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

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

朱祁鎮說道:“傳旨。請英國公明日早朝之後,在武英殿侯見。”

“是。”一個小太監說道。

這一件事情,朱祁鎮就先擱置了。

因爲他操心的不是海西之戰了,而是長江汛期到了。

海西之戰,而今已經到了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了。但是長江汛期一點也不比黃河汛情差了。

朱祁鎮減免賦稅。督促各地方官修整堤壩,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

朝鮮的軍情,就變成了一個插曲。

第二日,早朝之後。

朱祁鎮在武英殿召見英國公。

英國公首先讓範弘將最近關於海西之戰的消息一一報上來,說道:“國公而今,瓦刺久攻不下,朝廷坐視不管,是不是有一點不好。特別是屬國求援,該如何處置是好。”

英國公說道:“陛下,戰機到了,下令遼東總兵官曹義出兵延邊。封死瓦刺退路,瓦刺萬騎在朝鮮,雖然強橫,但也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久則必敗。”

“而如果不救,朝鮮恐怕會起別的心思,所以要救,而且要快。”

朱祁鎮有些不可思議,一直以來英國公對用兵都是比較謹慎的,萬萬沒有想到,今日比朱祁鎮還要急。

英國公見朱祁鎮的表情,心中有所揣測,說道:“陛下,臣之所言,句句肺腑,兵家言利害。一戰,不僅僅看勝得何利,也要看敗何損。”

“今日之戰,勝則滅瓦刺萬騎,瓦刺本部不過十幾萬騎,折損一萬騎足夠也先心疼。”

“但是如果敗了,不過折損遼東三萬之衆,甚至即便大敗也折損不了這麼多。”

“而今,宣大,京營兵馬嚴陣以待,隨時都可以增援遼東,遼東邊牆佈防嚴密,即便是戰敗,遼東也無損大局。”

“再加上延邊山勢崎嶇,利用步戰,不利於鐵騎縱橫。而且一旦得了延邊,距離海西又近了不少,足以讓遼東與海西相連。一旦海西之戰出了什麼差錯,從延邊出援,也近上不少。”

“唯一的擔心,就是海西圍城的軍隊,會南下。”

“但是打仗也不可能一點風險也不冒。”

“如何不可一戰?”

