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

第五十九章清丈土地的內情

李賢聽到了什麼風聲?

就是徐有貞要在這上面插上一手。已經開始有所動作了。

刑部主管天下刑獄,雖然行政監督的權力更多是在都察院,但是作爲刑部尚書非要插上一手,也不能說不可以。

畢竟很多時候,習慣規定是一回事,每一個部門主官的個人意志是另外一回事。

某些大臣強勢一下,原本不屬於本衙門的權力也是可以侵佔的。某些大臣如果不辦事,即便是本衙門正管事務,也可能被其他衙門給分割一部分。

徐有貞就是一個強勢的人。

在刑部尚書這一段時間之間,可以說沒有閒着。

不管是處置京察出來的貪官時從嚴從重,還是清理積案的時候,不留情面,頗有鐵面無私之感。

在百姓之中威望日高,但是在百官眼中,卻分明將兩個字刻在腦門之上了,不是別的字,就是酷吏。

而今徐有貞更是想要插手清丈土地事務之中。

那麼清丈土地到底有沒有問題?

當然是有問題了。

大部分侵佔土地的人都是當地士紳,可以說,大明規定的有功名的秀才,舉人,乃至官員都有免稅的田畝,但是有一個算一個,全部是超額佔有。

這僅僅是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乃是藩王的問題。

藩王各地佔據的土地,也是從來不交稅的,而且藩王佔據的土地是相當之多,那一個府之中有一個藩王,幾乎整個府的土地都會成爲王田。

統統不交稅的。

當然了,如果田地裡面收不上稅來,當地政府運行都成問題,每年都還要有皇糧國稅,所以地方上就有自己的辦法。

什麼辦法?

去藩王府上徵稅,是萬萬不敢的,但是種地的老百姓卻是好拿捏的。

也就是說,凡是是種藩王土地的百姓,既要交給藩王田租,又要交給官府田稅,乃至於其中王府管事的剝削,等等。

幾乎是等於加了兩三成稅。

其實,太祖皇帝訂下來的賦稅,從來是不高的,如果單單看官府定下的賦稅,加三餉之後,也是能夠承受的。

但爲什麼會造成天下皆反的局面。

就是百姓承擔的不僅僅是賦稅本身。

之前說過,大明黃冊從不準確,他們徵收的賦稅都是從洪武年間傳下來的定額,而交納賦稅的百姓流失。

剩下的百姓只能承受越來越多的負擔。

最後自然無法承受。

當然了,而今大明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各地的情況還沒有壞到這個地步,但是並不是說明清丈田畝的時候,就將這些問題都一一解決的。

地方官都是拿捏自己可以拿捏的,對於那些不能拿捏的人,自然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之前是什麼樣子,之後也是什麼樣子。

這樣的情況李賢如此說自己不知道,那是騙人的。

但是李賢也有自己的理由。

首先李賢是身後是士大夫集團,雖然這個集團內部也很鬆散,矛盾重重,甚至政見不一,但在觸犯他們全部利益的時候,自然要有反彈。

李賢並不是在乎他家裡一畝三分地。

畢竟官做到李賢這個地步,自己家中的家產多一些,少一些,根本不被他放在眼裡。但是李賢不得不關注大部分官員的想法。

在這個問題上,李賢是覺得要處置,但是卻不能矯枉過正。該放過就要放過,否則就不是清丈土地了,而是在興大獄了。

另外在藩王問題上面,李賢更是不想太過爲難藩王。

無他,朱祁鎮登基以來,就沒有對藩王有什麼好臉色。

將襄王發配到麓川,聽說而今襄王不適應麓川天氣,又多年征戰,幾乎無年不戰,雖然戰事規模並不大,但也是傷病在身,纏綿病榻,已經是襄王世子主持麓川事務了。

將河西四王遷入京師。

西北雖然貧瘠,但是在地方上,總是能作威作福,但是在北京天子腳下,就不行了。誰在乎一個藩王。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對藩王俸祿的一刀切,所以藩王只能領自己每年一萬石的俸祿,至於藩王的子孫全部要藩王自己供養。

當然了,並沒有明文規定。

只是朝廷當初以財政緊張爲由,暫停發放了。只是這一暫停就沒有恢復的意思了。

雖然以容許各地宗室旁支入學科考,乃至於進入武學,大本堂學習,甚至在軍中,已經出現一些宗室將領。

但是真正走這一條路的人還是很少的。

如此種種,已經讓大明宗室對當今怨聲載道了。

一點不符合儒家的親親之道。

這些藩王政治特權本來就沒有了,而今連經濟特權都被限制了不少,如果在從田地上動刀子,天下該如何看陛下。

他作爲首輔重臣,自然不能陷陛下於不義。

除此之外,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總之一句話,不聾不啞,不做家翁。

這一次清丈土地,固然有很多問題,論起挑起問題來說,李賢自己都能挑出來不知道多少。但是比起挑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做成事情。

清丈土地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大大更新黃冊數字,對各地方的情況,也算是一次摸底行爲。

讓內閣對地方治理更有的放矢,這本身就是極大的政績。

要知道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萬曆清丈,由張居正主持,仍然有很多地方要百姓自實?

什麼叫自實,就是你自己填寫,你有多少土地?

如此一看其中問題,有多少,就可見一斑,但是即便如此,萬曆清丈,也是歷史大大有名的治理行爲,而清代更是一次全國性的清丈都沒有進行。

徐有貞不是愣頭青,眼睛裡面揉不進沙子,雖然百姓都稱徐有貞爲青天,但是同殿爲臣,真以爲徐有貞是大大好人,正人君子,那就搞笑了。

如果一來,徐有貞要在這裡插上一手。

他是什麼目的?

李賢一時間沒有揣摩清楚?

是皇帝指使徐有貞出手?是徐有貞自己想借這一件事情,再興起一次大案?畢竟作爲刑部尚書,他想要有功勞,自然要有所作爲的。還是他揣摩出皇帝一些意圖。想投皇帝所好?

甚至此刻李賢對皇帝問自己一件事情,也有不少聯想,但也不能不回答,說道:“陛下,而而北方各地唯有河南沒有清丈完畢,今年水情,一些工作都停止了。而今水情過去了,只是各地都要救災,恐怕清丈土地,一時間也無法進行。”

朱祁鎮搖搖頭說道:“不行,必須迅速開始,不能停。如果百姓不在了,土地也要爲官府所有,重新安置流民,將流民重新編制,這些事情也要個清丈御史負責。”

朱祁鎮所言自然是有的放矢。

每一次天災,死的都是下層的百姓,真正的達官貴人不能說沒有傷亡,但是在比例上卻是很少的。

每一次天災都是地方上的重新洗牌,都會讓無主土地向士紳集中。

其實對清丈之中的種種弊端,朱祁鎮不敢說都清楚,其中有貓膩卻也是知道的。只是當做不知道而已。

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五十章 糧倉案
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五十章 糧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