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

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

朱祁鎮早就聽過不少馬屁了,自以爲可以過濾很多馬屁,但是而今讓一個楊溥這個國家重臣,如此拍馬,也是有一點熏熏之意。

心中暗道:“我現在才知道了,爲什麼大凡皇帝都喜歡三旨相公。”

三旨相公,就是指北宋丞相王圭,他處理事務從來有三句口頭禪:“請聖旨,領聖旨,已得聖旨。”

只是看似這三旨相公是無能之輩,但卻也不是誰都能當得了的。

朱祁鎮心中暗道:“楊溥會是朕的三旨相公嗎?”

楊溥也算是能屈能伸。

他自然知道,他這樣的算計,有觸犯朱祁鎮的意思,讓朱祁鎮有些不悅,這個時候,自然拼命要在朱祁鎮面前刷好感。

不要高估政治人物的底線,很多時候政治人物是沒有底線的。

而今只需說幾句好話,就能奪得內閣首輔大權,楊溥決計滔滔不絕,如黃河之水。不過楊溥所言,雖然加大了粉飾,但是總體來說,楊溥對朱祁鎮親政以來,所做所爲,還是比較認可的。

不能說十全十美,但是決計在及格線之上。

但是對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皇帝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甚至楊溥之所以下定決心,掀翻楊士奇,就是覺得在朱祁鎮的支持之下,他可以在最後的歲月裡,爆發出不一樣的光芒。如果如同歷史上,正統寵信王振,天下大事皆決於王振,也不增補內閣。楊溥倒是熬死了楊士奇,但是又如何?

不過,鬱鬱而終而已。

楊溥如此直白的表態,朱祁鎮自然不能不安撫,說道:“先生過獎了,只是當今有幾件小事,朕不知道如此決斷在,卻不知道先生如何看?”

楊溥立即說道:“陛下請講。”

朱祁鎮說道:“大旱在即,但河北水利修建的速度,不合朕意-------”

楊溥說道:“陛下的意思臣知道了,臣立即會上奏,請陛下正式下詔,大修直隸水利,整頓戶部存銀,除卻正項開支之外,全部拔給直隸,海關銀不必上京,留天津即可。臣以舉國之力,修直隸水利,事關重大,于謙應當加大學士銜。”

朱祁鎮頓時會意,這是楊溥對朱祁鎮保證。

兩個保證,第一個保證,就是楊溥會以大局爲重,不會對楊士奇的黨羽趕盡殺絕的。另外一個保證,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完成朱祁鎮意志。

也就是直隸水利中,五河三湖計劃。

得到楊溥這個表態,朱祁鎮其實也很滿意了。但是他依舊不停的提條件,原因很簡單。

朱祁鎮不相信楊溥會遵守約定,或者說不相信楊溥會一直這麼聽話。

而今是楊溥向要掀翻楊士奇對朱祁鎮妥協而已,但是楊溥不會一直這麼妥協的。如果楊溥甘心當一個三旨相公,他也不會斷然一擊,掀翻了楊士奇。

朱祁鎮說道:“門頭溝到京城的馳道,先生可曾知道?”

楊溥嘴角微微一抽搐,這件豈能不知道,說道:“臣知道。”

朱祁鎮說道:“朕以爲此路最爲便捷,修到通州轉運糧食,再方便不過了,先生以爲然否?”

楊溥說道:“陛下有意,臣自然會讓滿朝文武同意,只是陛下,朝廷有多少錢,陛下也是知道的,而今直隸大興水利,府庫將竭,如果再大修馳道,臣以爲萬萬不可。”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朕知道了,到此爲止。”

有多少國力,就做多少事情。有些事情,不是楊溥同意就可以了。

朱祁鎮說道:“你就代朕擬旨吧,明發上喻,解釋楊士奇勞苦功高,乃天下之冠,其子不孝,與楊士奇無關,楊士奇之子,處罰國法,令刑部三法司會審,還天下清白,楊士奇給假三月,一切待遇如故,朕殷切希望楊少師能儘早回內閣視事,爲朕分憂,內閣之事,由次輔暫代,曹鼐暫代次輔之位。”

