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

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

密集的火銃之聲,響徹關原之中。

如果說西軍將領不知道火銃,那是不對的。

甚至說西軍將領不重視火銃也是不對的。

畢竟在細川勝元的收藏之中,就有一些火銃,他甚至還讓子弟學習使用。他也知道火銃的威力。

但是首先一根火銃的威力,與火銃結陣的威力是不一樣的。

其次火銃是日本用不起的武器。

在少府的工業生產之下,大明已經將火銃的成本價打到每根五兩上下,雖然更多機器的使用,更精準的分工,與更大規模的生產,這個價格還會更低。

但是這個價格是日本想都不要想的。

大明是嚴禁出口火器的。

甚至在少府產能足夠的情況之下,之前各衛所火器的生產權,也被逐漸收回了,最少而今中原,江南,等內地的衛所已經沒有火器的生產權力。

唯獨邊地,與西南土司林立的衛所,還有火器的生產權力。

但是即便如此,這些火器的生產更是指火藥,或者臨時改造的火器,不便於運輸的火器,而不是火銃。

無他,其他各地的火銃沒有少府的火銃質量,即便是佛山打造的也不行。

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一方根本賣不到火銃,即便是一些鋌而走險私下打造火銃的商人,打造出來的火銃比不上少府火銃的質量先不說,單單說價格,就不是日本人能承受的起的。

五十兩一根。

這個價格讓日本一方根本不可能大規模裝備。

大批量採購動則數萬兩,數十萬兩。

這個數目在大明那邊都是要戶部尚書思量的數字,細川家族雖然有十國,但是日本所謂之十國,甚至比不上中國十縣,能有多少錢?

只是細川勝元已經低估了火銃的威力。

三段擊之下,勇敢的日本士卒,一個接着一個到在地面之上,隨即恐慌開始蔓延開來。畢竟日本上層或許對火銃有些瞭解。但是日本下層士卒卻是從來沒有聽說過。

一時間很多人高聲大喊道:“魔鬼。魔鬼。”

轉身就逃。

細川成之,二話不說派人處決之。

這位老將一邊整頓軍心,一邊準備親自衝鋒。

這個時候火銃停了。

不是,明軍的火銃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孫宏看到了破陣之機。

也許是習慣問題,很多明軍將領下意思將火器當成了輔助工具,真正絕殺的,還是肉搏戰。

這也是這個時代很多火器都有自己的侷限,做不到全天度全地勢適用,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還是冷兵器。

但也是明軍很多將領的思維定式。

而今孫宏就是如此。

孫宏一聲令下,明軍刀盾兵從火銃兵之間,衝了進去。

他們一手盾一手刀,再加上一身鎧甲,先用盾架開竹槍,然後順勢衝進去,長刀一下子 ,就劈在日本足輕身上了。

其實如果,日本沒有混亂,明軍破陣的時候,也不會如此容易。

但是而今日本軍心震動,短兵相接的時候,日本的武器打在明軍身上,只要不傷在要害之上,明軍一般死不了。

畢竟一身鎧甲雖然不是重甲,但也保護了他們身上相當的部分。一時間日本人看來,明軍似乎刀槍不入。

如果說,隆隆的火銃聲,日本士卒不能理解,但如此拼殺。日本士卒卻是能夠理解的,他們最後一絲士氣被打掉了,雖然日本的軍隊垮了下來。

老將細川成之也不能挽回這一支軍隊,他卻滿眼的怒火逆着人流帶着自己的親衛衝了上來,他要向天下人證明自己的武勇。

只是他剛剛與明軍交手,用武士刀殺了一個人之後,就被一個人攔住了。卻見這個人比尋常明軍高出一個頭,手中一柄長刀,一刀下來,將細川成之的寶刀連同細川成之本人都斬成兩段。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劉長。

劉長而今還是一個百戶。

但是這個百戶也不是輕易得到的,誰都知道此去可以立功,如果不是劉長找上當年在王越身邊的老兄弟打通關係,這個百戶位置,都不是他的。

作爲當年被王越非常欣賞的悍將,他根本沒有覺得眼前這個日本將領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但隨着細川成之之死,細川成之本陣徹底崩潰了。

也就是說,明軍面對西軍,非但沒有放手,反而先手進攻,並在彈指之間,打崩了西軍一陣。

孫宏根本不收兵,而是大軍繼續向西軍縱深之中殺人。

西軍雖然人多,說起來密密麻麻幾十個軍陣。但是從中軍只需攻破數道軍陣,就是細川勝元與足利義視的本陣了。

孫宏打出一個開門紅。他側後兩個方陣,也與日軍兩側的方陣接戰了。

王英這才感覺到日本人比他想象的弱。

他隨即加大籌碼,立即命令山名宗全,波斯義廉,畠山義就各領本部,跟隨明軍進攻。

王英雖然壓縮了東軍的人數,但是這兩萬人的確堪稱東軍精銳,見到了明軍先手佔優,殺了出去,一時間跟隨明軍纏住了西軍好幾個方陣。

此刻大軍戰鬥的如火如荼。

戰事一開始就陷入高潮之中。

王英這樣做其實很冒險的。

無他,雙方最大的問題,就是西軍數量上太佔優了。如此一來,明軍不耐久戰。畢竟人的體力是有限的。

西軍可以輪番上陣,而明軍是不可能的。

王英估計,只有兩三個時辰。

兩三個時辰之內,就是明軍保持戰鬥力的時間段,越過這個時間就不行了。

但是兩三個時辰能不能擊潰西軍,在王英心中還是沒底的。

畢竟西軍人太多了,十幾萬人,縱然是十幾萬豬,要殺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要西軍應對得當。未必沒有勝利的機會。

這纔是王英的大舉壓上近乎所有籌碼的原因。

他心中告訴自己,要麼找到機會,一擊將西軍打穿,要麼看形勢僵持不下,就準備退兵。有騎兵壓陣,還是能退下來的。

他並沒有其他的選擇。

不過,有這個開門紅也好。畢竟如此大戰,打上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都很正常,京都之戰,不是就打了三個月。

只要堅持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援軍就到了,那個時候打西軍就簡單多了。

只是王英都沒有寄希望於一擊將西軍給打崩,但是世上的事情偏偏就如此出奇。比小說還不講邏輯。

細川勝元在本陣看見,大軍幾乎全面接戰,明軍先鋒更是深入西軍軍陣之中,下面已經報過來,細川家有三名將領,已經被討取了。

明軍幾乎一步步的逼近他的本陣。

一時間這爲老將臉色鐵青之極。

他幾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雖然之前幾十年足利幕府,還是有些威望的,但是並不是說明日本就沒有戰事了。

細川勝元更是一戰接着一戰,將細川家在幕府的權威達到了極盛,更是贏得了京都之戰的勝利。

萬萬沒有想到,與明軍一碰就是這樣一個局面。

他心中既是憤怒,又是驚懼。

憤怒是憤怒下面人無能,驚懼卻是驚懼明軍戰鬥力如此之強,將來這個局面該如何收拾?

對細川勝元而今還沒有爲戰事多過擔心。

因爲引交戰空間的限制,西軍有很多軍隊都還沒有上陣,只是在作壁上觀而已。明軍雖然精銳,但是人數太少了。

足夠的數量優勢之下,細川勝元不以爲自己的能敗,但是擔心,今日縱然擊敗了明軍,將來如果應對大明。

這其實一直是細川勝元的心病,而今不過更加重了一些而已。

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
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