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

第二百一十八章罪己詔

而對於那些小官來說,他們見到皇帝機會很少,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在早朝之上,遠遠的看上一眼,或者是述職的時候,與好幾個官員一起,見皇帝一面。

在他們的心中皇帝具有非常神聖性。

日本天皇號稱現世神,但是在古代,皇帝身爲天子,其神聖性並不比日本天皇差。甚至更高。

所以,朱祁鎮罪己詔一出,高層官員直接接觸決策的官員,已經猜到朱祁鎮一些用意,所以覺得皇帝在耍流氓。

但是中層底層官員卻想不到,或者根本就沒有往這一點上面想過。

這些官員固然有一些人是爲合羣,但是真有一些官員是真哭了。

畢竟總體來說,朱祁鎮這個皇帝做得不錯,勤政愛民,賑災什麼的都從來是很及時的。在官員羣體,與百姓之中名聲還不錯。

劉球膝行出列說道:“臣請陛下收回成命,瓦刺乃區區一跳樑小醜,一時僥倖而已,何足勞動陛下如此,臣請出鎮宣大,爲陛下討賊。”

“臣請爲陛下討賊。”

“臣請陛下收回成命。”周忱也沒有想到朱祁鎮會這麼玩,一時間覺得渾身上下每一個毛孔都插了一根針。

無他,周忱作爲首輔,在這個罪己詔事件之中,是最應該負責的。

畢竟,而今大家都默認了內閣首輔就是大明的丞相,雖然在權限之上,與丞相還有所差別。但已經是實質上的百官之首。

既然是羣臣之首,那麼主辱臣死,那個臣最應該是誰?

好在,這不是漢朝。

如果是漢朝,朱祁鎮這樣做,周忱估計只能抹脖子了。

一時間羣臣也紛紛勸說。

朱祁鎮一示意,範弘扯着嗓子喊道:“肅靜。”

範弘一喊,自然有無數大漢將軍齊聲大喊,頓時將羣臣進言之聲壓了下去。

朱祁鎮起身走到臺階之前,說道:“大明立國以來,從來沒有喪師十萬的事情,而這一件事情,卻在朕當政的時候出現了,如此奇恥大辱,朕豈能視而不見,又怎麼能自欺欺人,兒孫不肖,讓父祖之威散盡,朕每一想到這一點,就不知道九泉之下,如何見太宗皇帝。”

朱祁鎮這一番話,本來是三分真情,七分表演,但是說着說着卻動了真情,眼睛都紅了。

不過,他所想的不是如何向太宗皇帝交代,而是他如何向自己交代。

十五年了。

他穿越過來十五年了。

自己覺得已經夠努力,但是依舊被狠狠打了一巴掌。難道自己真是無能如此?還是大明天數如此。

那麼自己一直以來,不好玩物,不務美人,幾乎全年無休的工作,一旦有了重要消息,那麼是剛剛閤眼,也要起來處理。

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這一切都沒有一點用處嗎?

“即便粉飾太平又如何?朕逃得了今日之辱,難道能逃後世的口誅筆伐嗎?朕決計不會如此。”

朱祁鎮說道:“不滅瓦刺,朕無言見列祖列宗,即便死了,也要在臉上蒙上一塊白布。免得覆面而葬。”

此言一出,連大臣們都大驚失色,劉球說道:“陛下,這------,”

在古人眼中,生死大事從來不可輕言的。卻不知道朱祁鎮雖然對穿越之事,心中疑慮,但是除此之外,他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無神論者,相信人死如燈滅,他死之後,即便是將他的身體玩成十八個模樣,他也不在乎,區區一面白布算得了什麼。

朱祁鎮伸出手,範弘立即將手中的罪己詔拿出來。朱祁鎮細細撫摸之後,說道:“範弘,令郕王將這詔書供奉在太廟之中,令列祖列宗知朕之罪,不滅瓦刺,不殺也先,就不要從太廟之中取出來,即便朕完不成,朕之子孫,也當秉朕之念,瓦刺之恨,必誅之。”

