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

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

很多事情,在發生之前,完完全全沒有想到。

朱祁鎮預料之中,海西之戰最慘烈的一戰,定然是海西守城戰。長期的圍城,漫長的戰爭,怎麼看都應該是這一戰。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這一戰卻發生在朝鮮延邊六戰。

這一戰的爆發,後來覆盤,怎麼都是陰差陽錯。

曹義的欺騙,都是基於戰術的,爲了避免兩面夾擊的窘境。卻恰恰打到了瓦刺的命門上,他騙過了也先。

卻也讓也先將這一戰的意義確定在政治意義上。

一旦單純的軍事行動,被政治所感染。

就會出現軍事上非常目的上非常蠢的戰事。

比如現在,也先對朝鮮已經沒有攻佔的目的了。

畢竟地理位置限制,被遼東海西屏障的朝鮮,在沒有攻克海西與遼東之前,的確不好打,有太多的限制。

阿刺知院就是前車之鑑。

而遼東總兵官曹義也沒有保護朝鮮的意思,最少朱祁鎮並沒有太多保護朝鮮的意思。

但是曹義敢在瓦刺騎兵面前玩陣前撤兵嗎?

簡直是不要命了。

所以曹義只能硬挺着,硬挺着,還有朝鮮方面的大力支持。

這一場戰事,乃是整個海西戰役之中,持續了一個月左右,雙方無日不戰,但是戰鬥結果是兩敗具傷。

遼東鎮的機動兵力直接打殘了。傷亡之多,讓朱祁鎮不得不事後從京營之中,調入一部分京營駐守遼東。

而瓦刺方面,兀良哈三部在這一戰之後,推出了海西之戰。

甚至從戰略意義上,也先在這一戰之中,認清楚了民軍的實力,知道南朝不可輕辱,直接推遲了南下計劃。

等待更適合的時機。

也先從繼承脫歡之位,鞏固地位之後,一直以來頻繁的東征西討,也在海西之戰後告一段落。

甚至草原都變得平靜起來了。

不過,這短暫的平靜,卻是爲了更大程度的爆發。

就在也先與曹義在狹窄的海濱平原之上,針尖對麥芒,死死咬住了對方,一方寸步不讓,一方不惜性命,死死的頂在了一起。

而在長城的最西端,任禮也開始行動起來了。

任禮的行動,與其說是一場戰爭。更不如說是一場武裝外交。

對於這一次出嘉峪關。任禮在外交上的準備,甚至比武力上的準備還多。

關西七衛,除卻哈密衛之外,還有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洲,赤斤蒙古。六個衛所,都分佈在哈密衛以東,嘉峪關之西的地界上。

曲先衛與阿端衛的地理位置稍稍偏一點。

任禮先到了赤斤蒙古衛,與駐守赤斤蒙古衛的瓦刺甘肅行省的軍隊,稍稍一交戰,瓦刺所部就敗退了。

這也是雙方戰力的真是表現。

大明軍隊最精銳的京營,與南方衛所之間的差距之大,簡直不是一個國家的軍隊,而瓦刺本部人馬,與各地部落雜牌軍之間差距之大,比京營與南方衛所的差距還大。

每一個部落首領都將自己的人馬,當做自己的本錢。、

所以,出於下風的時候,他們很難有堅決的意志。

任禮帶的人並不多。大約一萬多步騎。但都是從甘肅鎮之中挑選出的精銳,而瓦刺駐守在這裡的軍隊,不過幾千人馬,而且都是雜牌。

故而,他們一接戰覺得打不過,他們自然就不大了。先撤到哈密衛再說。

在哈密足夠聚集人馬,再做他圖。

赤斤蒙古小戰一場後,剩下的事情,更多是外交之上。

任禮召集赤斤蒙古,罕東,沙洲,安定衛首領。至於曲先衛,阿端位兩個衛,比較偏僻,也派來了使者。

在明軍大軍大舉壓境的情況之下,這四衛首領都不敢怠慢。

這四個衛所有人丁加在一起,也不過幾萬人丁,這還是加上老弱婦孺的。沒有辦法,這裡的生活環境就是如此。

這一帶北邊是沙漠,南邊也沙漠,兩邊的沙漠幾乎要連在一起了。

沙漫嘉峪關,也是常見的場景。

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也沒有多少草場。殘酷的生存環境,也限制了這些地方的人口數量。

