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

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

朱祁鎮說道:“老將軍請講?”

曹義說道:“老臣擔心朝鮮的態度。從陸路到雙城衛,翻山越嶺,道阻且長,很容易被瓦刺切斷,但是如果從海路到這裡,船隻從山東出發,要繞過整個朝鮮。如果朝鮮爲朝廷所用,自然沒有事。”

“甚至在緩急之時,還可以調動朝鮮糧草,但是一旦朝鮮有了二心,朝廷的船隻能否到了這裡,卻是難說了。”

“而今這朝鮮大王,繼位以來,連續拓邊。步步爲營。所謀的就是這一帶,一旦朝廷在這裡舍鎮,斷了朝鮮開拓之路,這位朝鮮王會怎麼想?”

“老臣一時間也不能揣測。”

就在這一帶,有一個很有名的地面,叫做間島。

宋教仁就是在間島事件之中,名聲大噪的,他所做的就是證明間島地區是屬於中國的,而不是朝鮮的。

但是而今很多朝鮮學者,依然認爲間島地區是屬於朝鮮的。

奴兒干都司,不是一場三國演義,而是四國。

大明,即將下場的瓦刺,女真各部,還有朝鮮。

每一方的舉動,都會引起各方聯動。

朱祁鎮連朝中的大臣,都沒有一個是百分百的信任,讓他將一個戰略的成敗寄託在朝鮮的不背叛之上。朝鮮王有那麼大的臉嗎?

朱祁鎮說道:“朝鮮向來是朝廷的藩屬,忠誠不二,這一點將軍你就放心吧。”

朱祁鎮口中這麼說,卻是他心中衡量過了。

朝鮮很大機率不敢與大明朝廷撕破臉,最多是私下有一些小動作而已。畢竟大明的震懾力還在,即便是野心昭然若揭的瓦刺,一邊在西北設立甘肅行省。但是另外一邊,與朝廷還是進貢不斷。

朝鮮畢竟是小國,有賊心沒有賊膽。

只要朝廷不在與瓦刺大戰之中,遭遇根本性的大敗,朝鮮是不會也不敢落井下石的。

歷史上一些細節朱祁鎮記不清楚,他也沒有記得土木堡之變後,朝鮮有什麼背叛大明的舉動。

但是,並不意味着朱祁鎮對朝鮮有好印象的了。

因爲他確立在推進東北開發的時候,忽然發現,其實朝鮮這位大王,能力不錯。處於朝鮮的位置上開發東北,特別是長白山以東,錫霍特山脈以西這一帶的時候,朝鮮的地理位置,遠比中國方便。

這也是爲什麼朝鮮人一直覺得長白山是他們的。

朱祁鎮一個念頭閃過,在他心中紮下根來,那就是如果以朝鮮的人力物力爲他所用,開發東北的時候,是不是會快一點。

朝鮮雖小,也有數百萬人口,當中國一省,朝鮮北方山巒不少,但是在南方還是有些產糧區的。

如果將這裡的糧食直接支援海西一帶,豈不是免了從山東,或者江南萬里迢迢運糧了。

說實話,朱祁鎮之前是沒有滅朝鮮的心思。

畢竟作爲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從來不做沒有利益的事情。

朝鮮作爲太祖皇帝定下的不徵之國,雖然私下有一些小動作,但是明面上還是老老實實的,而且這位朝鮮王,與他父親宣宗皇帝,關係還不錯,彼此贈送禮物。

雖然國家領導人的關係好壞,其實與私人情感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但是朝鮮表現出如此恭順,朱祁鎮想要對朝鮮動兵,最大的問題,不是朝鮮實力如何,而是大明朝廷的道義問題。

畢竟大明與蒙古世仇,與瓦刺打。滿朝文武幾乎沒有幾個反對的。唯一擔心是消耗,或者能不能打過。

但是一旦打朝鮮,朱祁鎮可以預見到朝廷之中就會有一場風波。

他想想覺得,不划算。也就放棄了。

但是此刻,再看朝鮮與之前,就不一樣了。而今朝鮮在朱祁鎮的眼中,乃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當然了,朱祁鎮有了想法,也要先放着。瓦刺當前,無暇他顧,也要等機會。朱祁鎮有的是耐心。