楊士奇任由身邊的小太監,鋪紙磨墨,聽朱祁鎮的話,心中打草稿。

朱祁鎮說的簡單,楊溥決計不能寫的簡單。

既要聲情並茂,並突出楊士奇的功勞,又要寫出皇帝的殷切希望。

雖然大家都知道,楊士奇這一休假,大概是永遠沒有回內閣的時候,但是最後的體面還是有的。

楊士奇接到這一封聖旨之後,想來就會立即上書乞骸骨。想來朱祁鎮也不會準的。

君臣之間,就要進入三次五次上書乞骸骨與挽回了。

但是國家大事都到了楊溥手中了。

至於朱祁鎮存的那一點點小心思。

楊溥也是明白的很。

曹鼐乃是楊士奇的人。楊士奇一去,楊士奇的勢力有相當一部分散去。畢竟人走茶涼,政治派系這東西,其實沒有什麼絕對的忠誠,楊溥坐上了首輔之位,自然有辦法將楊士奇麾下的人拉過來不少。

但是畢竟有一些核心人士,卻是走不掉的。朱祁鎮擡高了曹鼐的位置,自然也讓曹鼐成爲了楊士奇餘黨的核心人物。

用曹鼐牽制楊溥的意思,根本沒有遮掩。

但是楊溥卻一點不在意,因爲這是題中應有之意。畢竟朝廷大權不可集中在一人之手,就是楊士奇,也做不到這一點。總要有人與他制衡。是誰並不重要。

甚至楊溥還覺得曹鼐更好一點。

因爲曹鼐資歷太淺了,楊溥並不覺得曹鼐能有什麼作爲。

楊溥閉目沉思片刻,然後一揮而就,洋洋灑灑近千言,朱祁鎮看過之後,只覺得三楊的文筆,是他這一輩子,別想匹敵的。

朱祁鎮隨即讓人去用印。

楊溥說道:“陛下,臣之前的建議-------”

朱祁鎮知道,就是楊溥所言的人事大調整,最少在六部之中要調整好幾個人。朱祁鎮已經意動了,但是這一件事情,他卻不敢輕易決定。總要好好看看自己的夾帶之中,有什麼人。

朱祁鎮說道:“此事容朕思量一二,明日再議。先生先代朕宣旨安撫百官。”

楊溥說道:“這是臣當做之事,只是陛下有些事情沒有一個瞭解,下面的人反而不會安心。”

朱祁鎮也明白,雖然這才一天時間,但是從御前會議上彈劾,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太多的人捲進來。

雖然朱祁鎮已經表態將楊士奇拿下來了,楊溥代之。

但是很多人的彈章就在乾清宮之中。

怎麼說,爲政之人,譽滿天下,謗滿天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凡做事的人,用放大鏡去看,總是能發現端倪了。再加上大明京官的俸祿不高,很多人難免有些人情往來。補貼家用。 шшш ●тt kǎn ●c ○

比如給人寫墓誌銘,爲人提字作畫。

這些畫作的實際價值,很難評估,硬要說的話。這裡面也未必有多幹淨,但是大家都習以爲常了。

而今雙方撕破臉,很多平日不檢點的事情,都上綱上線了,全部翻出來了。大白於天日之下。

不管是因爲什麼,朝廷總是要做處置的。

而今今年大旱的局面幾乎已經成爲定局了。這個時候,尤其不你那個亂了陣腳。最好是快刀斬亂麻一般,將事情給平息下來。

只是朱祁鎮之前根本沒有想過這一件事情,他之前可以想用楊士奇這一套班子,一直用到楊士奇去世的。

而今倉促之間,朱祁鎮哪裡去找能夠代替的人手,又瞭解他們的品行。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了。明日定然給先生一個交代。總要安百官之心。”

楊溥這才告退。朱祁鎮等楊溥走之後,坐着椅子上揉揉眼睛,說道:“來人,將大明京官所有檔案都給朕拿出來。”

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十章 寇深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
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十章 寇深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