隨即朱祁鎮起身走了。

這一場早朝,就如此散場了。

但是朱祁鎮是走了,但是下面的百官卻不肯走了。

一時間周忱身邊圍了不知道多少大臣,說什麼的都有,有說周忱,身爲首輔大臣,怎麼能讓陛下如此。有人說周忱,陛下如此,周忱你又怎麼能甘於祿位。無恥之極。

總之,周忱一時間被無數人炮轟。

如果不是有不少大漢將軍護衛,甚至有人向周忱飽以老拳。

周忱高聲說道:“諸位稍安勿躁,我這就去見陛下,令陛下收回成命。”隨即周忱在侍衛的護衛之下,立即向乾清宮而去。

而內閣大臣幾乎是同樣的待遇。

幾個內閣大臣,六部尚書,乃至五軍都督府大將,還有劉球,紛紛求見。甚至張輔也求見之列。雖然此刻保定侯孟瑛已經代替了張輔的位置,但是張輔的內閣大臣職務並沒有免掉。

朱祁鎮在乾清宮整理了一下思緒。心中也知道,這樣的事情,可一不可二,但是到了這個地步,估計沒有任何一個人敢阻止大明與瓦刺的大戰了。

甚至朝野上下,連反對戰事都變成雜音了。

雖然朱祁鎮犧牲了自己的所有名聲,即便是史書之中,也逃不過一筆。但是隻要能完成自己政治企圖,這都算不了什麼。

“陛下,”範弘說道:“諸位大臣求見。”

朱祁鎮用溼毛巾摸了一把臉,剛剛他真有一點眼淚涌動,此刻清醒了一下,說道:“請他進來吧。”

不管他的手段的拙劣也好,上不了檯面也好,傷己傷敵也好,他總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因爲貓兒莊之戰的被動局面,變成了主動。

但是即便如此,有些事情還是不可避免的。

不多時,大臣們都到了。

朱祁鎮不等他們進言,就說道:“朕知道你們想說什麼,但是君無戲言,朕既然已經說了,就絕對不會收回,想要朕從太廟收回罪己詔,就滅了瓦刺。”

“既然你們來了,朕正要問你們,朝廷劃分數百萬頃土地養軍,朕登基以來,從來沒有對軍隊虧待分毫,可謂親之信之,卻有而今的局面。問題到底是出在什麼地方?我太祖太宗的鐵軍,到了而今就怎麼變成了豆腐渣。”

張輔心中悽然。此刻他已經收到了很多方面消息,比如敗退回來將領,他對整個貓兒莊戰事過程,也都瞭解了。

他承認,而今大明騎兵的戰鬥力,不如太祖太宗的時候,但是也不是豆腐渣啊。大半問題在成國公身上。

但是此刻朱祁鎮金口玉言,將這一件事情定性,那麼說是豆腐渣,今後就只能是豆腐渣了。

“陛下,”王驥立即說道:“衛所腐朽,不是一日兩日,一年兩年了,正統初年,東里公派出清軍御史清查天下衛所,缺額百萬之上,大明三百多萬軍隊,也就是缺額近乎三分之一,這還是十年之前的數字。”

“而今缺額只在這之上,不在這之下,各地衛所士卒爲軍官奴僕,動輒打罵,甚至行軍法,日子過的生不如死,甚至百姓都不會與軍戶通婚,臣在雲南看到的衛所士卒,近乎乞丐,所以前黔國公因麓川之亂,驚懼而死,非驚懼麓川,而是驚懼如此之兵,何以平麓川?”

“至於葉留宗區區數千之士卒,轉戰三省,持續經年,非是衛所腐朽,何至於此,假如太祖之時,一衛所足以制之,而且卻興師十萬,連派重將主持。福建衛所軍,已經傷亡慘重,而今陛下重餉養京營與邊軍,但是有幾分真能到了士卒手中,臣可是聽說過,去年陛下多次校閱軍中,以至於京城附近長工都找不到了,都在軍中了。”

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八章 大寧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
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七十章 諸子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八章 大寧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