沒有實力的人,自然被瓦刺與大明來回蹂躪。

根本不敢反抗。

在此之前,任禮已經將沙洲衛搞定了。

任禮看着赤斤蒙古衛,沙洲衛,罕東衛,安定衛的首領,淡淡的說道:“本將軍奉陛下旨意,念爾等在瓦刺鐵騎蹂躪之下,特派本將領,護衛爾等入關內遷。”

“我等多謝將軍厚恩。”沙洲衛指揮使喃哥,大聲說道。

有沙洲衛首先投靠,再加地面上還沒有乾涸的血跡,他們自然知道該做什麼決定。紛紛點頭說道:“多謝將軍厚待。”

任禮點頭說道:“爾等好生做事,朝廷都看在眼裡,自然是少不了你們的榮華富貴。”

任禮朱祁鎮罕東衛,坐鎮斷後,幾個衛所所有人都一起內遷,全部加起來大概有幾千戶,三四萬人。

這一點人丁放在江南不過一個大縣的人口,但是在西北卻也是一個不少人數。而其中男丁,今後就是甘肅鎮的兵力。

去年的時候,就有陝西都司上奏,請求可以召集當地獵戶,番戶爲軍中所用。

朱祁鎮也同意了。

這種辦法其實也就說明了一件事情。

大明三百多萬軍隊,演變一百多萬軍隊,因爲空額的問題,有些不夠用了。各級將領都有開啓募兵的想法。

只是含糊其辭,將這些人定位於類似宋的弓箭手之類。義務民兵而已。

朱祁鎮也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但是卻放開了這權限。

畢竟衛所制度不行了。

什麼樣的新兵制,適合大明。

朱祁鎮一時間也說出清楚,下面要試一試,朱祁鎮就讓他們嘗試,如果有效果的話,可以容納進朱祁鎮的改革方案之中。

如果沒有效果的話。再改不遲,反正不會比這個更加糟糕了。

所以數萬人丁進入甘肅,也增加了甘肅鎮的實力。

整個行動,並沒有多少交戰,任禮在後面斷後。

任禮一直等哈密方面的追擊。好大戰一場。再立戰功。

只是哈密方面一直沒有動靜。

讓任禮有一些失望。

任禮不敢攻哈密衛,一來他知道,哈密地位位置重要,也是瓦刺的經營重點。城高池深,有要走幾百裡,荒無人煙的道路。

且不說現實困難。即便是抵擋哈密城下,也未必能堅持多久。

因爲今年五月陝西大雨水。氾濫成災。

陝西並非一個產糧大省,卻是距離甘肅鎮最近的產糧區了,陝西糧食生產的波動,直接導致任禮糧草的數量。

如果哈密出兵,任禮倒是敢大戰一場,說不得乘勝追擊,一舉拿下哈密衛。但是而今瓦刺龜縮不出。任禮反而不敢輕舉妄動。

只能處理好這一切之後,緩緩的退回甘肅鎮。然後飛報朝廷。也算是一次大捷。並在賀蘭山下按住好關西六衛屯田徵兵,就不要多說了。

朱祁鎮在京師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倒是有些欣慰。

最少證明了,大明軍隊以長城爲根基,一兩百內的戰鬥能力是可以保證的,但是想達到太宗時期橫掃漠北,卻是有些困難了。

似乎九邊的情況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困難。

朱祁鎮大筆一揮爲任禮封伯,封寧遠伯。不過在冊封詔書上,卻不是因爲這一次戰功,而是累功封伯。而且是不世襲的流爵。任禮想要世襲枉顧,還是要差了不少。

不過,朱祁鎮對這一件事情關注度並不高,他最關注的卻是曹義。

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
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八章 斷事官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