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香港

第十五章 香港

朱祁鎮還是等到了王振。

朱祁鎮問道:“內庫還有多少銀子?”

王振說道:“去年金花銀免除了。宮中雖然各種進項,但是依然入不敷出,而今只有二千九百三十萬兩了。”

朱祁鎮默默一算,各種賞賜,宮中的消耗。特別是三大殿修建。

朱祁鎮剛剛親政,自然是要拉攏人心。

怎麼拉攏,空口乾說,是沒有用處的。自然是要真金白銀的,別的不說,對徵麓川將士的賞賜,就是好大一筆錢。

可見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庫的錢,只能見少,不會見多了。

朱祁鎮一時間愣住了。王振小心翼翼的問道:“皇爺,可有什麼事情嗎?”

朱祁鎮似乎忽然驚醒過來,說道:“今後戶部的奏摺,一律直入乾清宮。”

王振立即說道:“奴婢遵旨。”

朱祁鎮決定將提高關於財政問題的重要性。

他心中細細揣摩解決現在的糧食危機的辦法,他心中首先想到的是海外的糧食。於是問王振道:“王景弘還在嗎?”

王振說道:“陛下,王公公去歲下半年已經去了。”

朱祁鎮聽了,心中一嘆。暗道:“跟隨鄭和出海的老人又少了一個。”繼續問道:“王景弘可有什麼兒子,義子之類的?”

王振說道:“王景弘公公是有過繼的兒子,只是似乎已經去了,只有一個孫兒剛剛擔任錦衣衛千戶。就在南京。”

朱祁鎮說道:“讓他上京一趟。”

朱祁鎮又問道:“李時勉到京師沒有?”

王振聽了嘴角微微一抖,但是聲音不變說道:“已經到了十幾日了。”

朱祁鎮聽了,厲聲說道:“何不早言之。”隨即他想起了王振與李時勉之間的過節,王振壓一壓李時勉的奏疏,也就太簡單不過了。

反正李時勉到京,也不算是重,急之務,說不得幾天李時勉已經上任了,朱祁鎮還沒有得到消息了。

朱祁鎮心中雖然有些不舒服,但是也沒有怎麼怪王振。令王振立即去請李時勉進宮。

王振有些難色,說道:“陛下,天色已經很晚了。”

而今已經將近傍晚時分了。

朱祁鎮每日早上上朝,速度很快,不過例行公事,上午就開始批閱奏摺,同時召見大臣。

這個時候召見的大臣都是小官。

大部分知縣知府上任之前,都會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一起,接受朱祁鎮的召見。

這樣的情況之下,朱祁鎮也不過說幾句,勤政愛民或者說民心難欺的話,就讓他們下去了。當然了,如果有人敢在這個時候,向朱祁鎮告發誰,朱祁鎮也會細細查的。

只是這大半年,沒有這種愣頭青。

到了下午就是接見大臣的時間。

有很多問題,朱祁鎮單看奏摺,弄不清楚,就要請與之相關的大臣過來了。

不過,這幾天朱祁鎮主要是與內閣中的人詳談。

王直所言的財政危機,太過恐怖,朱祁鎮與他談論時間都超長了。現在請李時勉過來,也是需要時間的。

估計李時勉過來之後,就到了晚膳時間了。

朱祁鎮說道:“讓你去,你就去。”

王振這才急匆匆的出去了。

固然當天擦黑的時候,李時勉到了。

朱祁鎮一見李時勉,就說道:“先生見老了。”

李時勉在嶺南數年,似乎見老的特別快,頭髮都白光了。臉色也變黑多了,連當初剛強的硬脾氣也軟了下來。行動之中也無力不少。

李時勉行禮說道:“秉陛下,老臣老了。今年六十有六。已經不堪朝廷驅使了。”

朱祁鎮聽了,說道:“先生是要棄朕而去嗎?朕年幼,正需要先生這樣的人輔佐。先生即便捨得朕,也要看在太宗,仁宗,宣宗的面子上。”

李時勉聽了,說道:“陛下之意,臣知道了,請陛下放心,臣從今之後,再也不提致仕之事。”

朱祁鎮這才鬆了一口氣,請李時勉坐下,說道:“先生從新安來,新安近況如何?”

提起新安,李時勉表情複雜,似乎有些高興又有些無奈,說道:“陛下下令在新安開海之後,從舊港來的南洋船隻,一日多過一日,特別是季風時節,一日數百艘,幾乎要堵塞江面。而且南洋來的人,各色人員混雜之極,有作奸犯科之輩,混跡其中,甚至有本朝致仕士紳爲盜賊所持。實在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臣以爲整頓新安港,已經刻不容緩了。”

“陛下即便不召見臣,臣有些話也是要說的,屯門港已經不堪重負,而且與新安太近,甚至有百姓混跡在船隻之中,逃亡南洋。”

“臣以爲當在偏遠之地,另擇新港,與百姓隔開。以塞百姓逃亡之途。”

朱祁鎮一聽,還以爲新安發生了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不過是治安混亂。朱祁鎮想想就知道,新安縣的人口,一時間增加了數萬。

這麼多人員聚集,以這個時代管理水平,出事纔是正常的,不出事纔不正常。

朱祁鎮雖然對這一件事情並不是太在意。

他並不在乎所謂的百姓逃亡海外。

畢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海,既然海上能帶來財物,那麼百姓對大海的嚮往是抵擋不住的。

但是對李時勉這些人來說,卻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太祖皇帝構建就是一個穩定農業國,所以開海弄得這麼多錢糧,在李時勉看來,還不如新安縣百姓逃亡之事重要。

朱祁鎮也不好否認。

因爲不僅僅是李時勉的觀點,還是大部分保守文官的觀點,而這大部分保守的文官,卻是大明皇朝的死忠。

比如這位,歷史他已經告老還鄉。但是聽說土木堡之變後,還派兒子向朝廷上書,請求選兵擇將,出征瓦刺,迎回皇帝。甚至悲傷過度,沒有幾天就去世了。

朱祁鎮只能順着他說道:“卻不知道先生選了何地?”

李時勉說道:“新安縣南有小島,名爲香港,因爲產出香木而得名,臣上島看過,島嶼不小,而且有天然良港,臣以爲讓客商在島上交易在,來往就要用船。既方便徵稅,也能阻止百姓出海。”

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香港這麼名字,居然在這個時代由別人告訴了他。

不過細細想想也是自然。

因爲新安距離香港太近了。在新安縣範圍之內,另外選擇港口,李時勉的選擇範圍本來就不大。

選中香港,自然也是大概率時間。

或者這一件事情的本因也在於朱祁鎮。

如果朱祁鎮當初不選新安,而是其他縣,估計而今報上來的,一定不是香港。

“也算是緣分了,反正這一輩子決計不會有什麼維多利亞灣了。”朱祁鎮說道:“既然先生想如此,朕哪裡有不準的。”

這本就不是什麼大事。

不上奏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不過新安海關畢竟與中央掛着勾,總要向上稟報一聲。

朱祁鎮說道:“卻不知道新安市井如何,朕可是聽說,而今新安有小廣州之稱。”

李時勉不得不承認道:“新安百業旺盛,每到南風來後,城中數日之內,集結數萬人,新安城幾乎不堪重負,已經準備另建新城了。每年關稅都在五十多萬兩之上。以臣之見,這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假以時日,新安海關銀過百萬兩,也不足爲怪,堪稱天子南庫。而今臣來之前,新安庫存銀兩,已經有百萬之多了。只是臣以爲天子富有四海,不當與朝廷爭利,海關當歸爲朝廷戶部。”

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六章 合流
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八十六章 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