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

第一百一十四章海運三難

朱祁鎮說道:“平身,坐。”

朱祁鎮沒有讓人跪着或者站着說話的習慣。

不管是接見大臣還是小臣,如果僅僅是點個卯而已,就不說了,一旦要正式談話,就一定要讓人坐下說。

這是朱祁鎮從後世帶來的習慣。在朱祁鎮不知道的情況之下,爲朱祁鎮贏得了不少口碑。

因爲坐而論道,從宋朝開始已經不存在了。

朱祁鎮見王英緊張的呼吸急促,就好像一口氣跑幾百米一般,有意寬解他,這樣的官員朱祁鎮已經見多了。

後世去紫禁城,不過是旅遊,根本感受到不到那種氣勢。

如果你閉上眼睛想象,整個紫禁城中沒有一個遊客,有的是從大門之處,一直排到最裡面甲士,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一個個將士目光都死死盯着你,衣甲鮮明之極。似乎你做錯一步,就能拉下去問斬

而且你在進入之前,也受過指點,知道那裡不能進,哪裡不能看,走路沿着地面上那一條磚縫,要走官步,不可昂首挺胸,做趾高氣昂狀,又不可低眉順目做佝僂狀。

目光落在什麼地方,某些地方要走幾步。

或許紫禁城在後世並非最壯觀的建築物,但是在當時卻是一等一的。這種從眼界到身心,特別是裡面人一言一行都能決定你的生死的時候。

那種緊張之感,就油然而生。

朱祁鎮說了幾件王景弘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舊事,王英這才放鬆下來。

朱祁鎮從內書房之中,挑選了幾個小太監,作爲他的秘書。以張環,顧忠爲首,都很年輕,不過二十多歲。

他們並非王振的義子。

朱祁鎮縱然再信任王振,也不會弄得自己身邊全部都是王振的人。

他們對接王振傳過來的奏摺。還要安排朱祁鎮的時間,比如說,接見誰,什麼時候見。再有就是爲朱祁鎮準備資料。

比如,今日朱祁鎮召見王英,王英王景弘乃至於王家所有的資歷都擺在朱祁鎮桌面之上了。

朱祁鎮自然能脫口而出了。

想來王英也不敢看朱祁鎮桌上擺着這麼文字。

朱祁鎮說道:“王卿從海上而來,是親歷海運,王太監在世的時候,也跟着三寶太監下南洋數次,是其中行家裡手,實話實說便是了。”

“這海運能行嗎?”

王英心中早有腹稿,說道:“陛下有問,臣不敢虛言,臣願意以性命擔保,這海運決計是能行的。”

“但是海運卻有三難。”

朱祁鎮看了楊溥一眼,說道:“哦,卻是那三難?”

王英說道:“第一是船隻之難。”

“而今海運多用遮洋船,此船隻能載五百石糧食,如果要轉運糧草,動則數百艘船之多,船多且雜,就容易出事。”

“而且船小且輕,就懼怕風浪,成山角之風浪比之南洋,自然不算大,但是滿朝上下視之畏途,非是浪大,而是船小。”

“三寶太監下西洋之時有二千五百糧船,可裝數萬石糧食,如果將船隻全部換成這樣的大船,每一次只需十幾艘船,就抵得上而今數百艘船。”

“陛下欲大興海運,請先造寶船。”

朱祁鎮聽得眉飛色舞,他飛快算了一道數學題,如果一艘船可以承載五萬石,運河上一年四百萬石的運輸糧,也不過是八十艘船跑一趟而已。

“第二,乃是航道之難。”王英繼續說道。

“臣本乃錦衣衛千戶,因爲海運之事,調任大河衛指揮使。專司海運之事,從淮安經黃河出海,沿着海岸線北上,一路上各種明暗礁石不斷,因爲久不行此路,臣耗時良久,纔到了天津。”

“但是這一條海道,卻不是最好的。”

“最好的海道,乃是從崇明島往東,入黑水大洋,一路北上,到成山角,然後過沙門島,劉家島進入天津。”

“如果信風正好,從崇明到天津,不過一旬。”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十日。此言當真?”

