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

第六十三章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

“陛下,大明下一輩將領之中,可堪一用的,無非方瑾,楊信,吳瑾,範廣,石彪,毛銳,王越,孟俊等數人而已。”

“其他各部都有勝任,以楊信之能,縱然有變,也不至於讓他波及宣大。”

朱祁鎮點點頭,也就不再問這個。

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從他剛剛登基的時候,成國公與英國公兩人秉承軍事,到孟瑛上臺,而今楊洪,石亨,郭登三人構成軍事領導核心。但是楊洪的年紀也不小了。

估計數年之後,也會告老。

楊洪是三人之中最爲老練且圓滑的人。

就好像朱祁鎮不會讓內閣久任一般,楊洪也決計不會長期霸佔次輔之位。楊洪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孟瑛退下來之後,也是將孟家的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否則孟俊怎麼會被郭登視爲後起之秀。

不要看着些人的名字列在一起,但是真正說起來,他們之間的差別可就大了。

而楊洪同樣如此。

楊洪的兒子楊俊固然不肖之極,最後因爲楊洪大義滅親,奏請處死,以正軍法。

但是楊洪其他子侄卻不是都是敗家子,他兒子楊傑,不敢說多出色,但也不丟臉,至於侄子楊信,楊能等數人,都可以獨擋一面之將。

而今都被壓制之中。

無他,楊洪在位。他的子侄都不可能擔任主要方向的大將。如果不是楊信有武學第一界前三甲的名聲。楊信也不會有鎮守大寧的職務。

所以楊洪內心之中是願意退下去了。

畢竟有時候退下來,並不意味着沒有權力了。只要楊洪活着,皇帝在某些軍事事務上,也必須徵求他的意見。

這就是所謂的元老重臣。

而代替楊洪的人,就是郭登。

郭登說起來是楊洪一輩人,但是郭登小了楊洪小十歲,兩人多次合作,默契十足,是老搭檔了。

朱祁鎮心中早有計劃,這都是在他掌控之中。

估計等楊信這一輩子人上來,軍中武學系統的將領才能真正掌控大明軍政。

朱祁鎮繼續問道:“你知道,我這一次召集你回京,是什麼原因嗎?”

郭登說道:“臣冒昧一猜,應該是安南之事。”

“對。”朱祁鎮說道:“爾撮小國,屢犯朝廷之威,不做處置,大明何以君臨四海,今年年初之戰,用兵倉促,至於此敗,臣每懷耿耿,今日召見卿,就是以此事託卿,卿不可使定興郡王專美於前。”

定興郡王也就是張輔的追贈。似乎已經是慣例,凡是能進入內閣的大將,每一個都有國公之封,去世之後,都有郡王的追贈。

張輔是定興郡王,孟瑛乃是真定郡王。等楊洪去之後,大抵會是昌平郡王之類。

郭登聽了之後,只覺得心中一沉。

他既然猜出這個原因了。就事前做過功課的,但是正是因爲做過功課,才知道張輔的戰績不可複製的。

張輔之所以能七月滅一國,其實與安南內亂有着直接的關係,就好像是大明攻朝鮮一般。

如果不是朝鮮王室內亂,李瑈殺侄,朝廷哪裡那麼容易直接打到漢城城下。當時安南胡氏代陳,做得極其過分,內外的不滿勢力非常多。安南人以爲大明是來撥亂反正的。

故而近乎簞食瓢漿以迎王師。

而張輔治軍也是很嚴苛的,大軍秋毫無犯,更是用兵如神,明軍的軍備又在安南之上,纔有這近乎神一般的戰績。

只是太宗皇帝吞併安南爲交趾,在安南政治上犯了大錯誤,這才引得安南反叛不斷。

纔有之後二十年不斷的戰事。

但是而今,時過境遷。

現在的安南與當時的安南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內政,當時的安南胡氏代陳,倒行逆施,內外有怨,而今的安南,黎氏居國主之位,以歷三代,可以說一句國險而民附。

其次是軍事,當時安南軍備不修,甚至多用戰象,火器數量不足,而今的安南在騎兵之上,自然是一個大大的弱項,但是在火器之上,估計大明軍隊之中唯有京營的火器能勝他一湊。

在四十年前的戰爭之中,安南與大明交戰多年,彼此學習,大明也從安南人手中學習到幾樣防水能力強的火器,而安南也從大明這邊學習了很多東西。

甚至可以這樣理解,安南軍隊近乎一個猴版的大明軍隊。

在經濟上,安南固然不如大明,但是大明要打安南,也是勞師遠征,以廣西土司之多,根本不能幫助多少,大量物資要從廣東,湖南運輸過去,安南是體量小,但是大明的消耗大。

最最重要的是安南對大明的態度。

當時安南百姓對大明軍隊是歡迎的,但是而今安南人在之前的戰爭之中,與大明結了死仇了。

英國公張輔都爲大明死在安南舊部而傷懷,那不是幾萬,甚至十幾萬,最後還有不少沒有撤回來的軍隊,被安南人扣下來了,朝廷派人討要,黎利說沒有?

真沒有?都成爲了安南達官顯宦的奴隸。

至於,安南人對大明的恨意,更是絕對不少。

如果說張輔帶隊剛剛進入安南的時候,有幾分秋毫無犯的好,但是後來一片亂戰,都打紅了眼,其中殺戮有多少,就不用說了。

古代軍隊的軍紀從來是這樣的,有一個強力的主將壓制,還能維持軍紀,如果沒有,就會故態復萌。

雙方之仇,堪稱血海。

四十年時間很長,長得足夠很多當事人都死去了,四十年的時間也很短,短的在當時出生的人,正是秉承安南國政的一羣人。

安南對大明的態度是明順暗逆。

大明對安南用兵,安南連面子上的體面都不用維持了,想想就知道,絕對不會屈服的。

郭登那麼自信自己的能力在當年張輔之上,面對這個局面,也萬萬不可能達到七月滅一國。更何況,郭登也不覺得自己的能力能在張輔之上。

只能可能不讓張輔專美於前。

或許在滅其他國家上面,七月這個記錄還能打破,但是七月滅安南,這個紀錄,估計是是歷史之最了。

郭登面露難色,說道:“陛下,安南非小國,欲滅安南當計之久長,非一時之力。”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朕知道,朕是那種不知道輕重的人嗎?朕從來不會干涉前線如何打,朕只是要一個結果而已。安南之戰,朕不拘束你,你說打幾年,就打幾年,你說打多長時間就打多少時間,你說要多少人馬就給多少人馬。但是你總要給朕一個說法吧。”

而今的朱祁鎮也自信了不少。

在洪武二十三年定下各地賦稅定額,大明每年田賦共兩千三百多萬石。但是朱祁鎮估計,他裁撤了數十個衛所,還有清丈出來的隱田。最少估計大明每年田賦收入,應該在每年四千萬石以上。

其實這個數字並不是極限,要知道永樂初年,大明衛所屯田粒子糧是一個與田賦並駕齊驅大筆收入,也在兩千萬石甚至三千萬石之上,也就是說,而今單單靠田稅,正統年間的收入尚比不上洪武年間。

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九十章 少府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十章 出京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
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九十章 少府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十章 出京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