯了。有甚至產幾斗的。所以遼東兩萬頃土地,產三百萬石,其實朱祁鎮往高裡估計的。

因爲他估計,遼東耕地數量,未必僅僅有兩萬頃,不可能沒有一點私田。

但是這兩萬頃改種水稻,一下子就能提高一倍產量。水稻一季兩石屬於基本操作,江南一些地方,水稻一畝能到五石六石之多,當然這並非普遍現象。

但是江南水稻一季三石卻是有的。

太皇太后想道:“這事情先放一放,我會從南方找幾家人分到遼東種稻。”太皇太后掌握大明所有的資源,這些小事,不過是太皇太后一句話的事情。太皇太后說道:“只是遼東人口太少,你覺得該怎麼辦?”

朱祁鎮說道:“從今以後,朝中大下刑犯全部刺配遼東,並招攬女真人出山種田。”朱祁鎮小心翼翼的擡頭,說道:“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從北方各地受災的地方,遷徙一些災民。”

太皇太后臉色微笑,不見絲毫變化,說道:“你問大寧的事情,是不是將來準備,以遼東的糧食接濟大寧,重建大寧都司。”

朱祁鎮知道,他在乾清宮之中,說得每一句話,都逃不過太皇太后的耳朵。

其實這種到底是關愛還是監視的東西,讓朱祁鎮心中有些厭煩,但是他畢竟不是小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難免的。

故而他從來沒有將這些情緒帶在臉上。

說道:“正是,大寧太重要了,太宗皇帝說過,有開平,大寧在,北虜不能窺京師。只是如果開平,大寧紛紛放棄,北虜直抵大同,烽煙達於塞上。實在不是盛朝氣象。”

太皇太后說道:“那你將來準備,如何對付瓦刺?可曾想好了。”

朱祁鎮在太皇太后的溫暖的微笑之中,似乎正當太皇太后僅僅是一個慈祥的老奶奶,而且從登基以來,朱祁鎮在太皇太后的指導之下,漸漸的熟悉了大明朝政。

對朝政不敢說事無鉅細一一瞭解。

但是大提之上,也都明白了。

已經具備了鍵盤政治家的風範。

他畢竟在大位之上,而今自然有躍躍欲試之像。太皇太后問起來,朱祁鎮也沒有多想,說道:“孫兒想了,太宗皇帝五次北伐,雖然多有斬獲,但是不過數十年間,瓦刺坐大,但是朝廷的元氣還沒有恢復。”

“以孫兒之見,這種大舉征伐一戰而定的想法,萬萬不能有了。”

“孫兒想,我大明九邊戰略,還是要尊太祖舊策。”

太皇太后說道:“太祖舊策,卻不知道什麼策?”

朱祁鎮說道:“太祖當初見速下草原不可能,就拉攏草原各部,並建立九邊,向草原進逼,建立遼海屏障,甘肅藩籬,只是瓦刺崛起,這些地方紛紛有動搖之像,孫兒應該出兵兩地,以兩地藩籬遏制瓦刺。”

“甘肅那邊,暫且不論,但是東北多山林,草木既然能生,則必能耕種,孫兒想開阡陌於奴兒干都司,且屯且戰,將奴兒干都司化爲行省,則以此爲根基西進,重建大寧。開平,東勝衛,盡佔漠南之地。”

“將北虜驅除到漠北之地。”

太皇太后說道:“那麼漠北怎麼辦?”

朱祁鎮說道:“這個孫兒沒有想好。”

太皇太后淡淡的說道:“你不是沒有想好,是你想的太好了。”太皇太后的臉色一變,厲聲說道:“跪下。”

朱祁鎮一懵,看太皇太后的臉色不好,頓時覺得自己失言了。但是一時間也不知道自己的戰略之中到底什麼地方出錯了。

只能聽從太皇太后的命令,立即起身跪在地面之上。

太皇太后臉色鐵青。說道:“你可知錯?”

朱祁鎮連忙說道:“孫兒知錯?”

“錯在哪裡?”太皇太后問道。、

朱祁鎮哪裡知道自己到底什麼地方不入太皇太后的眼了,怎麼能說得上來。

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
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