王英說道:“臣萬萬不敢欺君。南風起時,十日必至,臣敢立軍令狀。前元春秋兩季運糧,皆是如此。”

朱祁鎮心中的數學題,立即被狠狠的劃下一刀。

不說一年多跑幾趟,單單說就如元朝一般,一年兩次,就用不到八十艘大船,只需四十艘大船即可了。

朱祁鎮心中算盤噼裡啪啦做響,繼續問道:“還有什麼難處?”

王英說道:“還有倭寇。”

“倭寇根基在海外,起伏不定,不能窮盡大洋,就無法犁庭掃穴,只能反覆糾纏,而從崇明到天津最快的航道,卻是需要進入黑水大洋。那裡遠離陸地,一旦有事,恐怕來不及反應。”

朱祁鎮也知道黑水大洋是什麼地方。

黑水並非黑水,而是海面顏色加深,也就是說到了大陸架以外了。這裡有洋流,所以王英才說順風順水。

或許古人不知道什麼是洋流,但是並不妨礙利用。

如此一來,在大海之上,很多事情都容易發生。

幾百萬石糧食,對日本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一般的財富。

朱祁鎮心中一時間對倭寇也厭煩起來了,隨口問道:“王卿,有什麼辦法可以滅絕倭寇嗎?”

王英說道:“陛下,可派遣水師巡視日本,令日本王管束好百姓。永樂年間,三寶太監出海第一站,就是日本。從那之後,倭寇也就老實多了。”

朱祁鎮微微吃驚,之前聽鄭和下西洋,只是沒有想到,鄭和處女航,卻是日本。不過朱祁鎮對而今的日本的情況,也是有些瞭解的。

雖然距離日本戰國時代黑有些遠,但是並不意味着日本就很太平了。一樣亂得很。日本天皇是一個擺設。

朱祁鎮說道:“王卿的主意不錯。”

楊溥說道:“陛下,王英乃功臣之功,此番運糧上京有功,又斬首數十級,當令兵部賞賜。”

朱祁鎮一聽,就知道楊溥是要將王英打發走。

朱祁鎮說道:“好,令兵部與五軍都督府議功,對了崇明島屬於那一個衛?”

王英說道:“崇明所隸屬於鎮海衛。”

朱祁鎮說道:“就轉到鎮海衛吧。”

王英自然明白,朱祁鎮將他安置在鎮海衛之心,要知道鄭和出海的劉家港,就是在鎮海衛之中。

王英千恩萬謝,自然不提。

朱祁鎮讓王英走後,轉過頭問楊溥,說道:“先生以爲王英所言如何?”

楊溥說道:“恭喜陛下,得海上人才,有王英,陛下海運之策,可行矣。不過,陛下以爲朝廷罷海運,難道是看不見海運之利嗎?”

朱祁鎮微微皺眉,如果是看歷史上,似乎很多人都很愚蠢,只是什麼最好,卻不去做。而今朱祁鎮深入歷史之中,卻明白每一個能在歷史留名的人。

或許有自己缺點,但都不是笨蛋的,當然了晉惠帝除外。

尤其是這種老臣,簡直是老奸巨猾之極。

朱祁鎮依稀記得,大明前期一直是維持海運,卻在永樂十三年,才罷海運,改爲漕運了。

而他並不意味太宗皇帝,乃是一位不瞭解其中情弊的皇帝。

朱祁鎮說道:“願聞其詳。”

楊溥說道:“以王英之言,的確是可行的。但是王英所言,從來是細枝末節,無足輕重。真正關係到海運還是漕運,從來不在這一點上。”

“陛下爲什麼一定要海運?”

朱祁鎮皺眉說道:“自然是大明京師糧食安全,就係在一河之上,實在是太危險了,一旦運河出事,朝廷根本沒有辦法,就好像是去年旱災,毫無對策。”

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章 議政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章 斷事官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一章 孫氏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序章 我, 朱祁鎮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
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七章 議政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章 斷事官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十一章 孫氏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序章 我, 朱祁鎮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