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

第二百一十二章財政壓力

朱祁鎮送走了孟瑛。默默思考剛剛的問題。

當大敗的消息傳來,朱祁鎮就想了很多很多,最重要的是如何將危機轉換成自己的計劃。

明朝軍隊京營體制之中,第一次大改革,就是于謙主持的,將三大營,概成了十團營。這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次改革。

畢竟之後,京營每況日下,再怎麼改革都沒有用處了。

而於謙爲什麼能夠輕易改革了,固然是土木堡之變後,靖難勳貴被一網打盡了。更有瓦刺兵臨城下的危機。

這種情況之下,讓于謙的政治阻力幾乎爲零。

這一次大敗,雖然撼動了朱祁鎮的權威。但是問題是皇帝不是別的政治家,皇帝就是皇帝,從來沒有那一個皇帝因爲手下大臣打敗仗而下臺,除非是被攻克京師了。

朱祁鎮有的是辦法,扭轉這種衝擊,甚至文官體系反而會幫助朱祁鎮。

因爲皇帝與文官集團雖然彼此之間有鬥爭,但是在面對很多事情上,他們的合作性更強一點。

如此不是這樣,文官政治也不會維持這麼多年。

所以,對京營下刀子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但是,怎麼改革的問題?

朱祁鎮首先要將京營與衛所脫鉤。

之前也說過,京營與京軍七十二衛所之間的關係,而衛所崩潰,世兵世將,侵佔田畝,乃至種種問題。

朱祁鎮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畢竟他們是維持大明皇室統治一根重要的支柱。

如果用文官下手整治,整治過後的京營還聽皇帝的嗎?

大明後期皇帝之所以那麼弱勢,就是兵權已經不在手中了。

至於讓勳貴自己查,朱祁鎮也試過效果不明顯。

當問題盤根錯節,一團亂麻,不知道該如何處置的時候。朱祁鎮就開始想另起爐竈的事情。

那就是募兵。

其實唐朝的軍事力量也遇見過一次這樣的危機,就是唐玄宗前期,府兵不堪用,唐代就有募兵代替了府兵,延續唐代的戰鬥力。

雖然後來弄出安史之亂的岔子,但是並不能說,這個辦法就沒有用了。

所以,朱祁鎮想要的就是,由一支招募過來的軍隊。不再從衛所之中選人,而今直接發餉銀,不再授田。完全職業軍人。

朱祁鎮已經計算過了,不算裝備什麼的,每一個士卒一年十二兩餉銀就足夠養活了。如果養五十萬京營的話,一年大概六百萬兩。這只是餉銀,再加上裝備,馬匹,撫卹,等等,一年一千萬兩銀子,未必打得住。

所以,朱祁鎮不會一古腦就將京營改成募兵的,但是朝廷倉促之間有五萬人的缺額,能不能行權益之計,先招募五萬士卒?

這個危機關頭,那一個大臣敢說不能?

募兵的過程,再讓文官參與進去。如此文官就有動力擴大募兵範圍,壓縮衛所兵的範圍了。

至於招募軍隊之中,自然是武學的學生爲主了。

以募兵代替衛所兵的過程,自然是與勳貴的新舊換代結合在一起了。

等什麼時候,朝廷以募兵爲基礎的兵制徹底成型,想來從兵制上梳理清楚之後,朱祁鎮的權威就足以毫無阻攔的貫徹到軍中。

那時候,區區瓦刺有什麼大不了的。

當然了,這個計劃也是有一個問題的。

那就是一旦孟瑛玩脫了,瓦刺真兵臨城下了?怎麼辦?

