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

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

給皇帝衣服,可以併到織造之中,給皇帝做兵器,可以並在兵工廠之中,但是給皇后與諸位妃子做首飾,這樣的活卻沒有地方規整。

好吧,金銀匠的精細活。都需要老師傅,也用不了多少人。

但是皇帝用的廁紙,皇帝用的筆,已經雜七雜八的小物件,如是等等。

可以說,皇宮之中維持皇族生活的所有物資,都是不假外求的。也就說,只要用到的,都沒有向宮外採買的意思。

要麼自己生產,要麼讓下面進貢

如此就可以想象,爲什麼宮中每年的花費最少要一兩百萬兩之多,要知道,很多省一年稅入,也不過是這個數字,還不算如貴州這樣的窮省。

這裡有極大的浪費。

在太皇太后時期,就精簡過人手,而朱祁鎮一直沒有怎麼擴充,甚至在除掉王振的時候,還消減了不少人手。

但是宮中太監宮女加起來,大抵還是超過萬人的。只是這萬餘人,每年耗費數百萬兩,在這些作坊的浪費,也是其中一大項,更不要說太監們的上下其手了。

朱祁鎮立即想到了。

這樣處置的好處,不僅僅是能騰出一筆活錢,還能減輕宮中的開支。一舉而兩得。

朱祁鎮說道:“好,就這麼辦。如此在一兩個月之內,少府能籌多少錢?”

劉定之說道:“以臣之見,多的不好說,三百萬兩,還可以的。”

這些遍佈北京附近的作坊,有兩處讓各大商賈下血本。

第一處,就是即便是撲賣了,一般情況下,宮中的需要還是要繼續的,除去了這些作坊,自然要有采購。

那麼從什麼地方買?

自然是從這些原本的作坊之中。

明後期,天下鹹稱蘇樣,那時候天下的時尚中心,技術中心,都在蘇州。

而此刻卻不一樣,天下風尚都在宮中。尤其是朱祁鎮的欣賞品味,與這個時代不大一樣,比如朱祁鎮不喜歡,那種花紋太繁雜的圖案,再比如朱祁鎮對不少傢俱進行的改造,就好像煤球爐一般。

朱祁鎮無意引領風尚,他不過是想讓自己過的舒服一點。

只是上行下效。

就比如,朱祁鎮不喜歡官員跪奏,天下間官員之間,大多作揖而已。當然了官場之上,除非上下級相隔了好幾級,一般也很少跪,只是朱祁鎮強化了這一點。

比如,朱祁鎮喜歡開會,也約定成俗一套會議流程,並派人記錄。掌起居注的翰林官負責這一點。

而在地方官員議事的時候,也紛紛照着這一套來。

朱祁鎮自己不覺得,卻不知道他很多習慣,都是後世多少代進化培養出的,很多人都覺得舒服方便才這樣做的。

再加內傷他皇帝的身份,自然成爲大明朝最強的時尚達人,宮外都以模仿宮中的風尚爲榮。

這些作坊只要接到皇宮裡的單子,即便不給錢,他們也願意,因爲如此就證明了他們的正宗。

第二處,就是工匠了。

大明最好的,技術最高超的工匠,大多都在宮中,如果能得到這些大師傅,自然再好不過了。

不過在這一點上,他們要失望了。

朱祁鎮一直有意解除匠戶體制,雖然還沒有大張旗鼓的做,但是在劉定之推行的工業化生產下,這個體制已經在崩解之中。

畢竟這樣的分工生產,需要的不是匠戶,而是工人。

所以這些大師傅之前依附宮中,是一種人生依附關係。但是在這些作坊賣出的時候,這個關係也自然解除了。

商賈們不可能憑空得到這些人,如果拉攏人,就要看他們的本事了。

第三,就是這些作坊的地皮了。

如果知道熟悉北京地名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很多地方叫某某場,這些場大多都是爲宮中供應的,比如大有名氣的琉璃廠。

