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

第六十二章于謙入京

楊士奇沉吟一會兒,說道:“陛下聰慧遠超常人,臣也聽李時勉說過。講義文章,一點就透,王直所講,雖爲春秋,實則通鑑。令陛下知古往今來,明君之所以明,昏君之所以昏。道理雖明,但是欲以此躬行之,卻欠良師益友,臣以爲陛下有而今的想法,乃是講官之失。臣願意簡拔親民官之中清廉幹吏,伴陛下左右,讓陛下知道民間疾苦。”

楊士奇所言,其實也是老生常彈,任何時候皇帝都是沒有錯的。有錯的都是皇帝身邊的大臣。

王直作爲講官未必有什麼失當的地方,但是而今太皇太后覺得皇帝這樣是不對的,皇帝的講官就要承擔起責任來。

就好像是太宗皇帝對當時還是太子的仁宗皇帝不滿,真正板子都是打在太子的講官師傅身上的。

太皇太后說道:“王先生講得甚好,就不用換了,不過我也不想讓皇帝當大儒。就請王先生隔日再來宮中授課。”

“我欲調于謙入京。擔任順天知府,也爲陛下之講官。諸位先生覺得如何?”

楊士奇三人對視一眼,頓時大覺詫異。

將於謙作爲講官,這或許有些問題。但是太皇太后一心如此,也不是不能通融的。畢竟而今經筵制度,剛剛確立,之前爲皇帝上課,其實並沒有一定之規。

在人選之中多選翰林,但卻也沒有形成潛規則。

用於謙當順天知府,也是可以的。

于謙在外爲巡撫,調入京師當知府。看似貶了一級,但實際上順治知府乃是首善之地,是京官,也算平中有升。

但是兩個官職加在一起卻是有問題的了。

順天府這個官可不是好當的。

有一句話說,三生不幸,知縣附郭,惡貫滿盈,附郭省城。而順天知府,更是惡貫滿盈中的窮兇極惡,上面不知道有多少個婆婆。但凡出了事情,總是要掛在順天知府身上的。

所以,這順天知府是一個苦差事。

不用想,就知道事務繁忙了。

而作爲皇帝講官,也日日離不開。難不成將於謙劈成兩半。

楊士奇說道:“太皇太后,臣恐于謙分身乏術。”

太皇太后嘆息一聲,說道:“我們都老了,于謙這孩子的政績我一一看過了,的確是名臣之才。總要讓他多分擔掉。我讓他來教皇帝什麼?如果說教他學問,難不成京師之中,沒有人能比得上于謙嗎?就是讓他帶皇帝看看,這天下到底是怎麼樣的?”

“而今皇帝年紀好小,年紀大一點,總要讓人帶他出去,看看百姓是怎麼過活的。皇帝心是好的,就是太想當然了。”

讓繼承人見識民生疾苦,這也算是大明皇室的傳統。最少太祖再教兒子的時候,就讓兒子去尋常農家看過,而太宗皇帝教兒子的時候,也讓太子太孫,沿着運河北上,考察民情,甩開大隊人馬,進入鄉村之中。

只是這樣的教育,歷史上從正統後就消失了。

太皇太后對朱祁鎮期望很大。教育就越發嚴厲起來來。

楊士奇聽了,說道:“是。”