就看朝鮮是真老實還是老實了。

他要是一直老老實實的話,朱祁鎮也只能撓頭了。

這一件事情,按下不表,朱祁鎮說道:“這幾日,朕已經召海運總兵官王英到了京師,這一件事情,你們私下商議一下,看看可行不可行,如果可行的話,亦失哈。”

亦失哈立即說道:“老臣在。”

朱祁鎮說道:“奴兒干都司下轄一百七十多個衛,未免太多了一些,就勞煩你去一趟海西,選地建城,建立海西衛,爲海西都司的治所。”

“當然了,這海西都司還爲曹將軍下轄,曹將軍可要選一員大將鎮守。”

曹義與亦失哈齊聲行禮說道:“臣等明白。”

朱祁鎮心中暗道:“遼東已經設省了,將來太白山以北,長白山以東,黑龍江以南,可以爲海西省。未來東北有幾省,不確定,但是最少確定,將來東北建省的格局,與後世定然不同。”

“而且海西省已經有了,海東省還會遠嗎?”

朱祁鎮暢想自己心中的遠景規劃,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所謂權力就是最好的春藥,看着自己的想法,一件件落到實處,一聲令下,滄海桑田。

可比女人有意思多了。

再說,朱祁鎮缺女人嗎?

他要什麼女人,只要一招手,就能排成排。錢氏生下長子之後,很識趣給朱祁鎮身邊添了人。

只是朱祁鎮還沒有納爲妃子而已。

都是一等一的絕色。

朱祁鎮將西路收回來,翻出一封奏疏,卻是英國公張輔的題本。他打開一看,本來輕鬆的臉色,頓時凝固了。

他手用力捏着題本,在上面留下一個深深的手指印。他深吸一口氣,將所有情緒收斂起來,絲毫不外露。

但是剛剛的喜色卻一點也沒有了。

張輔的作戰計劃,朱祁鎮不能說看不懂,但也僅僅停留在能看懂的地步上,至於其中有什麼玄妙之處,也只有張輔解釋了,他才能聽清楚了。

他爲什麼這麼生氣,卻是這一次出征,全部是靖難勳貴。朱祁鎮提拔出來的人,是一個也沒有。

成國公朱勇,武進伯朱冕,興安伯徐亨。

成國公朱勇就不用說了。武進伯朱冕,也是將二代,靖難起兵的時候,他父親朱榮鎮守大寧,投降了太宗皇帝,從南下作戰,前後二十餘戰,屢立戰功,後從張輔討安南。又從太宗皇帝北伐,洪熙元年病死在遼東總兵官任上。

興安伯徐亨,他父親死的早,他的爵位是繼承爺爺徐祥的。乃是燕山衛老人,他初從陳友諒,後投降太祖,靖難起兵的時候,已經很老了,從徵太宗南下,封爵的時候,論功乃是伯爵之中第一人。

永樂二年就病死了。永樂二年,徐亨在永樂十二年從太宗北伐。打過勝仗也打過敗仗,在交趾之戰中,有過敗績,一度奪爵。

說起來,朱祁鎮不得不承認。

這些將領雖然是將二代,但是大多是比較合適的。能打仗的,但是問題是朱祁鎮並不是覺得他們能不能打仗。

而是張輔在安排三路主將的時候,居然沒有一個安排朱祁鎮提拔的人。

孟瑛身爲侯爵,又是新立大功,難道就擔不得一路主將嗎?

簡直是笑話。

朱祁鎮橫着眼睛就能看出來黨同伐異這四個字。比較瓦刺主力在西,這一次打兀良哈應該沒有太多的問題。

無非是勝多少。

這功勞,他們自然不願意讓給別人。

但是朱祁鎮在意的是,張輔將他這個皇帝放在什麼位置上了。朱祁鎮決計不相信,張輔不明白他這一段時間在做什麼?

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六十章 明浪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十五章 香港
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章 貝琳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六十章 明浪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十五章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