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

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

“臣也是知道束水攻沙之策,他功效如何,臣不去說,臣只說一點,就是費錢。”周忱說道。

朱祁鎮也知道,尋常河堤,不過是一道而已,但是束水攻沙的話,最少要三道,雖然這三道河堤,並不需要都修建的一樣堅固,但是在成本之上,也要比尋常河堤高上一不少。

周忱一時間口如連珠,讓朱祁鎮從他口中聽出了算盤的聲音。

周忱說道:“一里河堤,各式造價也是不同的,如果僅僅是夯土,大抵五百兩就夠了,但是如果如河北大清河河段要求,臣估計在三千兩上下。畢竟多用鐵石,這石頭的價格與鐵價,也都不便宜。”

朱祁鎮聽了,也明白周忱算是猜透了朱祁鎮的心思。

很多事情上,是可以偷工減料的,同樣大堤,五百兩能建,一千兩也能建,一萬兩也能建,比如三角澱東邊那一段河堤,每裡造價也不便宜,說不定能達到萬兩。畢竟光鐵都不知道用了多少萬斤。

一斤兩錢銀子。大批量採購,甚至鐵價還會上揚。

朱祁鎮對黃河決口這一件事情,內心之中已經慚愧之極,又怎麼會在這上面省錢。定然是寧肯多討一些錢,求長治久安。

周忱說道:“而今修建河堤也不僅僅是河堤,比如在張秋鎮這邊,就要修閘門。已經各種各種雜七雜八費用,攤牌進河工之中,臣暫且定下一里五千兩,也就是一千三百萬兩之多。”

“而且用的很急,明年桃花汛之前如果不能修好,估計又是一場禍事。”

“只是朝廷太倉銀庫之中,也不過這個數目,即便分數次支取,也有些挪不開啊。以陛下之意,每年各部門開支都已經定下來的,到月了,各部分都會到戶部領錢的,太倉銀庫之中的銀子,雖然還存在銀庫之中,但是大多都是有主的了。”

“所以----”

朱祁鎮說道:“不用說了,你單單說,這個工程,朝廷要支出多少錢。朕的內庫之中,又要出多少錢?”

周忱說道:“不用太多,直隸,山東,河南府庫之中都是有錢的,三省加起來,大概有二百多萬兩,而且運河上還有不少原本要運到北京的糧食,此刻都可以讓山東方面支用。所以,臣以爲要分三次,撥出三百萬兩就足夠了。”

這就是朱祁鎮離不開周忱的原因。

周忱心中一筆賬目,算得清清楚楚的。

就算是朱祁鎮,也不知道山東,河南,直隸三省的賬目上有多少錢。一來,朱祁鎮沒有心思當管的太死。其次,地方官員對自己手中的賬目,也是不大想讓上面知道,也不會作爲重點提出來的。

畢竟,大明朝廷現在算是好的,在朱祁鎮改革鹽稅之後,總體來說,財政還算是充裕,所有財政危機,都是因爲突發事件引起的。

要是朱祁鎮能安安分分的,學太皇太后,不用十年,就是一個內承運庫,太倉銀庫,京倉全部爆滿的情況。

所以,這個時候朝廷對下面各省財政收刮就不那麼嚴重了。

但是不要忘記了,宣宗年間並不遠,其實宣宗皇帝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危機,宣宗並不是不知道,一步步戰略收縮是不對的。

但是說一千到一萬,沒有錢,能有什麼辦法?他還要爲太宗皇帝買單,太宗皇帝爲了北伐,超發了不知道多少大明寶鈔。

這是一個太宗皇帝自己都不知道數目。

那個時候,宣宗皇帝就做過從布政使衙門將藩臺結餘給徵收上來。

所謂財不露白,對於皇帝是這樣的,皇帝如果沒有錢,面對大臣說話,都不硬氣。地方官手中如果沒有錢,面對士紳說話也都不硬氣。

所以,很多想做一方事業的地方官,都不會輕易將地方財政主動上報到朝廷賬上的。

但是問題是,你不報上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很抱歉,大明是有王法的,賦稅收上來,地方分幾成,怎麼截留,都是有成例了,對於周忱這樣專家來說。

