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

第三十四章王振之死

雖然朱祁鎮都知道,走私兵器與走私鐵器,是五十步與百步的距離。

大明與草原上的貿易,從來是將鐵打造成鐵鍋,但是真要打仗的時候,這些鐵鍋也是融成兵器來用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都隔了一層。

而走私兵器,更是赤裸裸不見掩飾了。

對於很多太監來說,他們只要錢,至於大明,至於朝廷,關他們什麼事情?

朱祁鎮一直在王振身上貼一個標籤,就是他政治上的盟友,但是而今看看,不知道是他自做多情,還是王振真的不堪造就。

到了現在,朱祁鎮反而平靜下來。冷靜的問道:“徐尚書,你可有實證?”

徐晞說道:“不用別的證據,九邊武器耗損數量,兵部通通在冊,陛下有意可以當初覈算,就知道其中奧妙了。大同鎮守太監郭敬,更是明目張膽。”

“不必了。”朱祁鎮很清楚,楊溥今日是一定要將王振至於死的,所拿出的證據,定然是無懈可擊。

朱祁鎮並不覺得自己能找出什麼錯處。他看着徐晞說道:“此事當日爲什麼不說?”

徐晞說道:“臣不敢。”

朱祁鎮臉色頓時有些悽然,說道:“好一個不敢,徐尚書,朕是何等人,此等大事,朕還會由着他嗎?”

只是楊溥與徐晞都是低頭行禮,不說話。

其中意味代表着什麼,朱祁鎮自然知道。

朱祁鎮忽然一下子沒有了力氣,說道:“兩位請回吧。”

楊溥這才與徐晞一併出了乾清宮。

出了乾清宮之後,徐晞說道:“首輔,這事牽連太大了,貿然說出來,恐怕朝野之間,又一番動盪。”

走私鐵器,兵器這一件事情。絕非王振一個人插手進去了。其中有很多將領都參與進去了。

想想就知道,雖然太監在京城有關係,但是在九邊不打通上上下下。哪裡能那麼順順利利的出貨,而這一件事情,讓邊軍一點都不參與進去。

如何能運行這麼多年。

楊溥說道:“無妨。真因爲如此,王振才死定了。”

朱祁鎮呆坐一陣子,只覺得自己是一個傻子。自以爲耳目清明,天下大事都在他掌控之中,但是此刻才知道,他能知道,不過是下面人想讓他知道的而已。

紫禁城至高無上,但也是至高無上的囚籠。必須時刻保持警惕,輕易相信一個人,下場就是這樣的。

朱祁鎮嘴角微微勾起一絲冷笑,說道:“讓王振來。”

王振來到乾清宮的時候,乾清宮之中,沒有一個人。空蕩蕩的的,只有一層層的書架,冷清之極。

王振還不知道怎麼回事。但是來了之後,忽然有一種不妙的感覺。他又見朱祁鎮臉色不好,頓時心中咯噔一下。心一下子提了上來。

王振對朱祁鎮太熟悉了。

在別人面前,朱祁鎮能夠掩蓋內心的波動,但是在王振面前,卻是做不到的。

朱祁鎮也就直接問了,說道:“王大伴,有一件事情,朕要問問你,九邊的鎮守太監,特別是大同鎮守太監郭敬,是你的人吧,他買兵器給瓦刺,你知道不知道嗎?”

王振一聽,頓時覺得不妙。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朱祁鎮冷哼說道:“說。你如果不想說也可以,那就不用說了。”

什麼人不用說話,只有死人。

王振立即說道:“小爺,老奴是決計沒有參與進去。”

朱祁鎮說道:“我沒有問你參與進去沒有,我只問你知道不知道嗎?”

王振說道:“老奴是知道的,但是九邊走私兵器的事情,不是一家兩家,大同參將石亨,成國公府,武進侯朱家,都參與進去了。老奴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啊?”

朱祁鎮此刻再也按捺不住了。厲聲說道:“誰允許,你睜眼閉眼了?”

