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

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

東勝衛在黃河從東西流向轉向南北流向的轉彎處東北方向。

距離黃河不遠。

但是距離山西鎮的偏關卻有些遠了,二百餘里,距離開平衛也遠,四五百里之遠。

南邊是黃河,而黃河以南都是沙漠。

即便是在開國之初,東勝衛的建立也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洪武四年置,五年廢,這其中就是徐達與王保保的嶺北之戰,北伐失敗,明軍在邊疆戰略收縮,撤銷了東勝衛。

再一次設東勝衛,就是捕魚兒大戰之後。元朝大敗,皇帝百官都被俘虜了。

在洪武二十年以後,朝廷陸陸續續的建立了大寧,開平等等衛所。東勝衛以在當時復設。

但是情況,卻有不同。

東勝衛原本設立五衛的,總兵力近三萬,但是在洪武三十年,撤銷了東勝前後中衛。只剩下東勝左右衛。

而在永樂二年連東勝衛左右兩衛,也遷到了河北遵化,盧龍一帶。

距今已經有五十多年了。

如果不是東勝衛距離後方太遠,也不會屢建屢廢,存在時間全部加起來,也不過十幾年而已。

這種現實的困難,即便時代輪迴,該存在的依然會存在。

朱祁鎮除卻能在撥款上多在體貼之外,還在下令讓山西鎮研究通過黃河溝通東勝衛的可能行。

至於從下游直接航行到上游,朱祁鎮自然不做指望了。

畢竟,三門峽天險,還有壺口瀑布在,即便有旱地行舟,也通行不了大量物資,但是從山西偏關到東勝衛之間河道情況如何?

朱祁鎮還真不知道,只能讓人去調查一下。

不過,他預計並不會太好。

想想就知道,如果這一代河道通行能力很強,國初的時候,就不至於放棄東勝衛。

或者需要費大力氣整頓,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

這讓朱祁鎮不由的想起,日本之行,到底順利不順利。

就在朱祁鎮想起這一件事情的時候,李實已經來到了長崎。

在這個氣節裡,長崎的天氣非常宜人。

只是李實還沒有看見長崎風物,就被名爲保護,實爲軟禁起來了。

日本對大明使者的到來非常吃驚,在李實看來,有一種驚懼的感覺,具體內情他也無從得知,他與他的隨從都得到了日本方面最好的待遇。

雖然日本方面已經竭力供應李實,但近限於此而已。李實依舊覺得生活待遇差大明不少,甚至比當初出使朝鮮都差了不少。

wωw¤Tтkan¤¢○

不過,李實也不是爲了什麼榮華富貴而來的,對這些事情,並不是太在意的。

只是,日本方面的嚴防死守讓李實很是不舒服。

他對自己的使命能不能完成,心中沒底。也暗暗埋怨皇帝根本就是突發奇想,將解決財政問題的希望,放在一個莫名其妙的方向。

他甚至覺得皇帝是不是糊塗了。

但是他心中怎麼想,只能暗暗吐槽,卻不流漏出來一絲一毫。

只是他並不知道,當這個消息傳到日本京都的時候,日本方面也是心中沒底,不知道大海對面大明朝爲什麼忽然派遣使者來了。

大明外交最頻繁的時代,就是太宗時代,在太宗之後,大明很少主動派遣使臣了。

而日本從宣德年間與大明有過官方的來往之外,已經二十多年沒有什麼交鋒了。而這期間,日本已經換了好幾個幕府將軍了。從來不見大明來冊封,而今忽然來了。都懷疑其中有沒有什麼內幕。

特別是現任幕府將軍足利義政。

足利義政乃是正統元年出生,而今不過二十出頭,但是擔任幕府將軍已經有好多年了。

他乃是幕府第六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兒子,他的哥哥登上將軍之位,不過兩年就去世了,他纔有機會上位,是爲幕府第八代將軍。

因爲足利義政少年上位,故而幕府大權在三管領,四職家這些地方大名手中。

所謂三管領,四職家,乃是畠山,波斯,細川。這是所謂的三管領,赤松,山名,一色,京極,乃是四職家。

這就構成了幕府最頂層的權力結構。

而足利義政與這些人自然有權力上的矛盾,卻有一個人是他的好幫手,所謂的今參局,也是他的妾室,本來是他的乳母。後來在政治上給了他很多幫助,成爲他的妾室。

足利義政剛剛宣佈親政。

Www▲ттkan▲¢ ○

而且在這前後,也做出了很多大事,就是爲了打擊三管領,四職家,將幕府大權從各大名的手中奪回來。

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正統十八年發生,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結束的畠山家之亂。

畠山家上任家主於正統十四年去世,將家主傳給了畠山義就。但是在正統十八年的時候,畠山家臣支持畠山義就的侄子,彌三郎繼承家主之外。

爲什麼會這樣?

那就說來話長了,無非是上代家主之間的矛盾,還有新舊大臣的爭鋒,細細說起來,就要很大篇幅,這裡不說。

畠山義就對家中掌控能力還行,他第一時間就做出了反擊。彌三郎走投無路。看上去很快就要結束了。

但是這個時候,細川家插手了。

細川家認爲這是一個消弱畠山家的大好機會,於是示意家臣收留了彌三郎。

畠山義就只能將彌三郎的追隨者奪取了領地,趕出家族。

而彌三郎得了細川家的支持,也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又爭取到了山名家的支持,於是在當年秋天發動反擊,襲擊了畠山持國,也就是畠山義就最重要的支持者。

畠山持國逃出之後,宣佈隱居。

面對彌三郎佔據上風的局面,足利義政暫時承認彌三郎是畠山家主。但是他並不想就此善罷甘休,於是逼細川勝元殺死當初收留彌三郎的家臣,以示不滿。

細川勝元對此不滿,要辭去管領之位,但是細川勝元是幕府權臣,就好像是楊士奇於朱祁鎮一般,哪裡是能隨隨便便的辭去。

足利義政,只能親自去細川勝元府邸,以示挽留。

足利義政不能對細川家下手,那麼就將矛盾對準了山名家,在當年冬季發動對山名家的討伐令,隨即山名家不敵,細川家出面調停。

但是也以山名家家主退位隱居,才令足利義政接觸的討伐令。

隨即在正統二十年,也就是去年。在足利義政的支持之下,畠山義就發動對彌三郎的討伐,彌三郎大敗,隨即逃走。

而畠山義就就坐穩了畠山家的位置。

事情看似到了這裡告一段落了。

其實恰恰相反。

如此在此之前,畠山家的事情,還是畠山家自己的事情,到了而今的地步,卻已經不是畠山家自己的事情了。

已經是幕府將軍與大名之間鬥爭的劫材。

細川勝元只是沒有想到足利義政反應如此劇烈而已。他此刻還要保護自己的盟友,也就是岳父家山名家。

所以對足利義政有所讓步而已。

並不代表着雙方鬥爭結束,甚至這一件事情,也在各個大名之中埋下了深深的裂痕,以至於後面的鬥爭越演越烈,甚至將整個日本推進了戰國時代。

這一點足利義政或許不知道。但是有一點他卻是知道的,雙方而今的局面,讓的大明使者貿然加入,會引起不在掌控之中的變數。

這是足利義政所不想看見的。

足利義政本身上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日本文化在他任期之內,也是有很好的發展,但是他對參與政治的熱情並不是有多高的。

這一系列決策之中,今參局有很大發揮餘地。

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
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