不用派人去查,單單看朝廷這裡的賬冊,就能將地方府庫有多少錢,就算出來,即便是地方上有大工程,他們也是要向朝廷報備的。

每一省的結餘多少,朱祁鎮是霧裡看花,知道有這麼一筆錢,具體多少,卻不大清楚。但是周忱卻如掌觀文。

他敢將近三百萬兩的負擔,轉嫁給地方,絕對是有準備的。

朱祁鎮說道:“就這樣辦吧,這第一批三百萬元,從內承運庫出。你馬上安排。”

周忱說道:“是。”

朱祁鎮心中暗道:“內庫剛剛有一點起色,就又打回去了。”

內庫的起色,卻是因爲少府。

劉定之經營少府,也是很賣力的,少府的營收一年超過了百萬兩。主要分爲兩大塊,第一大塊是金銀礦,這方面的收入就超過了五十萬兩。

特別是海西發現的金礦。一年能收入六萬兩黃金,以黃金與白銀一比十的比例,就是六十萬兩白銀。

朱祁鎮爲了支持海西戰事,將這一塊的收入,大部分撥給了海西都司。支撐海西都司經營屯田。

但是下面的人也會一點表示都沒有。

每年最少有一萬兩黃金進入內庫之中,也就是十萬兩白銀了。

剩下的卻是內庫的產業營收了,注意是煤鐵兩項,門頭溝煤礦已經壟斷了北京用煤,一年二三十萬兩的進項,至於鐵就遵化鐵廠了。

其實如果單單遵化鐵廠收益就不少,但問題是少府也要承擔一些義務的,比如御馬監兵馬的武器換裝,京營兵馬的武器換裝。

很抱歉,這些武器拔給下面,是不可能向軍隊收錢的。

真要將這兵器折價,幾百萬兩收入還是有的。

遵化鐵廠的收益,還是對外賣鐵賣農具的收入,即便如此也有十幾萬兩之多。

而且劉定之清理好京城附近的礦場之後,根是準備從下面兩地下手,一個就是景德鎮官窯,另外就是江南的織造。

畢竟劉定之還是混過海貿的。

他發現大明出海的大宗貨物之中,鹽雖然成爲其中一種,但是與瓷器,絲綢,茶葉都傳統的商品比,還是差了一籌。

而江南各地的織造,與景德鎮的瓷器,都被拔給了少府管理。

劉定之其中不有所作爲。

之前不直接管理,卻是劉定之知道輕重緩急,礦場之事因爲葉留宗的事情,是最重要,不可耽擱。而武器打造,因爲關係到戰事,不可拖延,至於,江南織造與景德鎮瓷器,這單純賺錢的事情,反而不重要了。

因爲劉定之出色經營,朱祁鎮內承運庫,從一直徘徊在一千萬兩上下,直接攀升到了一千二百多萬兩。

而以周忱的意思,剩下的幾百萬兩,戶部恐怕也不會全拿出來。朱祁鎮的內庫之中還是要清空一大筆錢的。

朱祁鎮送走了周忱,讓周忱去準備了。

只是周忱準備錢,朱祁鎮也大出血,這方面應該沒有問題。

至於阮安而今已經去考察,想來水利學院大抵會全員出動。

雖然水利學院才建校不足十年,但是有阮安在,朱祁鎮對技術力量也是比較相信的。只是,又一點朱祁鎮卻拿捏不準。

就是派誰主持大局。

苟不得其人,就不興其事,這是朱祁鎮做事的原則。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人手中,就是完全相反的效果。

這樣大事,朱祁鎮不敢隨意託付給別人。

能讓他信任的人,只有一個人了,那就是于謙。

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章 馬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章 真相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
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二百章 馬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九章 蹇公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章 真相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