這些場或在城內,或在城外,都是當初規劃北京城的時候,一起規劃的。

那是幾十年前了,當時北京與現在的北京可不一樣。

隨着承平日久,北京的人也越來越多,京城居大不易,這房價就水漲船高了。

現在看來,這些工坊所在,都是黃金地帶。哪怕僅僅是將工坊推平了,在原地建一個宅子,也能值大價錢。

所以這種種原因,這些工坊賣出,三百萬兩,還是少說了的。

特別是在地皮這一塊,如果細水長流,說不定收益更大。

劉定之自然也是給自己的留有分寸。

朝廷雖然雖然財政緊張,但並非一點錢也沒有,有這三百萬兩打底。再湊借一點,出兵的軍費大抵就有了。

軍費問題一解決,武英殿之中,就變成快樂起來了。

下面的問題,就是商議出兵的人選與數量了。

朱祁鎮問孟瑛。孟瑛說道:“陛下,遼東鎮只需派一個軍過去,就足夠穩定局面,而再抽調一兩萬,去海西,海西就不會有失,大抵五到七萬之間,就足以維持局面。”

朱祁鎮說道:“如果朕想要給也先一個狠的需要多少兵馬?”

孟瑛一愣,苦笑說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陛下讓老臣說,老臣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朱祁鎮明白,打仗的因素太複雜了,哪裡是單單增兵就能打勝仗的。但是朱祁鎮也知道,雖然增兵不一定保證打勝仗,但是增兵之後,打勝仗的機率,要高一點。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既然如此,中軍留守。其他三軍出動,石亨熟悉海西,讓石亨先行馳援海西,負責海西戰事。以楊洪爲主將,郭登爲副將,增援遼東,負責遼東戰事。”

“陛下。”劉定之說道:“如此三百萬兩估計不夠。”

朱祁鎮說道:“朕再出內庫,不過戶部也要想辦法。”

朱祁鎮內承運庫幾乎到了歷史最低水平了,不過三百萬兩上下,再出內庫,朱祁鎮就真要緊衣縮食,大量裁剪宮中人員了。

朱祁鎮相信,一個平日運行良好的財政體系,在關鍵時候,是能榨出錢的,只要不一直榨就沒有問題。

畢竟與明後期的幾個皇帝相比,朱祁鎮的財政已經幸福的是他們無法想象的了。

朱祁鎮關鍵時候,有豁出去的勇氣,如果不是朱祁鎮不想再經歷一次京城兵力不足的窘狀,他都敢將其餘四軍都放出去。

畢竟說起來北京還是十二萬城防軍的。

只是估計朱祁鎮願意,其他人也不會願意的。

朱祁鎮說的斬釘截鐵,其他人只能同意。

石亨說道:“陛下,臣有一言。”

朱祁鎮說道:“說。”

石亨說道:“海西太遠了,再加上道路南行,各軍步騎皆有,趕到的時候,估計黃花菜都涼了,而今救人如救火,臣以爲當抽調各軍騎兵,以臣爲先鋒,先到海西,其餘步卒,再慢慢行軍不遲。”

朱祁鎮看向孟瑛。

孟瑛說道:“可以,中軍留守,也可以將中軍的騎兵也換給石亨。”

以馬三步七的原則,每軍都有一萬五千騎兵。石亨將步卒留下來一萬五千補充到正中軍之中,而後將剩下的兩萬步卒留在後面,帶着三萬騎兵,當天就離開了北京城,途徑山海關,遼東先到海西。而楊洪與郭登第二天出發,跟在石亨的後面馳援遼東。

如此,瓦刺主力,與明軍主力在正統十四年之後,再次碰撞。四年前的新仇舊恨,要重新清算。

這一次碰撞的地方,就是在海西與遼東。

誰勝誰負,還是未知之數。

不過,朝鮮戰事已經進入尾聲了。漢城之戰,到了要見分曉的時刻。

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章 少府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
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九十章 少府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章 蹇公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