王振說道:“陛下,此事參與的人太多了,不可輕動。否則------”

朱祁鎮語氣之中嘲諷之意,增加了不知道多少,說道:“王振,你不明白嗎?你只需要將你知道的事情告訴朕就行了,誰允許你自己做決定的。”

“你真以爲你是內相啊?”

王振渾身一震。

的確,王振在權力中心,可以說任何國家大事,看上去王振都不參與進去。但是實際上,王振想插手什麼事情,都能插手進去的。

朱祁鎮倒不是殆政,而是事情太多了。朱祁鎮不得不分散一些權力讓王振分擔。

王振權力之大,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衷。

他忘記了,他的權力乃是從朱祁鎮那邊借過來的,朱祁鎮信任他前提的。朱祁鎮所有心思都在推行他心中的大業上。

在這個前提之下,王振的一些小錯誤,不算什麼?王振在奏摺上做的小手腳,也不算什麼?

但是朱祁鎮萬萬不能忍受的是王振成爲自己大業的阻力。

瓦刺與大明大戰的腳步聲越來越近,朱祁鎮正在想辦法在各個方面準備大戰,但是王振居然隱瞞了關鍵的問題。

對於朱祁鎮來說,王振是否參與進入走私生意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這事情他沒有上報。

廠衛乃天子耳目,這種自做主張的耳目,要之何用。

甚至朱祁鎮現在發現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猖狂的邊境走私,是一定要處理的,即便不能完全根絕,但也要大掃蕩一遍。

如此一來,王振就非常礙眼了。

這一件案子,決計不能鬧太大,因爲太多人的參與進去了。

朱祁鎮不可能將成國公府家滿門抄斬。

但是也不能太小了。

否則下面的人還以爲例行公事,畢竟朝廷每年也是會派巡按去清查的。力度不夠,是查不出來什麼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顯示出力度之大。

殺人祭旗。

殺誰?

王振是最合適了。

殺人也是有技巧的。

兵法有云,獎一人則三軍勇,獎之,殺一人則三軍怖,則殺之。

王振的囂張天下皆知,王振與朱祁鎮的親厚,也天下皆知,而今就因爲走私案,而處死,則九邊上下,決計沒有一個人敢怠慢。

朱祁鎮心冷如冰,說道:“朕的寢陵,還是會給你留下一個人位置,你我來生相見。”

王振整個人好像散去了精氣神,說道:“奴婢知道,奴婢來生,還願意伺候小爺。”

朱祁鎮一揮手,王振跌跌撞撞的走了出來。

王振一出乾清宮門口,就有一隊太監已經等候在此,領頭的乃是劉永誠。劉永誠立即說道:“王公公這邊走。”

王振自然知道,他是來做什麼的。說道:“劉公公請。”

轉到一座偏殿之中,這裡早就擺好了酒席,卻只有一個座位。劉永誠一拍手,立即有人端上一壺酒。

劉永誠說道:“陛下念在多年情分之上。讓你走的舒坦一點。這可是上好的御酒。”

王振顫顫巍巍的手接過這一壺御酒,坐在唯一的位置上,看着琳琅滿目的菜餚,說道:“好,今兒我就不請劉公公落坐了。”

王振一口酒一口菜,吃得匆匆忙忙,雖然他努力鎮定下來,但依舊是食不知味。不過片刻藥勁上來了,他雙眼衝血,什麼都看不清楚了,依稀看見一個九歲的孩子從大門走了過來。

王振忽然認識這個孩子,就是幾年前的朱祁鎮。他張開嘴,卻發不出聲來,只有鮮血一股股的冒了出來。

“小爺--------”王振含血的嘴巴上下張合,含糊的說出最後兩個字,隨即栽倒在桌子之上。

死不瞑目。

劉永誠上前,一探王振的呼吸,說道:“好了,去給陛下覆命吧。”

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四十章 輿情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六章 大疫
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四十章 輿情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六十六章 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