只是他心中有一個問題,並沒有問出來,那就是爲什麼是于謙。

于謙在外放爲官,但是在朝中並非沒有靠山的,楊士奇等三人就是于謙的靠山。政治就是這樣,于謙固然是一個好官,但是如果朝中沒有人替他說話,于謙未必能做出很多事情來。

只是雖然如此,楊士奇並沒有將於謙引爲他的接班人。

反而當講官的王直,更讓楊士奇給予厚望。

從楊士奇剛剛所言,就可以看出。

朱祁鎮的講官從李時勉換成了王直,楊士奇並非不瞭解內情。只是他不做表態,甚至還有順水推舟之意。

這未必不是爲王直鋪路。

最少於謙就沒有這個待遇。

不過,不管之前楊士奇怎麼對於謙,從今天開始,楊士奇對於謙的價值,就要重新評估了。

雖然他不知道,太皇太后爲什麼對於謙另眼一看。

其實太皇太后也是如此。

這個時期的大明朝,如於謙這樣的地方官,其實還有不少,如鍾況,周忱,都是非常好的地方官,各地百姓都稱爲青天。這兩人比起于謙,從來不差多少。

太皇太后之所以看重於謙,就是因爲朱祁鎮看重於謙。

太皇太后更多是順着朱祁鎮的意思。

其實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看似強勢,其實弱勢。就如太皇太后在朱祁鎮面前一般。

只是這一層,卻不知道朱祁鎮參悟透了沒有。

三楊出來之後,就安排于謙入京,加上路程上的原因,還要安排人卻接任,等於謙入京之後,恐怕就是一個月之後的事情。

太皇太后回到慈寧宮,推門而入,卻見朱祁鎮直愣愣的跪在仁宗皇帝的畫像之前。

此刻天色已經有些昏暗了。

朱祁鎮在這裡已經待了好幾個時辰了。

太皇太后問道:“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嗎?”

朱祁鎮說道:“孫兒知道,孫兒太自以爲是了。”

太皇太后令左右掌燈,讓朱祁鎮坐下,說道:“你還小,對很多事情,都一知半解,而你身邊的那些人都應和你。”

“即便你錯了,誰又敢說出來?”

“兵者生死之地,國家大事,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只要一出兵,從來沒有不死的人。動則萬千將士,死在邊疆,他們都是有家有小的。”

“你僅僅憑藉想當然的事情,就讓這麼多人喪命,你心中就安心嗎?”

朱祁鎮心中也有幾分慚愧,心中暗道:“的確,在規劃大計上,我有一些太輕浮了。這不是一個即時戰略遊戲。”

“所有士卒,並非鼠標一點,就能重生的。”

朱祁鎮正要說些什麼,卻被太皇太后打斷了,說道:“好了,不用說了,知錯就好,不過你說有一件事情是對的,就是瓦刺的事情。我已經交代給楊榮了。楊榮會將這一件事情安排妥當的。你就不用擔心了。”

隨即太皇太后將楊榮的方案給朱祁鎮說了一遍。

朱祁鎮聽了,說道:“孫兒還是經驗淺薄,卻不知道楊榮先生有如此妙招。”

朱祁鎮口上這樣說,心中卻不已爲然。

楊榮的辦法好不好?不動一兵一卒,讓敵人分裂。草原紛爭不斷,九邊自然安如泰山。

不過,在朱祁鎮看來,卻有一點想當然耳,最少他印象之中,瓦刺最少在正統十四年之前,還沒有分裂。

其次,真正讓九邊穩如泰山的是,九邊士卒。而不是這種看似高明的手段。

太皇太后心中也有一些反省,覺得對朱祁鎮,不能來硬的。語氣緩和了一些,說道:“你也不要妄自菲薄。你畢竟年紀還小,等你大了。這朝廷大事你自然知道怎麼辦了。你不想讓于謙入京?我答應了。今年冬天,于謙就能入京作爲順天知府,等你大一點了,我就準你出宮。看一看民間到底是怎麼樣的?”

“只有真得知道百姓到底是怎麼活着,才知道民心之所向。”

朱祁鎮心中微喜。這意味着,朱祁鎮有更多的自主權,更意味着今天這一件事情,就過去了。他連忙說道:“謝過娘娘。”

“政事今後就少參與,好好學習。”太皇太后的目光在燈光之下,帶着無數感情,說道:“你的時代總就是你的,而今你的任務,就是多讀書,多看,多想,少說話。尤其是一些話,不能亂說。”

朱祁鎮也深有同感,說道:“娘娘,孫兒明白。”

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十二章 軍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章 災年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章 輿情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十章 出京
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十二章 軍議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三章 災年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章 輿情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十章 出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