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

第十六章李瑈的應對

韓會明做不了首陽大君的主。只能將這個條件帶給了首陽大君。

此刻年輕的李瑈緊鎖眉頭。

說實話,他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演變成而今的一幕。

對於明朝的干涉,他已經有所準備了,他親自去北京一趟,就是爲了窺視明朝的虛實。

他親眼看明朝最真實的一面。

一方面天災人禍,各種賑災,他承認大明賑災做的很好,但是動則數百萬石的糧食支出,是朝鮮不可想象的事情。

即便是對大明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另一方面瓦刺內部整合,似乎再次威脅邊疆的趨勢,而大明上下在打瓦刺一事是有共識的,即便是北京百姓每日談論的,也都是如何打瓦刺。

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如何能有精力干涉朝鮮。

李瑈正是有這兩個前提纔敢做這樣的事情。他賭大明朝廷的決斷,就是心照不宣。卻萬萬沒有想到,明使來得這麼快,冒着寒冬的風雪而來。

這個時節,本身就有一種政治意味。

面對明使提出的條件,李瑈反問韓會明,說道:“韓君,你覺得朕該怎麼做?”

韓會明說道:“殿下當忍一時之辱,當時間長了,天朝也不會時時刻刻關心朝鮮的,到時候再說不遲。”

李瑈苦笑說道:“如果你一天前說,我或許還會同意,但是而今卻遲了。”

韓會明陡然一驚,立即問道:“殿下,可是有什麼事情發生了嗎?”

李瑈說道:“對。明使一來,所有人都跳出來了,成三問,柳誠願,金時習,樸彭年-------”

李瑈一口氣唸了十幾個名字,每一個名字都是朝堂之上的重量級人物,乃是朝鮮世宗留下的大臣。

朝鮮世宗乃是朝鮮歷史成就上最高的君王。

朝鮮王雖然小,但是有天然的正統性,自然有很多大臣擁護。

而李瑈發動政變,做的也太倉促了一點。是趁機殺了兩位議政,囚禁朝鮮王,但是在真正力量上,他未必能壓過朝鮮王身後的正統力量,不過是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而已。

如果沒有明朝的插手,李瑈會發動一次一次的打擊,將這些人或殺死,或清理出朝堂之中,他最終在三年之後,廢除朝鮮王,又在數年之後殺了朝鮮王。

而爲了朝鮮王復辟,還有很大臣義無反顧。就可以看得出來,李瑈在這個時候政治力量並沒有站上風,他不過是當初領兵打仗,有一批可以放心的軍隊而已。

明使的到來,提前激化了這個矛盾,擁護朝鮮王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們想借助天朝的名義,來打敗李瑈。

雖然李瑈手中有兵,但是這些大臣也不是吃素的。

朝鮮貴族權力很大,幾乎可以看成魏晉世代的世家,每一個支撐朝鮮王大臣身後都有一個家族,他們聯合起來真沒有武力嗎?

而且發動政變需要多少人?

即便是北京城中,關鍵時候幾千人就可以決定政變的勝負了,而在朝鮮更少了,李瑈殺金家滿門也不過用了三十多名死士而已,這纔出現沒有發現金宗瑞沒有死的烏龍。

所以如果按照明使的辦法,他必須時時刻刻防着這些勢力的反撲,防着別人給他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施其人之身。

這就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原因。

在政治之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想要東風與西風維持平衡,更多是一種可笑而不可能達成的狀態。

李瑈面前有兩個問題,第一天朝的干涉,第二個問題就是這些有敵意的政敵,而這兩者之間,也是相互牴觸的。

李瑈不解決了後者,前者就不能解決了,但是如果不解決後者,說不定他會被人所解決了。

韓會明思忖片刻,請罪道:“是我做事不密,才使得明廷得到了消息,讓殿下如此被動。”

李瑈說道:“不管你的事情,遲早的事情。”

韓會明說道:“事已如此,沒有別的辦法了,臣願意爲陛下解決這些人,包括那一位,到時候殿下只需將這一件事情推給我便是,持我頭顱去見明使,然後再厚幣卑言,只要世宗一脈只有陛下一人,想來天朝也不會讓朝鮮王絕嗣的。”

李瑈哈哈大笑說道:“韓君,你以爲我是什麼樣的人?是這種讓別人代我受過的人嗎?此事如何能瞞得過才朝廷,不過一不做二不休而已,我要看看,大明真會因爲這一件事情,犯我邊境嗎?”

“我朝鮮不比安南差,乃是海東大國。明朝而今連瓦刺都滅不了,又怎麼會再豎強敵?”

於是乎,李實的使館之中,就聽見了漢城之中的動靜,朝鮮士卒已經在使館包圍起來了,說是爲了保護使臣的安全。

但是外面卻是喊殺聲沖天,甚至漢城之中有好幾個地方起火了,遠遠看去,就好像一道通天的柱子。

李實臉色鐵青,來回踱步,說道:“他怎麼敢?他怎麼敢?”

此刻他如果還不知道,朝鮮發生了什麼事情,李實就不配列爲朝堂,他更清楚,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說明李瑈會無視朝廷的警告了。

讓李實驚怒無比,一來他覺得大明天威就這樣被人鄙視了,二來,他擔心大明與朝鮮這一場戰事,已經不可避免了。

即便如此,他還抱着最後一絲希望,希望能有一個好的答案。

第二日,韓會明來了。

兩人再次坐定,

韓會明說道:“外臣這一次來,是想天朝報喪的,鄙國主,天不假年,已經駕鶴西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首陽大君乃是王室之中血脈最近的,已經準備登基了,我來這裡,就是請天朝一封冊封詔書。”

李實冷笑一聲,說道:“韓君,你是當天下人是傻子嗎?”

韓會明說道:“自然不是,我家國主深知大明天子之願,只要天朝答應了,今後每年朝鮮供奉不絕,甚至海西鎮的所有糧草,朝鮮一律支應,其中也少不了先生的好處。”

李實冷笑一聲,說道:“你以爲我李某是何等人,用這些阿堵物來輕我?我爲兩國和平而來,既然不成,自當告辭,你請轉告首陽大君,下一次來的人,可不是我了。”

說完起身,轉身就走。

李實或許不是清廉如水,但是在大是大非上面不敢含糊,畢竟京官清苦,如果李瑈答應下來了,李實或許在臨別的時候,會帶走幾件朝鮮的禮物。

畢竟這種都是慣例了。

但是而今是什麼局面?

不是之前,朝鮮王沒有死,在倫理上還有緩和的餘地,而今是鐵板釘釘的以臣弒君,根本沒有辦法含糊了。

而今李實敢答應朝鮮請託,他回去之後根本不能在朝廷上立足。

從今日起,朝鮮與大明的關係降低到了冰點,會發生什麼事情,李實一時間也不清楚,不敢揣測了。

韓會明立即說道:“先生,何至於此?何至於此?”他連忙追了過去。

李實停下腳步,說道:“怎麼了?朝鮮還要強留我不成?”

韓會明立即退開一步,說道:“不敢,只是我家大君非常有誠意的,只要天朝提條件,我一概答應。”

想來韓會明已經在李瑈哪裡得到許諾了,簡直盡朝鮮之物力,得大明之歡心。

李實嘆息一聲,說道:“而今這一件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已經不是區區錢糧的事情了。你如果以爲一點點的錢糧,就能買通北京上下,不知道你是太高看朝鮮的財力,還是低看我大明的大臣了。”

“今日一別,或爲永訣,各自保重吧。”

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百章 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一章 青貯
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章 新天子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百章 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二十一章 青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