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

第五十三章五月政務

朱祁鎮雖然對眼前的局面,感到棘手。

也對朝野上下巨大政治不平衡感到煩惱。

但他畢竟是當了大半年實權皇帝了,對而今的局面也慢慢的習慣了。

習慣了洶涌而來的政務,也習慣了這些政務背後的盛世危言。每一天都提心吊膽的話,朱祁鎮就不會活了。

朱祁鎮雖然有些憂慮,但是在子夜之後,卻也睡下了。

第二日,天還沒有大亮,朱祁鎮就被太監叫起,洗漱更衣之後,用了一碗粥,就到了奉天門外上早朝。

然後大抵半個小時的時間,通報了幾件大事,比如朝鮮使臣請求更改貢道,保定侯孟瑛奏請班師回朝,襄王謝恩表,等等。

不過這些事情,朱祁鎮都已經在昨天處理過來。

對朝鮮使臣奏請,朱祁鎮表示不準。

朝鮮使臣看似一個改道的申請,裡面卻有很複雜的政治動機,朱祁鎮也是從亦失哈奏疏之中看出來的。

簡單一句話,而今朝鮮的版圖並不是後世以鴨綠江爲界,大明有不少土地都在鴨綠江之南。

只是大明不直接統治這些土地。反而是女真人在此居住。

朝鮮使臣改貢道,背後的企圖決計不單純。

朱祁鎮雖然不大清楚,但是卻一定與大明,女真部落,朝鮮人之間的三方博弈有關。

朱祁鎮雖然通過遼東鎮守太監已經落了子。但是效果如何,卻不大清楚效果如何,而此刻的朝鮮大王,卻是朝鮮心目之中的雄主朝鮮世宗。

朱祁鎮未必知道這一件。但是卻也感受到了朝鮮內心之中勃勃的野心。

只是大明這一條船雖然大,但要處理的事情也多。朝鮮雖然有野心,但是對大明還算恭敬,說是大明第一外藩,也不算錯。

大明與朝鮮之間摩擦,只能處於暗處。

甚至禮部很多人都不大清楚。

所以禮部認爲這一點小事,無足輕重。而且朱祁鎮越過內閣批的不準。

反正對手想要做的,我方一定不許便是了。

至於雲南方面大捷之後班師。也是自然而然的。

只是張輔不同意,覺得麓川雖然敗了,但是敗的太快,雲南各地土司還有很多隱患,而且襄王要封到麓川,還要有很多事情要做的。

別的不說,單單修建麓川城,就一定要做的。

否則保定侯大軍,前腳就走,麓川后腳就被緬甸攻陷,襄王被抓,那可就是大事了,成爲本朝第一例,失陷親王之舉。

雲南上下連沐家在內,都擔待不起。

朱祁鎮自然從善如流,以而今夏季將至,南方苦暑,不利行軍爲由。令保定侯暫且屯駐雲南,營建麓川城。並令襄王主持麓川軍務政務,保定侯挑選軍中精銳,爲襄王三衛。並令麓川麾下各土司皆隸屬於襄王。

至於襄王的謝恩表,其實沒有什麼內容,表現出天家和睦就行了。

朱祁鎮處理完這些事務之後。

又回到乾清宮。

此刻他處理的都是關於各地災情的消息。

也算是好消息。

進入五月之後,北方各地區,陸陸續續有降雨,不過都在偏南方一點的。鳳陽,河南一帶旱情得到了一些遏制,但是大規模降雨還是沒有發生的,特別是直隸,卻是旱情最嚴重的地方了。

至於蝗災,卻也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似乎是朱祁鎮堅決的滅蝗態度,讓上上下下的官員,都不敢有一絲懈怠。

