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

第一百八十二章吳瑾揚名

其實也先得到的消息,有些晚了。

最先接觸到三千營的,並不是瓦刺本部的哨探,而是大量其他部落的遊兵散勇。

這就是瓦刺政權結構性問題了。

瓦刺政權本質上是,一個大部落聯盟體制。也先最厲害是因爲他綽羅斯家族,是瓦刺之中最大一個部落。

所以,對很多部落,也先對他們的掌控能力,並沒有那麼強。

特別是,很多附庸的附庸。

就算是在大明體制之中,縣官還不如現管。更不要說瓦刺體制之中,所有很多小部落,跟隨瓦刺南下之後,因爲瓦刺將明軍逼着只能退守城池,將大同附近廣闊的地域給讓給他們。

他們就有了自由活動的權力。

這些小部落,都是一等一的窮逼。見一個鐵鍋都稀罕的不成樣子。

Wωω ●tt kan ●¢O

雖然大同在大明屬於邊地,是屬於不富裕的地方,但是在他們看來,已經是非常富裕的地方。

而且雖然楊洪已經下令堅壁清野,所有人都撤到城堡之中。

但是瓦刺來得太快,出乎很多人預料,誰也沒有想到,瓦刺在這個時候,就來了。

而且從永樂年間到現在,多少年了,邊關一直是畢竟太平的,即便有些亂子,也進入不了邊牆,更進入不了大同城以南的區域。

連續數十年的和平時光,讓很多百姓都忘記了,韃子南下是如何的慘劇。麥收時分,這種命令更是被抵制了。

所以,作爲先鋒的吳克勤,吳克忠兄弟,帶領三千營還沒有來到大同城下,就是看見如此人間慘劇。

無數蒙古人想盡辦法劫掠,什麼都東西都不肯放過,連女人也套着上繩索,拖在馬後,也想帶回草原之上。

就好像是耗子進入糧倉之中一般,也不顧自己的肚量,拼命將所有一切都塞進自己的肚子裡面。

吳克忠下令,各部分散開來,驅逐蒙古韃子。解決百姓。

於是乎,三千營分成數十股,就好像是一個大掃把,將大同南邊的地面都清掃一遍。

結果自然是一片倒的。

這些吃飽了的蒙古人根本不是三千營的對手,殺起來更是砍菜切瓜一般。

不過,吳克忠也擔心大同城下的情況,將自己兒子吳瑾叫過來,讓吳瑾帶來本部千騎,不顧一切,突入大同城下。

向大同城中報信,告訴大同城中,援軍立至。

這個任務,固然危險之極。大同城已經被瓦刺包圍起來,以千騎闖陣,即便不是九死一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吳克忠卻讓吳瑾去做,卻是一個父親愛護之心。

現在誰都知道,當今在培育下一代將領,吳瑾此行雖然危險,但是一旦功成,吳瑾的名聲就在大明軍中打響了。

而且這樣任務,吳克忠也可以名正言順的將三千營中的精銳調撥在吳瑾麾下。

吳克忠也是瞭解楊洪的。楊洪雖然龜縮大同城內,到要是說楊洪沒有反擊之力了,吳克忠是決計不相信的。

至於危險?

出兵之後,什麼時候不危險?戰場之上就沒有一處安全的地方,但是戰場有主要有次要,有些戰場,即便死了,也不過是淹沒了在無數陣亡名單之中,除卻自己的親人之外,沒有人記得你。

而有些關鍵戰役,一個小卒都能名垂青史。

吳瑾欣然領命。

他很清楚,這一戰最大助手,就是時間,只要打瓦刺大軍一個措手不及,讓瓦刺大軍來不及調動,他纔有機會進入大同城內。

吳瑾趁着夜色靠近大同城百里之內,在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就開始向大同城下飛奔而來。

