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蹇公

國喪百日,天子以日代月,守孝二十七日。縱然朱祁鎮已經是皇帝了,他要做的事情,並不是處理政事,而是盡兒子的孝心,在梓宮之前與朱祁鈺一起,守上這二十七天。

當然了,並不是每一天都是必須守孝。

一般情況之下,朱祁鎮就跟在太后,不,而今的太皇太后身邊,太皇太后,耳提心授各種處理政事心得。

朱祁鎮小手扶着太皇太后的手,王振與太皇太后身邊的女官跟在後面,在慈寧宮的花園之中緩緩的散步。

太皇太后說道:“山陵的事情,太倉促了一點。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能想到這麼急,不過也要吩咐下去,不要着急。仁宗皇帝與大行皇帝都是愛民如子,寧可時間長一點,也不能讓下面趕出事來。如是傷了大行皇帝愛民之心,哀家不知道如何見仁宗皇帝於地下。”

王振恭恭敬敬的說道:“奴婢知道。內閣的意思是多徵民夫,以豐城侯李賢,太監沐敬,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督工十萬人。想來幾個月之內,就能建成。”

太皇太后嘆息一聲,對朱祁鎮說道:“這些體面事也不得不爲,太勞民傷財了,這一件事情你要記住,將來要早些準備着,否則太傷民力了。”

“孫兒知道了。”朱祁鎮說道。

而今朝廷的大事,就是國喪,而國喪之中,又以山陵之事最爲繁重。朱祁鎮也看過,呈上了的山陵圖。

朱祁鎮估算過,這工程量就等於在天壽山之中重新修建一座紫禁城。如果平時的話,動用萬餘人,修建數年,或者數十年就行了。這樣動靜小。

但是這工程要在數月之間完成,卻要拼命趕工了,以這年頭的施工技術,填進去幾條人命,也是非常正常的。

只是不管是作爲太皇太后,還是作爲一個母親,都不能容忍自己兒子一直停靈,不能入土爲安。

太皇太后繼續問王振說道:“內閣還有什麼事情嗎?”

在而今的體系之中,王振的權力得到最大的強化。

太皇太后沒有臨朝稱制之心,就不能頻繁的接見大臣,所有朝政都以奏摺的形式由內閣整理,並附有處理意見,交給宮中。

王振將這些奏摺再處理一遍,大事自然要報給太皇太后知道,但是一些小事,或者先例的事情,王振就可以徑直批了。

畢竟如果說,太皇太后正要將所有奏摺處理一遍,她恐怕要與朱元璋一樣了。

如此一來,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權力在王振手中,那就是上報事情的順序,還有決定這一件事情,是大事還是小事。

不要覺得這是小事。

太皇太后畢竟是太皇太后,風風雨雨的走過來,見多識廣,並且外面的三楊,張輔等大臣都有尊崇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雖然不是處置所有奏摺,但是真要是有大事,卻是瞞不過她的。

但是換了別的皇帝卻未必了。

太監想讓皇帝知道什麼,不想讓皇帝知道什麼,都是可以操作的。

這就是大臣最痛恨的事情,矇蔽聖聰。

而今王振卻沒有這個想法,是戰戰兢兢,不敢有一絲隱瞞。立即說道:“太醫院上報,太子少師吏部尚書,蹇公已經不成了。”

正在緩緩行走的太皇太后渾然停下來了,說道:“蹇義也老了。”

朱祁鎮甚至能感受到太皇太后身上散發的悲傷之意。說道:“奶奶不用傷心,想來蹇公吉人自有天相。”

太皇太后說道:“歲數到了,神仙難救。你去探望一下蹇公吧。他輔佐你祖父父親兩代,勞苦功高,又與皇家有親,向來是忠厚長者。總要給他一個體面。”

這也是一個潛規則,皇帝不能輕易探望臣子,一般探望臣子,就是知道這個臣子已經不行了。否則就是催他去死。

“孫兒遵命。”朱祁鎮說道。

太皇太后說道:“有些話,你也可以問問他,畢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孫兒明白。”朱祁鎮說道

皇帝出宮從來不是一件小事。特別是朱祁鎮。畢竟他年紀尚小,在很多人看來都是需要保護的。

故而他一出宮,動用的錦衣衛,大漢將軍,乃至護軍儀仗,大抵有千人之多。

朱祁鎮出宮也不是從皇宮正門走,而是從東華門走,一路上錦衣衛封鎖街道,攔住行人。幾乎是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百姓紛紛迴避。

如果一時間迴避不及,就有百姓跪在地面之上,不敢擡頭,等車隊過去之後,纔敢起身。

朱祁鎮乘坐馬車,但這馬車並非玉輅。

玉輅只要在重大禮儀的時候才用,不過即便如此,朱祁鎮所乘坐的馬車也是相當精緻。車裡面就好像是一個小房間一般無二。不過,朱祁鎮打開車窗之上的小簾子。看向外面。

只見外面塵土飛揚,有一種讓朱祁鎮熟悉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是大興土木。

從永樂,洪熙,宣德三朝都沒有修建完成的北京城大工程,還在繼續之中。雖然在建築方式之上與後世不能比的,但是這種感覺,似乎與後是八十年代到他穿越開始的大興土木,帶着幾乎相同的感覺。

都是一個國家國力攀升而帶來的。

朱祁鎮能在這些人狀態之中,感受到一種熟悉的感覺。

不過,從皇宮到蹇公府上,並不是太遠的。而且都是北京城的精華的地帶,已經修建的差不多了。一會兒功夫,就來到了蹇公府門前。

蹇公府不過是一個三進四合院而已。

正如太皇太后所言,蹇公乃是社稷之臣,忙於謀國,暇於謀身。與他的地位相比,這個院落太過簡陋了。

門口卻有幾個人跪着迎接朱祁鎮。這幾個人都是蹇公的子孫。朱祁鎮見狀讓他們平身,說道:“兩家都是親戚,朕今日以後輩子弟來探望蹇公。”

蹇公一子尚仁宗公主,說起來,是朱祁鎮的姑父,只是天不佑善人,公主與駙馬都已經去了。但是兩家關係也算是非同尋常。朱祁鎮與他們寒暄兩句,就匆匆進入內院見蹇公。

進入內室之後,朱祁鎮立即問道一股濃烈的藥味,卻見一個老人深陷入重重被褥之中,似乎看不出老人的身體輪廓,從老人的臉龐與手掌卻也可以看出,枯瘦無比。

“油盡燈枯。”這四個字竄入朱祁鎮的心中,他輕輕的靠上去,說道:“蹇公,蹇公,蹇公。”

老人聽了朱祁鎮的呼喚,輕輕的睜開眼睛,目光微微一轉,轉到了朱祁鎮的臉上,猛地精神一震,強撐着要起來,用帶着濃厚四川口音的官話,說道:“陛下。”

朱祁鎮連忙按住蹇公,說道:“蹇公躺着吧,朕不過是來看看蹇公,朕年幼登基,四方無靠,能夠依靠的就是蹇公這般老臣,蹇公要好起來,好好的輔佐朕。”

他強撐着讓身邊的兒孫退下去,說道:“陛下,我自己的身子骨自己知道,早已不成了。老臣這般年紀,即便是死了也不爲夭折,只是放心不下陛下,還請陛下聽我一言。”

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
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