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

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

“好一處爭地。”王英帶着大隊人馬,進駐關原之東。他登高望遠,看着遠處一處處旗幟,每一處旗幟,都代表着一支大名的軍隊。

但是王英看見最多的旗幟,就是細川櫻花旗。

幾乎佔據了西軍總兵力的一半,還都在要害之地。

作爲西軍的中堅主力而存在。

所謂爭地,就是戰略要地,我得利,彼得之亦利。

這一塊不大的平原,站在高處,幾乎能將整個平原的動靜盡收眼底的,但是總體上有三處看,可以進出的通道。

東側一處,西側兩處。

西軍得之,不僅僅可以作爲進攻關東的後勤基地。也可以防範東軍西進的要害之處。

“伯爺,此戰該如何打?”足利義政此刻見到對方漫山遍野的旗幟,一時間心神具動,連對王英的稱呼都不一樣了。

王英說道:“就地紮營,等西軍來攻。”

王英之所以敢如此有把握,卻是從雙方的消耗之上來算的。

進駐關原一帶的東軍包括明軍在內,不超過五萬。都是王英精選的各家精銳敢戰之士。但是西軍乃是東軍的數倍。

彼此之間消耗就太大了。

按理說,西軍佔據了日本最富饒的京畿平原,比東軍要好上多少。

卻不知道今年上半年,雙方几十萬大軍在京畿平原之上,你來我往鏖戰三個月,如果再算上去從去年開始到現在的對峙狀態,時間就更長了。

日本最富饒的京畿平原已經成爲了一片廢墟。

根本不足養軍了。

更不要說十幾萬大軍了。

而東軍負擔也不輕,但是有王英的擔保,斯波家將積蓄全部拿出來,支撐數萬大軍一段時間還是可以的。

至於更長時間。

不要忘記王英是做什麼出身的。

他是在海運總兵官任上做出了成績,這才被朱祁鎮看中的。對於海上運糧食,纔是他的本行,日本糧食緊缺,但是大明卻不缺糧食。

這一點根本不用擔心。

正如王英判斷一般。不過第二日,細川家族大軍就出營列陣,緩慢的向東逼近。

王英本來想等着西軍進攻。

但是很快,他看出了不少東西。他心中猶豫了幾分,猛下決心,說道:“傳令,大軍出戰。”

王英看到了什麼?

看到了日本西軍的裝備落後,組織也落後,各方面都是很亂。

西軍緩緩東進,不是他們有意如此。而是不得不如此。否則就不能前進。

王英這個時候才明白一件事情。

шшш ¸тTk ān ¸co

他從東軍數萬人之中,只挑出兩萬上下,能看過眼的軍隊。甚至這些人不都是他看過眼的,不過是明軍三萬要全部用於作戰,一些後勤負擔還是要日本人來做的。

真要他按照大明的標準,估計能選出一萬人,就不錯了。

當時他只覺得乃是東軍乃敗軍之將,精銳都打光了。而今看來,並不是這樣,或許東軍精銳的確打光了不少。

但是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在王英眼中的精銳,本來就不多。

而且日本軍隊的組織形式也不好。

即便是細川家族自己的軍隊,也分爲這個大名的那個大名的。細川勝元雖然是細川家的家主,西軍盟主。

但是他也不能隨便插手某一個大名內部事務。

也就造成了日本軍隊內部參差不齊,指揮程序也不是太流暢的。

更更重要的是。

日本人並沒有加入而今的火器普及浪潮之中。

安南之所以與大明打這麼長時間,就是因爲安南人的火器數量不上,甚至在某些火器方面還勝過大明。

但是日本卻不是這樣。

他根本沒有看見日本軍隊之中,有多少火器。但是以大明軍隊的章程,幾乎每一個營頭都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火器兵。

王英從各個角度嗅到了勝利的機會。

雖然西軍數量之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數量很多時候,並不算得了什麼。

王英雖然下定決心,不在防守營地,待其疲憊之幾反攻。但是他還留了一手,那就是他將楊珍的騎兵,留在最後當預備隊。

或者等最後一擊,來一錘定音。或者等事不可爲,用來殿後。

明軍出陣可比西軍快太多了。

不過片刻,營地大門之中,滾滾紅色的浪潮衝了出來,不多時在關原之東,列出五個方陣。

不等西軍反應過來,王英一聲令下,最中間的一個方陣大步向前,兩側方陣,護住這個方陣之後,形成了一個箭頭的攻勢。

細川勝元有幾分瞠目結舌。

他萬萬沒有想到,明軍動作有這麼快。

比西軍後發動,卻比西軍先列陣,以少對多,先手進攻。

這充分說明了,明軍的戰鬥力要比日本軍隊高出好幾個檔次。

“幸好,明軍只有三萬。”細川勝元心中暗道。他看着西軍本陣,也就是細川成之的本陣。

細川成之,乃是細川家族的老將,算是細川勝元的叔父,爲人在沉穩不過了,麾下士卒又是細川家的老班底,可謂身經百戰。

想來一定能抵擋住明軍的進攻。

衝在最前面的營官乃是孫宏。

他算是靖難勳貴一脈,孫鏜之子。

孫鏜因之前的戰功也有一個懷寧伯。在正統十四年之後,靖難勳貴一脈,都被打壓之列。但是總體上,靖難勳貴一脈還是有人的。老將柳溥,還有孫鏜,朱儀,朱永,還有在太子身邊的張懋。

可以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孫宏能擔任這一個官職,固然是他是很能打的,他而今也四十多歲了,可以說是年富力強的中年將領。也是從貓兒莊之戰,死裡逃生之人之一。

也是因爲他後面的背景,可以說如果不是他身後的背景,他決計不可能徵東軍幾個營官之一。

此刻騎在馬上,明軍踏這鼓點如牆進,側後不用他擔心,王英都安排妥當的,他眼前卻是日本西軍一層又一層的軍隊。

孫宏輕輕冷笑一聲,說道:“土雞瓦狗。”

說實話,即便不用火器,大明步卒與人步陣對攻,也沒有怕過誰來?大明北伐的時候,纔多少騎兵,不就是結實的步陣,讓蒙古騎兵無可奈何。

在孫宏看來,日本步陣有太多的破綻了。

說起來,王英大多數時候都在水師之中,他指揮陸軍的經驗與能力都有所欠缺,甚至不如孫宏這樣的中層將領。

但是王英能看到,孫宏更能看到了。

他根本視日本軍隊爲無物。大軍大步向前,進入日本軍陣百步之內,也不停。

卻聽日本軍隊之中,一聲吶喊,一陣箭雨射了出來,隨即無數根竹槍放平,這些竹槍有數米長,看上去密密麻麻的很是駭人。

但是這樣的情況,卻讓孫宏有些想笑。

明軍雖然甲冑不少,但是還做不到全軍披甲,但是走在最前面的士卒全部披甲。

日本的箭矢很輕,根本射不透,至於日本的竹槍,更是讓孫宏嗤之以鼻,這哪裡算是兵器。連一根好木杆都找不到嗎?

孫宏輕輕一揮手,身後的旗幟一揮,隨即下面的百戶尖銳的哨聲響起,大軍止步,隨即又是旗幟一揮,排在後面的火銃手,從士卒的縫隙之內,小步跑了出來,一時間一千多根火銃在日本軍陣之前排列成一道薄薄的三層。

對面日本的將領也知道不好了,一聲令下,日本足輕們手持數米長的竹槍,衝了上來。

他們與明軍的火銃兵並不遠,不過大步十幾步而已。

但是這卻是他們永遠到不了的距離。

“砰”的一聲,無數火銃同一時間發射了。

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
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