首先,朱祁鎮還是比較信任孟瑛的,已經各路守臣,楊洪,郭登,都是朱祁鎮從下面提拔上來的,都是敢戰之士。

可以說大明軍中壯年將領最高水平了。

如果這樣的陣營,還擋不住瓦刺。只能說瓦刺開掛了。

即便有極其微小的可能。瓦刺突破了北京外圍防線,兵臨北京城下,朱祁鎮也有信心守住北京城。

首先,就是瓦刺不善攻城。

這一點從很多方面都得到了體現了。而北京城,可是下了血本的天下雄城,立即有數百萬石糧食,已經無數兵器火炮,更是有超過百萬的軍民。

再說了,北京保衛戰的時候,整個京師不過有幼軍幾千,收攏逃兵有十萬人,即便大敗了,京營各部不可能全殲的。

再加上軍中尚有五萬雖然是魚腩軍隊,但也是軍隊。

這樣守城,守上幾年都不成問題,但是瓦刺真可能在北京城下待上一年嗎?

大明戰爭潛力是瓦刺不敢想象的。

朱祁鎮覺得這樣做,雖然冒險,但是這個低的兜着住。

唯一讓他感覺有些棘手的事情,不是別的,就是財政壓力。

而今出關的將士,有超過十萬人陣亡,這是一筆極大的開支。更不要說,上一仗大敗,接下來又要打一仗。

耗費更是飛了一般的向上漲。

朱祁鎮一想起這一點,就有一點不敢見周忱。

周忱是理財能臣,但是他並不是提款機。

周忱已經很努力的在現在的財政基礎之上,努力榨出油水出來。但是明軍開支的增長速度,是一個讓周忱絕望的數字。

朱祁鎮與周忱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不管怎麼樣,都不能加稅。

朱祁鎮是因爲明朝因爲加稅而亡,所以他印象深刻,所以,竭力避免。寧可從其他辦法,撈錢也不能加稅。

至於周忱對底層百姓更加了解,他更清楚,有些稅負不寫在朝廷稅書之中,但是他卻是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的苛捐雜稅。

總體來說,大明這幾年朱祁鎮繼承太皇太后休養生息的政策之下,有所作爲,但是本質上很多事情都是在擾民。

所以,底層百姓的負擔已經很重了,一遇災年,又是流民遍地,而福建,江西,動則匪患,其實不就是這兩個地方,在元末受到的打擊不大,所以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多了土地兼併也是最維持激烈。

這樣的情況下,任何加稅,有些地方是能夠承受的,有些地方是不能夠承受的。會打破地方的平衡。

而且官吏層層伸手,朝廷收上一兩,下面官員能貪三百文。這還是比較清廉的,在清代官府收一兩,加耗最少在五錢以上,甚至有的地方,加耗比正稅還多。加耗自然是被各地官員給平分了。

所以周忱推行的很多財政改革,都沒有在田稅上下刀,是田稅沒有提升的潛力嗎?不,田稅乃是漢人王朝幾千年的正稅,如果清理一遍,收入決計不僅僅是二千三百萬石糧食,翻一倍都未必不能。

只是這裡面的水太深了。連整頓鹽稅,都要先殺個人頭滾滾,如果要整頓田稅,又是一個怎麼樣的摸樣?

所以,周忱數次勸諫過朱祁鎮,在田稅之上,不要輕易改動祖宗成法。

只是,而今如此大的財政缺口,朱祁鎮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他只能召見周忱商議這一件事情。

周忱本來花白的頭髮,此刻已經全白了,眼窩深陷進去,這一段時間主持內閣事務,又要兼顧大軍後勤,與黃河大工,已經各地汛期的問題,周忱已經相當勞累了。

朱祁鎮與周忱寒暄了幾句,說了說黃河大工的用度,周忱即便上將這個窟窿都堵上了。至於軍費軍糧等等更不在話下。

只是這一切等朱祁鎮拿出錦衣衛密報的時候,周忱頓時憤怒了,他不顧軍情失態,厲聲怒喝道:“朱勇該死。”

朱祁鎮說道:“先生息怒,先生息怒?”

周忱說道:“成國公身受數代君王賞識,卻將大軍精銳鐵騎,全部葬送了,如此罪人如何不該死,臣請按照丘福之例,處置成國公。”

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章 災年第二章 大武學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
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章 災年第二章 大武學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六章 新天子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