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

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

大明糧食最低的時候,乃是二百五十文一石。

卻是在宣德年間,正統初年太皇太后執政時期纔有的氣象。

朱祁鎮也有一些慚愧。

在他親政之後,堪稱天下多事,故而糧食價格一直沒有下落過,當然了朱祁鎮也是很注意名聲的,民間糧價,一直在朱祁鎮案頭放着。

不管那一個府城糧價,朱祁鎮都能從案頭查到了。

一旦糧價增高,朱祁鎮總是要過問的。

一般來說,正統七年之後,大明各地的糧價維持在二百五十文到五百文這個區間的,如果是豐年,就低一點,但是再低也沒有低過二百五十文。如果說平年,或者是災年,很可能一躍更高。甚至超過五百文,到六百文,七百文,甚至更高。

特別是正統十四年之後的幾年,各地糧價長期在四百文上下徘徊。

而今這一場大災,不管朱祁鎮如何把控,糧價騰高,已經是必然了。

別的地方,或許朱祁鎮可以放寬一些,但是北京並不能,北京是一個糧食全靠外部輸入的城市,糧價騰高的話,會有很多小民吃不起飯的。

要知道少府在城南有很多工匠,他們已經與工人差不多了,糧食價格翻上好幾倍,是要出問題的。

李賢也是明白這一點的說道:“請陛下放心,無論如何,在明年五月之前,北京的糧價決計不會超出五百文的。”

李賢的言語之中有一股決絕之意。

如此朱祁鎮就有一些放心了。

不要看李賢平日裡面一副慈悲心腸,但是朱祁鎮知道,李賢也是有辣手的一面的,如果李賢單單是一個老好人,他決計不可能走到而今的位置上的。

李賢做過的一些事情,真是手段了得,殺人不髒手,到死都不知道是誰下的手,如果不是朱祁鎮對北京掌控力度非比尋常,也會被李賢給騙過了。

當然了,這對一個首輔來說,並不是一個減分項,而是加法項。

說不好聽,叫做排出異己。但是不排斥異己,一個首輔如此施政,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都做不好,如何掌控一國?

所以,既然李賢說了這個話,朱祁鎮對北京的糧商感到悲哀。如果他們囤貨居奇,甚至不用囤貨居奇,只要用需要李賢就不憚於借人頭一用。

有時候文官殺人,比朱祁鎮更陰狠毒辣。

李賢繼續說道:“亡羊補牢,於時未晚,這是王永和出巡剛剛上來的奏疏,請陛下過目。”

朱祁鎮說道:“不用,朕已經看過了。”

畢竟政務的處理流程,從來是先到司禮監轉送朱祁鎮這裡,再送到內閣。

如果一個不勤政的皇帝,朱祁鎮或許就錯過了,但是朱祁鎮對巡撫一下的奏摺從來不看,也是內閣看過之後,連同內閣的票擬一起看。

但是內閣,六部,各地巡撫總督,乃至各地總兵官的奏疏,朱祁鎮必先過目,才轉送內閣票擬的。

王永和在奏疏之中,提出了三大水利工程。

第一乃是荊州長提。

長江出三峽之後,於荊州這裡最險。而這一次水災更是證明了這一點。所以王永和提議,從在長江上游荊州段,修建長裡石堤,如此可以加固江防,將來即便有大水,也不至於出這麼大的事情。

要知道長江荊州段,即便是放在現在每年防汛的時候,也是一個大問題。

其次,就是開啓淮河入海工程。

淮河沿岸這一次又是一個重點災區,不僅僅是下游,還有上游,上游很多洪水,都是因爲上游排水不利,而淮河橫溢的。

這又是一個大工程。

第三個大工程,就是疏通太湖入海工程。

這個是三個工程之中最小的一個,但又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大明的經濟重心一直在江南。

即便是朱祁鎮一直想振奮北方經濟,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北方經濟是比不上江南的,而太湖所在的位置,又是江南一帶的中心所在。

太湖出問題,影響周圍的府縣有很大經濟損失。

如果這個工程成功之後,保住江南的經濟,將來即便有大災,朝廷迴旋的餘地就多了幾分。

這個工程其實在後世由海瑞完成的,也就是吳淞江從黃浦江出海,奠定了而今上海水系的格局。

朱祁鎮看着頭疼。

多少年皇帝當下來,他也有幾分聞絃音而知雅意了。

李賢本來不是那一種好大喜功,喜歡大興水利的人。但是而今越發偏向於水利派了,也就是從河北水利工程之中興起的官員。

與水利學院一般,每到一處,必修水利。

當然了,這也是有朱祁鎮的影響。

但是李賢是與他們一樣,抱定修建水利,能興民之利,滅民之害嗎?不是,李賢是想反對對安南開戰。

正如李賢一開口,有些心思都瞞不過朱祁鎮,而朱祁鎮所做所爲,即便是繞過內閣一些事情,也並不妨礙李賢對朱祁鎮的某些判斷。

那就是朱祁鎮有滅安南之心。

一想起永樂年間在安南打了三十年,打得勞民傷財,天下鼎沸。李賢就有一種使命感。那就是一定要阻止皇帝的所做所爲?

甚至李賢出面召見過吳士漣,雖然沒有承諾過什麼,但是內閣首輔肯見吳士漣,這本身就是一個信號了。

李賢這樣的舉動,似乎有幾分自暴自棄了。

既然當今皇帝的性子,好動惡靜,不搞出一些大動靜,是不甘心的,那就在國內搞事吧,不是喜歡修建水利嗎?

李賢主動搜尋各地需要修建的水利工程,荊州長堤,淮河入海,太湖入海,還有微山湖計劃,以及浙江千里海塘,乃至於鄱陽湖與洞庭湖湖堤等等。

這些工程,少則一兩年,多則十幾年,而且也不能同時修建。否則決定讓朱祁鎮一舉追隨隋煬帝而去。

還有朱祁鎮一直堅持要修建的馳道網絡。

李賢就不相信了,這樣的情況之下,朱祁鎮還有錢糧去打千裡之外的安南。

只是李賢卻是動搖不了朱祁鎮南擴之心,甚至不爲別的,僅僅爲了糧食。從後世過來誰不知道,東南亞糧食生產之便利。

全世界大米產出國之中,第一是中國佔據了百分之三十,而越南,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緬甸,都排在前十,而且這五個國家總和,應該能佔全世界大米產量百分之二十左右。

這還是除卻越南之外,很多國家農田開發未必充分的緣故。

這還僅僅是大米。

東南亞是一座糧倉,雖然而今糧食生產還是很低效的,但是朱祁鎮相信,他佔領這些地方之後,大量移民,今後決計不是湖廣熟天下足,而是南海熟天下足。

在這個時代,糧食生產是再怎麼強調都不爲過的事情。

雖然朱祁鎮打定注意要滅安南,但是並不是說朱祁鎮對大明水利工程的推進就沒有一點點想法了。

只是在前後順序安排之下,有所不同而已。

不是朱祁鎮不同情百姓苦難,而是有些事情朱祁鎮能做,別人也能做,有些事情卻是朱祁鎮能做,別人未必能做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八章 諸子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八章 諸子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