楊士奇剛剛舉薦的吏部尚書郭進。以新官上任的姿態,清理北直隸抗蝗不利的地方官員,幾乎是于謙一奏,吏部就批,而且全部是重懲。

這樣政治高壓,讓每一個地方官,都不敢不接近權力。

再加上蝗蟲的壽命也到了。

蝗蟲只能在溼潤的地方產卵,否則幼蟲是長不出來的,但是北直隸大旱,很多河流都乾枯,百姓爲了水源,萬般辛苦,連蝗蟲滋生也受到了影響。

再加上幾十萬京營,與地方衛所兵,大規矩滅蝗。

總算是有效果。

雖然不敢說下面報上的都事實,但是大規模蝗災確實消失了,朱祁鎮甚至還去北京郊外看過,雖然地理的蝗蟲多與往年,但是也絕不是當初鋪天蓋地的樣子了。

朱祁鎮也就下令,魏國公與成國公帶領京營準備回京。

京中雖然還有十幾萬京營,但是北京距離瓦刺還是太近了。

朱祁鎮有些不放心。

至於剩下的事情,沒有一個好消息。

山西旱災嚴重,下面奏請免糧,一看數目,六十三萬石。河南那邊也要免糧,一看數目河南與鳳陽加起來,三十九萬石。

朱祁鎮頓時覺得自己剛剛儲備的糧食不夠用了。心中暗道:“不行,還要讓李時勉再跑一趟,從南洋運一批糧食來才行。”

但是這樣的情況之下,朱祁鎮又不能不免,一口氣一百多萬石糧食都免了。

這就說明,北京與九邊一年一千二百萬石糧食,又有缺口了。

朱祁鎮一邊批紅,一邊對身邊的太監說道:“李時勉還在京師嗎?在的話,讓他進宮一趟。”

“是。”這個太監猶豫了一下,說道:“陛下,于謙於大人在外求見。”

朱祁鎮聽了,手中事情微微一頓,說道:“讓他進來吧。還有傳令今天下午,關於治河的文華殿議事,取消了吧。”

“是。”這太監立即答應下來。

于謙一會兒就進來了。

朱祁鎮見於謙眼睛深深陷進去了,頓時知道,估計于謙昨天晚上都沒有怎麼閤眼。于謙行禮落座之後,朱祁鎮說道:“先生是國之重臣,朕以直隸百萬之衆,託付給先生,先生也要好好保重身體纔是。”

于謙說道:“賤軀何住掛齒,臣此次來卻是向陛下請罪的,臣百密一疏,卻是誤了朝廷大事。”

朱祁鎮說道:“這不是先生的錯,先生在外忙碌,不熟悉京中情況,卻也是自然。朕相信,大部分朝臣都是明事理的,不會私心用事。”

朱祁鎮口上這樣說,但是卻依舊按照楊士奇的意見來辦,就看得出來。朱祁鎮心中到底是怎麼想的。

于謙說道:“臣慚愧,臣今日來卻是有下情上秉,這些事情,本來臣想在今日會議上說的,而今這一件雖然要拖一拖,但是有些事情,卻是半點不能拖,還必須做在前面。”

朱祁鎮說道:“先生之意是?”

于謙說道:“治水人才不足。”

“臣勘察各地治水,河北水利從西門豹治漳河起,此後一兩千年,屢有修繕,到唐開元年間,至於極盛,此後每況愈下。”

“前宋以水爲兵之策,破壞河北水利,之後金元無有善政,郭守敬雖然有治理河北水利之心,他所能做的不過運河而已。”

“臣所過之處,有很多唐時水利,皆不可用。但是有些加以修繕,還能灌溉。但是臣細數各項工程,五河三湖爲大項,其中數千裡河堤,水閘更是不計其數。”

“需要治水之臣,不可勝數。”

“而今朝廷可用治水臣,宮中府中,治水之臣加起來不過十幾個人而已。如何應對了這樣的局面。”

“其中又有沐敬,乃是太宗老臣,風中殘燭。不忍驅使。”

“欲成其事,必得其人。”于謙說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錢糧之事,可以拖一拖,但是培養治水之臣,卻不能再拖了。”

“此臣必須向陛下進言之事。”

朱祁鎮一聽,眉頭緊皺。他從來沒有想過這一件事情。三年一科,進士數百,但是治水之臣,朱祁鎮一時間卻找不到幾個來。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四章 李滿住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章 議政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四章 李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