朱祁鎮聽了,也知道,英國公雖然有些話,不太中聽,但是他在軍事上的判斷,大多是對的。

朱祁鎮雖然被人稱爲真龍天子,但是他自己知道,他自己的能力,軍事規律不會因爲他這個皇帝,而有所改變的。所以最好聽英國公的。

細細想來,如果想要經營海西,延邊這一塊地方,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爲好。

而且朱祁鎮也覺得在對瓦刺的戰略之上,因爲避免與瓦刺在塞外決戰,讓他感到處處被動,而今既然英國公都同意了,朱祁鎮自然沒有不同意的。

他立即一封聖旨傳到了曹義手中。

曹義接旨之後,二話不說,就帶着本部人馬從三萬衛南下,先到遼陽,然後東進鴨綠江上游,進入延邊地區。

從這裡想要封死瓦刺的後路。

只是這麼大動靜,不看能不被人發現的。

曹義一出遼東邊牆,瓦刺各方就得到消息了。

而此刻的阿刺知院,已經離開了平壤,南下攻漢城了。他還沒有攻到漢城,就接到這個消息。

阿刺自然知道其中的嚴重性。

立即下令,將所有金銀珠寶全部放棄,糧食輜重全部燒掉,而劫掠的婦女全部殺掉,所有人都輕裝,立即返回海西。

於是萬餘朝鮮女子的性命,染紅了朝鮮大地。

朝鮮李瑈帶領大軍與瓦刺軍隊打過幾場接觸戰,但是結果都是一個樣,敗,而且是慘敗,無非是敗的姿勢不大一樣而已。

這樣的情況下,李瑈也不敢追擊,只有當瓦刺軍隊撤離二百里之外,纔敢帶着軍隊緩緩的追上來。

進行送客式的追擊。

阿刺知院在朝鮮蹂躪了一個多月,所過之處,一片廢墟,成爲朝鮮建國以來,損失最大一次外患。

而在延邊,阿刺知院與曹義所部的戰鬥已經打響了。

就在清津,曹義麾下大將施聚與阿刺所部大戰一場。

之前說過,施聚乃是是蒙古人。他帶領騎兵作爲先鋒,先行一步封鎖道路。

就在這一片沿海小平原之上,在之前咸鏡山之戰東南一點的地方,雙方廝殺竟日,勝負不分。各自收兵而已。

安營紮寨之後,阿刺知院遠遠的看着遠處的燈火。愣愣的出神。

只需衝過這裡,再北行二三百里,就能到海西城下了。但是這一段路而今恐怕是走不成了。

遼東鐵騎從來不是吃素的,施聚又是曹義麾下左膀右臂,打騎戰,從來不怯於人。

雖然是一場不分勝負,但是阿刺卻知道,他其實已經輸了一招,北有堵截,南有追兵,雖然難邊的朝鮮追兵算不了什麼,但是雙方匯合的話,卻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第二日,阿刺知院並沒有出戰,因爲曹義來了。

大隊明軍士卒跟着曹義的腳步來到了這裡,與前鋒合兵之處,一時間明軍軍營之中歡聲雷動,響徹乾坤。

這樣的情況之下,阿刺知院如何肯出戰?

曹義一進大帳,就問施聚昨日的戰況。

施聚的長相呈現一個蒙古大漢的典型特徵,餅子臉,小鬍子,再加上矮個子,羅圈腿。

只是聲音很響亮,是實實在在的聲如洪鐘。

這似乎是很多將軍的特徵,在古代沒有擴音設備的時候,將軍的聲音要覆蓋更廣的範圍纔對。

故而有這樣的特徵。

“大人,瓦刺騎兵是硬骨頭。”施聚面有難色。說道:“兄弟們與兀良哈,阿魯臺都打過,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難纏的人。”

“說出來不怕大人笑話,如果昨天太陽晚下山一個時辰,我估計我就要敗了。”

施聚而今想起來,也有一些心有餘悸。

曹義說道:“瓦刺騎兵這麼棘手?”

施聚說道:“大人,我看得出來,瓦刺騎兵好手,比其他騎兵好手未必高明多少,但是軍紀森嚴,悍不畏死,卻是我生平僅見的。”

“比起瓦刺騎兵,兀良哈等部,根本就是牧民而已。”

軍紀永遠是戰鬥力的第一重保證。

有軍紀永遠比沒有軍紀的能打。

明軍騎兵在面對兀良哈各部的時候,都能做到以少勝多,一打二,甚至一打三,都能有勝算,就是因爲明軍的軍紀要比兀良哈等部強。

無他,兀良哈的騎兵更多是牧民連起來,就當兵馬來用。但是明軍之中,騎兵都是優中選優的,因爲大明的馬少。

沒有兩把刷子,是不可能去騎兵的,而且騎兵的待遇也比步卒好多了。

曹義說道:“昨天損失多少?”

施聚說道:“我清點了八百三十騎,受傷的人更多。”

“還能戰嗎?”曹義說道。

“請大人放心。”施聚行禮說道:“只要大人一聲令下,只要我施聚有一口氣,就是能戰。”

“你有這一分心就好了。”曹義說道:“我其實要告訴你一個消息。”

施聚說道:“大人請講。”

曹義說道:“也先動了,他從海西城下抽調了數萬人馬,此刻就在門圖江北岸,幾日之內,就能渡江。”

施聚聽了,臉色一黑。頓時明白他們的險惡處境了。

原來被夾在一其中的人,不僅僅是瓦刺阿刺知院,還有曹義所部,甚至曹義所部的危險,比阿刺知院更大。

畢竟朝鮮兵的能力不足以依靠,只能搖旗吶喊而已。

“大人,我們怎麼辦?”施聚有一點慌了。

曹義說道:“先打一面,再打另一面,兩撥人分開就好了。”

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二章 捷報
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二章 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