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

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

朱祁鎮對這一件事情,也是非常關注的。

很快,朱祁鎮也發現報紙的確有好處,那就是將一切都擺在檯面上了。說實話,文官很多小心思,朱祁鎮也未必能全部清楚。

很多的時候,朱祁鎮都是根據直覺揣測。

他從利益所得的角度去分析他們的心思,其實表現出來,就是越發嚴重的猜忌之心。

而徐有貞弄出來這一場論戰,徐有貞近乎也舌戰羣儒的姿態,將他們的心思點破,很快陳綱的罪行就確定了。

縱然陳綱自稱沒有受到錢,但是依舊是坐“貪污已着,聽許財物。”

但是怎麼判,卻分歧重大。

想判最輕的,就是革職。甚至還冠帶閒居。

也就是說他的功名沒有革除,還有罷官官員的待遇。什麼差役卻不用承擔。

徐有貞很快將這個觀點,給駁倒了。此不足爲大明官員戒。

如此情形之下,只能將塵封大明律給搬出來了,在大明律之中,官員受贓,有十一條之多,但是陳綱貪污金額也太少了一點,即便在大明律之中也不夠成死刑。

大家或許有些奇怪了。

爲什麼洪武年間有很多貪污一點就被殺了,但是同樣修在洪武年間的大明律,卻不判陳綱死刑。

首先大明律在洪武年間修過三次,總體上來說,是由嚴到寬,天下方定,自然要從嚴治國,但是越到後來,就越是寬鬆。

洪武三十年的大明律,比之前的大明律已經減少了很多懲罰。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太祖他老人家喜歡法外加刑,就好像是剝皮充草一刑,大明律裡面可是沒有的。

最後確定的是,陳綱奪回一切功名,杖責九十,徒刑兩年半。

其實如果將洪宣以來的官員貪贓枉法案相比,陳綱的案子判得很重,無他,就是因爲在衆目睽睽之下,很多潛規則都沒有辦法了。

這一切都沒有異議,唯一有異議的一點,是否准許官員贖刑。

這個問題說起來就長了。

贖刑可以理解爲繳納罰金來代替某些刑罰。

一般都是比較輕的刑罰,至於能不能適用於官員貪污,就是各執一辭。相持不下。

最後這個問題就交到了朱祁鎮的手中。

朱祁鎮的傾向性很明顯。

因爲朱祁鎮知道,在正常的歷史演變之中,肯定是准許的贖刑的,原因很簡單,因爲清代的贖罪銀製度。

清承明制,或許有所變更,但是大體不差多少的。清代大規模推行贖罪銀,定然是明代的制度之中就有苗頭。

朱祁鎮在大明律之中,這種官員坐贓罪。只有輕罪,才能贖刑。但是在之後的案例之中,或者說司法事件之中,這種贖刑的適應範圍,似乎在擴大之中。

當然了。議罪的時候,用得是大明律,至於執行之中,大明律所不準的東西,也都被允許了。

如此一想,朱祁鎮的決斷再清晰不過了。

如果可以贖刑的話,那麼懲罰貪贓枉法,就會成爲一門生意。

只要貪到的錢,比贖刑所罰的錢多,就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想想就知道,以這個時代的刑偵水平,這是絕對可能的事情。

即便是後世,很多貪污犯查到的貪污金額,也不是他們貪污金額的全部。

在明代更不要說了。

甚至可以說,有太多的東西是查不出來的。

朱祁鎮決斷自然是很簡單了。

朱祁鎮批准了徐有貞的意見。

徐有貞代表刑部發表的意見,就是決計不允許官員贖刑,重申祖宗從嚴治吏之法。

朱祁鎮更是規定官員犯罪一律不適應贖刑。並將這一條歸入《大明會典》之中。

也算是剛剛開始修的《大明會典》之中,所修的第一條。

既然確定這個原則。剩下的幾十個官員,有一個算一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有幾個處死,秋後問斬,大部分都是流放東北。

雖然大明局面上,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大體還在朱祁鎮的掌控之中,但是很快就有一件不在朱祁鎮掌控之中。

韓雍之母,總就沒有熬過幾個月,已經病逝了。

朱祁鎮雖然留心此事,但是總就不能讓韓雍見她最後一面,從廣西到北京實在太遠了。

如果是這一件事情,還在朱祁鎮的預料之中。

另外一件事情,就出乎朱祁鎮預料之外了。

這一件事情,乃是安南內亂。

安南黎家內亂,對朱祁鎮來說乃是天賜之機,朱祁鎮很想複製滅朝鮮之計。只是廣西卻內亂紛紛,廣西不定,朝廷不可能進攻安南。

安南後黎朝開國之主。就是黎利。

黎利就是將大明驅逐出安南的安南國君。

黎利死的時候,兒子黎元龍才十歲,黎察輔政,上演一處幼君與權臣之間權力鬥爭。自然是黎元龍將黎察給除掉了,然後也順便將自己原來的皇后以及太子給廢掉了。

但是黎元龍也沒有想到,自己也活不長。死去的時候,也不過二十多歲。

說起來,黎元老雖然比朱祁鎮大上幾歲,但也算得上是同輩人了。

他死後,兒子黎邦基才兩歲,由他的母親阮氏英與權臣鄭可。

安南太后阮氏英也是一個人物。他在位期間,總體上保持安南國力強盛,甚至對占城侵佔。甚至也將權臣鄭可給撤下來了。

對內對外,都保持了安南蒸蒸日上的趨勢。

只是這卻給了廢太子黎宜山政變,殺死黎邦基。而阮氏英更是爲了避免落在黎宜山的手中,令身邊的侍女殺死了自己。以保全名節。

這就是朱祁鎮現在要面對的局面。

朱祁鎮很早就在安南安插了暗探,更是探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阮氏母子秉政十幾年,深得人望。

黎宜山突然發動政變,固然一朝得了先手,但是實際上,安南內部並不是太和諧的,中樞與地方對黎宜山都是破有微辭。

也就是說,黎宜山的政變,是安南之亂的開始,而不是終結。

如此一來,就給了朱祁鎮更多的機會。

讓朱祁鎮忍不住蠢蠢欲動起來。

雖然朱祁鎮有些感嘆,如果安南內亂晚來兩年就好了,但是即便如此,朱祁鎮也必須改變對廣西的政策。

之前對廣西問題,是以長治久安爲要,不求勝於一時,謀求長治久安,也就是因爲這個原因,韓雍在廣西下的功夫,更多是笨功夫,比如分化瑤民內部,比如安置俘虜的瑤民在大藤峽山外屯耕,從山民變成大明編戶齊民。

比如在大藤峽西側,建立直屬於朝廷的府縣,而不是全部委託給土司。

甚至有修建深入大藤峽的道路,只要這樣基礎工程的建設,才能一步步讓大藤峽之中的山民成爲大明的子民,也讓從洪武年間就延續到而今的亂事,終於有終結的時候。

只是這些措施,本來就慢。更不要說,在大藤峽中侯大苟的騷擾。乃至出擊周圍各府縣,進展更是緩慢。但是一旦達成,就是萬世不易之根基。大藤峽之亂,就不定而定了。

釜底抽薪,總是要比揚湯止沸要慢。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

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二章 修陵
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章 貝琳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三十二章 修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