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

第五十八章長腿的滹沱河

張經在保定匆匆休息一夜,第二日就向西南而去。

他橫穿無數河流。根本不需要船。

因爲河北大地,幾乎所有的河流都處於斷流或者是半斷流的處境之中。即便有些流水,但也可以縱馬而過。

根本不需要橋樑。

過了楊村河之後,張經並沒有去與地方官打招呼,而是按圖索驥,去看滹沱河。

但是朱祁鎮發現滹沱河失蹤了。

對,他找不到滹沱河了。

反而找到一片漲勢詭異的土地。

大旱年頭,大家的禾苗要麼都枯死了,要麼也是病懨懨的,看上去有氣無力的,但是這些禾苗長大想當的旺盛。

更詭異的是,這長得旺盛禾苗,卻是與地圖上滹沱河的河道相吻合的。

張經心中立即有一個猜想,心中暗道:“這就是滹沱河河道?”

有些時候,事實超出人們想象,現實比小說還不講邏輯。很多時候事實就以極其荒謬的狀態,呈現在人們的前面。

“你幹嘛啊?”卻是一個老頭帶着幾個漢子遠遠的看見了張經一行人。大聲叫道。

張經身邊只有三五個隨從,又沒有穿官袍。

百姓自然認不出來,不過看他們有馬,多少客氣幾分,畢竟這個時代誰家有馬,就好像是後世有一輛好車一般。

就知道不是尋常人。

當然了,在北方也不算什麼。

畢竟太宗皇帝將官馬寄養在民間,有好幾十萬匹之多,直隸,山東,河南,都是養馬地。甚至有河北苦於馬的話。

所以這個時候我大明的馬並不少見。但是一下子有好幾匹,卻也不多。

老頭過來,帶着疏離說道:“這位相公,你來做什麼的?”

張經連忙翻身下馬,說道:“這爲老丈,我乃江西舉人,正統四年科舉不利,本想在京師待上三年,再考下科,卻不想京城米貴,待不下去了,索性與家人南下還鄉,一路上也訪問古蹟。路過此處,想討完水喝。”

老頭聽了,連忙說道:“原來是舉人老爺啊。快請快請。”

老頭好像放下什麼一樣,變得客氣起來,張經帶着隨從下馬,跟在老丈後來,來到一個小村莊,卻見這小村莊的地基墊高了一丈,想進去非要拾級而上不可。

村子前後都種着大樹,大則合抱不止,小的剛剛出頭,來到樹蔭下面,張經頓時覺得清爽了許多。

老丈也讓人拎了一罈子水來。

張經與隨從分了。

張經說討碗水喝的話,也不能說是假的。畢竟長途跋涉,這樣天氣下,渾身都被汗水打透了。

喝過水之後,張經也不直接插入話題,而是問道:“老丈貴姓?”

老丈輕輕一笑,裂開一嘴的黃牙,似乎這些牙齒沒有一點團結的精神,彼此相互排斥,露出一道道牙縫來,臉上的皺紋更是湊到了一起。層層疊疊的好像千層餅一樣,說道:“小老兒姓楊。”

“剛剛見那幾位是老丈的?”張經說道。

老丈說道:“都是老丈的子侄輩。”

張軒一拍大腿說道:“看來老丈家,好生人丁興旺啊。”

楊老丈有些高興說道:“從仁宗皇帝之後,都不打仗了,日子還算太平,孩兒們都長成了,卻不是我小時候,那時候兵荒馬亂的,我那一輩,活下來的,也就我了。”

張經一聽,就知道楊老丈大概是建文年間出生的,雖然太宗皇帝明確否定了,有建文四年,而是說是洪武三十一年到洪武三十五年。

但是老百姓可不管這個。

這一帶,就是當初的戰場,可不是兵荒馬亂。

張經不好談論這個,話題一轉說道:“我看令子侄,似乎都帶這傢伙,難不成是做沒本錢的買賣。”

