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

第二十一章儒家激進派

朱祁鎮有毛塞頓開之感。

峰迴路轉,豁然開朗。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這個問題,在任何時候,都要躬身自省。或者說,做一件事情,誰是你的阻力,誰是你的助力?

朱祁鎮一直覺得,大部分文官是朱祁鎮做事的阻力。

他也是秉承這一個念頭,在做佈局。李賢去位之後,一場從上到下的大調整,已經迫在眉睫了。

這就是爲了加強朱祁鎮對朝廷上下的控制。

這種控制自然會受到反作用力。

即便朱祁鎮想要完成一套有助於變法的在儒家框架之內的思想體系,他也沒有真正意義上想從儒家框架之中來解決這個問題。

他不過是想將這套東西,拿來用而已。

只是他從於謙的表現出來之中,他感受到一種力量。那就是思想的力量,理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朱祁鎮一直以爲將儒家思想體系作爲自己隱藏的對手,這個想法一下子動搖了。

不管這些儒家思想在朱祁鎮多麼不合時宜。但是大明這麼多士大夫,並非都是頑固不化的分子。

或者說,他們也並非都是想讓大明不好的人。

大明畢竟不是清廷,清廷得於不正,死於恥辱,對內部思想控制,是嚴苛之極。很多思想上的異動,都會被納入文字獄之中。

而大明卻寬容得多了。

看大明士大夫的作風就知道這一點。

而且理學在大明並不是完全不可動搖的,大明開國不久,開國一輩文臣士大夫們,他們大多秉承實用的學問。

就好像是劉伯溫,看劉伯溫的文章。就知道這位老人家可不是空談道德之輩。

于謙少年時代在永樂年間,受到這些前輩影響,更偏於實用之學,再加上朱祁鎮對於謙的影響。

如果而今爲于謙編纂文集,大概要有很大篇幅都在水利上面。

雖然理學在這幾十年大有盛行,但是他的官學地位並不是那麼鞏固。

即便終大明一世,在中後期,心學也是能與理學分庭抗禮的存在。

所以,他只能有一個能聚集大明士大夫的旗幟,似乎能從大明士大夫之中拉出一大幫人手爲他所用。

一部分,固然是朱祁鎮的權威。朱祁鎮的皇帝權威在這幾十年間,已經是不可動搖。

二部分,就是理想的力量。

朱祁鎮此刻也反應過來一件事情。

似乎在唐代之後,理學或者說道學興起,儒家與佛教的鬥爭之中,互相滲透。讓儒家更偏向務虛,說什麼心性上的問題。

所謂之三教合一。

但是作爲一個社會學科,他們在具體的政治思想上,也就一個理學家一直提倡的鄉禮之外,也沒有什麼新概念。

朱祁鎮提出這個命題,是一個足以震撼人心的思想命題。

一切政治上經濟上的變化,都是先有思想上的變化。

這一個問題,卻是足以震動整個大明思想界的問題。

朱祁鎮雖然不知道整個的大明的仁人志士,會有什麼樣的回答。

但是足夠亂起來,才能將理學的統治地位撬動起來。也足夠讓朱祁鎮有辦法,將自己的私貨摻雜起來。

Www _ttκǎ n _c ○ 這更是一個陽謀。

此刻,朱祁鎮回想起自己之前所想的事情,總覺得有一點小家子氣了。用權謀多過陽謀,而此刻光明正大的提出這個問題。之前朱祁鎮很多困難都迎刃而解了。

只是這一件事情,並非沒有後遺症的。

于謙沉默片刻接着說道:“只是臣有一個擔心,卻不敢不言。”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于謙說道:“王莽之禍,陛下不可不慎。”

朱祁鎮聽了這四個字。心中也不由的有些疑慮。

儒家很多時候都是保守派,但是儒家就沒有激進派嗎?

有,王莽就是如今激進派的傑作。

如果看王莽的所作所爲,幾乎所有作爲都是儒家所提倡的。在西漢末年,哀平之世,儒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面對哀平之世,種種的社會問題,天災人禍,乃至於動-亂饑荒。

儒家涌出了再受命的思潮。

就是認爲,這已經是天厭漢室,必須有新王再受命,改易德性,才能解決社會上的種種問題。

這種思潮是各種儒家學派的共同作用。

當時漢人極度有自信,不僅僅在軍事上,政治上,極度有自信,在學術上也極度有自信,他們想用一個理論,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

從歷史下流看。

王莽自然是失敗者。但是如果從王莽篡漢當時看,幾乎是天人相應。只有丞相翟方進之子,翟義等人起兵對抗王莽篡位。也被輕鬆平定。

至於之後天下皆反,乃是王莽社會實驗失敗之後,才掀起來的。

王莽靠的什麼輕輕鬆鬆篡位的,這固然有王家數代積累的政治力量,但也有儒家士大夫信仰的力量。

當時最有名的大儒劉歆,更是親自下場來支持王莽。

于謙提出這個問題,其實就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事情的開始很容易,但是事情的結束就未必會像朱祁鎮所想了。

在漢武帝時,用公羊家的學說,爲他種種作爲做出了鋪墊的,效果很好,於是儒家深入了介入政治,隨即儒家學說也對西漢王朝的政治,加入了足夠的反作用力。

甚至朱祁鎮,還多想深一點。

爲什麼儒家在大漢之後,在具體的制度上就很少有創造力的傑作。比如府兵制度?

府兵制度的思想基礎,其實就隱藏在漢代大儒的思想之中,與之相同的還有保甲制度等等。

這恐怕未必是後儒不如前儒,而是皇帝未必想大儒們有更多的想法。

讓大儒們談論心性,或許未必是某一個皇帝所想的,卻是歷史演化的必然。

心性之類重要不重要,很重要,這確立了很多法度乃至思想的基礎。看似高大上的理念,其實影響社會之中的每一個人,只是很多時候,我們身在其中而不自知而已。

但是這些東西與社會總就有些太遠了。

而且,朱祁鎮可是知道明末的一些思潮的,明末可是有大批非君思想,最有名的是黃宗羲的:“天下爲主君爲客。”甚至公然說君乃天下之大賊。

今日,朱祁鎮將這個口子放開了。或許能幫助他做成很多事情,但是今後很可能,攻入紫禁城的革命軍,思想理論,就形成在這個時代了。

不要以爲不可能。

而是非常可能,同樣的《禮運大同篇》,在康有爲哪裡就是三世說加大同篇構成的公羊新體系,成爲戊戌變法的思想基礎。但是在孫-中山那裡,就是天下爲公的革命思想。

于謙這一句話之中,未必有這麼深的含義,但卻讓朱祁鎮忍不住多想。

他的一切的一切,不管是權力還是親情,所有社會關係都建立在皇權的構架之上的,大明王朝一旦不在,他的子孫後代,乃至於他的政治功績,都有可能被攻擊被打倒。

朱祁鎮心中也是有一些不忍的。

他畢竟不是後世的二十一世紀的功名,而是做了幾十年的皇帝,皇帝的思維也深刻的滲透進了朱祁鎮的思維之中。

很多事情,朱祁鎮自信自己能夠控制。但是他不覺得他後世子孫能夠控制。而思想又是天底下最犀利,也是做危險的武器。

他能讓人不畏生死,讓懦夫成爲勇士,也能讓勇士成爲懦夫。讓弱者成爲強者,讓強者變成弱者。

能將大明推到極盛,也有可能讓大明在極盛的時候,轟然倒塌,瓦礫無存。

朱祁鎮該怎麼選擇?

他很快就有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
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