天還沒有亮透的時候,他就被瓦刺遊騎發現了。

瓦刺遊騎還以爲是自己人,上前問話,被吳瑾一箭射死。

這個時候瓦刺大軍才知道,是敵人。

一時間,號角之聲,一聲接着一聲響起。

大隊瓦刺騎兵開始出動了。

因爲是清晨,很多瓦刺騎兵還在睡眠之中,一時間反應不過,所以數萬瓦刺騎兵,他所面對的只有千餘騎而已。

這些騎兵是在警戒。

但是他們並沒有將吳瑾的速度給停滯下來。

三千營大部分將士都是蒙古人,所用的戰法,與瓦刺的戰法相差不大。只是在裝備上三千營比瓦刺好太多了。

而且吳瑾也事先說過,這一次不會因爲任何人任何事停留,掉隊的人只求多福。

因爲一旦被瓦刺人發現,他們只能快速衝到大同城下了。滯留的時間越長越是危險。

這也是瓦刺畢竟是瓦刺,不是漢人。

瓦刺的圍城,其實不過是在大同各門之外紮營,將大同城給堵住而已,並不是像漢人圍城一般,根本就是在城池之外,再修建一道長牆,將城池給封鎖住。

而且即便瓦刺想這樣做,大同被圍,也沒有多長時間,這麼大的工程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一路上封鎖雖然嚴密,但是衝進大同城的道路,還是暢通的。

當吳瑾看見大同城的時候,已經有幾分精疲力盡了。

在不足一個時辰之內,吳瑾狂奔數十里,連戰三陣,折損三百多人。以至於他身後已經拖着一個不大不小的尾巴。

都是與吳瑾對衝一陣的瓦刺騎兵。

此刻大同城遙遙相望了,而瓦刺大營也遙遙相望了。這個時候,瓦刺騎兵已經完全動員起來,大隊人馬向吳瑾這邊而來。

吳瑾遙遙看着大同南門。

也不多說話,只是拍拍已經有些顫抖的馬兒,用力一夾,胯下的馬兒奮起最後的力氣,衝了過去。

如果從天空之中俯視,吳瑾所部,就好像是箭矢一般,重重的插入瓦刺的騎兵之中。

只是這個時代騎兵做戰,都留有一足夠的空隙。

雙方騎兵對衝一陣,被稱爲一合。

雙方真正的廝殺,就是彼此擦肩而過的一瞬間。

所以想要用騎兵攔住騎兵,不大好辦。

這也就是爲什麼,很多騎兵與騎兵打,都是打成擊潰戰,很少有全殲的時候。只是即便如此,吳瑾也些撐不住了。

因爲瓦刺騎兵太多。

瓦刺騎兵精銳程度不下大明精銳,如果是人數相等,雙方廝殺幾十合大抵是可以的。但是吳瑾人數太少了,陷入瓦刺軍陣之中,就好像是陷入汪洋大海之中,吳瑾根本身不由己,只能隨波逐流。

吳瑾不知道殺了多少人,甚至盔甲極好,畢竟是朱祁鎮御賜的,但也擋不住亂刀齊下,好幾塊甲冑都崩開來。

他暗暗捏着一個長箭,心中難免有些後悔了。

後悔如此託大。

之前交戰的時候,已經將長弓折斷了。此刻他需要將這最後一支箭射進大同城中。這是他必須完成的任務。

只是而今可能完不成了。

正在吳瑾覺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了時候,只聽一聲轟鳴,好像是號炮。

吳瑾陷入軍陣之中,什麼都看不見,但是也先卻看到清清楚楚的。卻見大同南門轟然大開,同時一起大開的不僅僅是南門,還有大同城牆上好幾處暗門。

幾乎在同一時間打開。

數千騎兵猛地突出城外。

其中打頭的一面旗幟,就是“楊。”

自然是楊洪出馬了。

這一手,立即讓也先暗道:“失算了。”

對於大同南門的堵截,也先早就有安排,但是他畢竟對守城不熟悉,萬萬沒有想到,楊洪一口氣開了這麼多暗門。

面對這些突然打開的暗門,還有從暗門之中飛馳之中的騎兵,也先是沒有絲毫安排的。

不過,戰場之上出現意外情況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先僅僅是吃驚片刻,就鎮定下來了。

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
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三章 災年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章 馬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