楊老丈怫然大怒,說道:“秀才好沒有道理,我好心留你歇腳,你去污衊我家,我老楊家乃是本分人家。如何做出這等事情。”

張經哈哈大笑,說道:“說笑,說笑。只是你們都帶着傢伙,是防誰啊。”

張經對自己一雙眼睛卻是信得過的,雖然而今天下太平了十幾年,但是開國之風尚有餘烈,大明的士大夫,也不是什麼也不懂的,專司八股。

最少張經對兵器還是很瞭解的,對楊老丈子侄包裹着的長條狀東西,相信絕對不是木棍。

楊老丈嘆息一聲,說道:“那也沒有辦法,防着人爭地。”

張經聽了大吃一驚說道:“爭地,朝廷沒有王法了嗎?難道老丈沒有地契嗎?”

楊老丈說道:“朝廷自然是有王法的,但是這事情,就上報到縣令那邊,縣令也沒有辦法解決,官家既然沒有辦法,就只能我們私下解決了。”

張經說道:“卻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可否與我說說。”

楊老丈說道:“有什麼不好說的。這事情也不是什麼秘密,這就要從滹沱河說起了。”

張經一聽楊老丈說起滹沱河,心中頓時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楊老丈也喝了一碗水說道:“我們滹沱河裡面的老龍王是一個不安分的,幾乎過幾年,就要換一個地方走水。”

“他之前走過水的地方,就非常肥沃,種上一季能抵上三年。所以這河道就稀罕了。”

張經忠於肯定了,指着外面說道:“這外面就是滹沱河河道?”

“正是。”楊老丈說道:“也是我楊家人丁興旺,這才搶下來這一段了。否則就是別人家的了。”

張經聽了,只覺得頭皮發麻。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看這樣子滹沱河下游的河道都是這個樣子了,有與沒有,根本沒有什麼太多的區別,等秋季大水來了。

這滹沱河河水從什麼地方流啊?

但是楊老卻不在乎,要在喋喋不休的說道:“這事情即便鬧到縣令那裡,縣令也沒有辦法,什麼田契,什麼地契,都不好用,也只有收稅的時候,用那玩意,畢竟田契地契,總要有標示吧, 那說那裡有你的碑,那邊有你的樹。啪,沒了,怎麼算,怎麼算?”

“這一筆糊塗賬,誰也算不清楚。”

“你說是你的,我還說是我的了,只能按民間的辦法來了,說不通就打我,不要看我來,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一把好手,四里八鄉是沒有對手的。”

張經的心思卻早就聽留在滹沱河上了,他並不是來這裡接任地方官,對這種糊塗無解的案件,也沒有興趣,說道:“楊老丈,這樣的話,等秋季大水來了,該怎麼辦?難不倒讓水將莊稼淹了。”

楊老丈呵呵一笑,說道:“你就不懂了,這滹沱河的老龍王,我是熟悉的很。這麼大的旱情,我跟肯定,以老龍王的性子,他是決計不會從這裡走了。”

“定然會另開一路。”

“卻不知道又富了哪裡啊?”

楊老丈似乎一點也不擔心天災,卻擔心滹沱河這一道肥水離開他楊家莊。

但是張經聽了卻如同晴天霹靂一般。

他剛剛在於謙哪裡下了軍令狀,而今卻要面對這樣的情況,只要滹沱河不按舊道走,就是決堤。

但是如果想讓滹沱河按照舊道走,恐怕不知道多少如楊老丈這樣的人,都會拼命的。

要知道在災年,糧食代表着什麼?

就是性命。

張經只要敢說,要將它們的禾苗都剷除,擴建河道,估計楊老丈現在就敢讓他死在這楊家莊之中。

張經不知道自己怎麼從楊家莊告辭的,整個人渾渾噩噩的。好一陣子,他才穩定心神,暗道:“不行,怎麼的我也要看一遍才行。”

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章 大武學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章 外戚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
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二章 大武學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二章 外戚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章 新內閣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