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

第一百五十九章老臣楊榮

楊榮並非沒有想過讓皇帝收回成命。

但是楊榮卻知道能讓皇帝收回成命,除非他去向皇帝低頭,或者說太皇太后出手。

所以他今日居然在這裡見到太皇太后,心中自然多了一絲期盼。

只是他很快就失望了。

太皇太后的聲音隔着車簾傳來,說道:“皇帝,你與楊大人好生說話,我累了,先回宮了。”

太皇太后這一句話,立即有人牽引馬車,離開了這裡。

朱祁鎮與楊榮躬身行禮,目送太皇太后離開。

朱祁鎮這纔對楊榮說道:“先生何去之疾?朕本想這兩日就見先生,與先生好好說說話,才讓先生回鄉。”

楊榮對太皇太后不插手政事的舉動,心中也有些矛盾。

其實以三楊爲首的文官集團,合作雖然是合作,但是對女主秉政其實一直持反對態度的。

所以太皇太后好幾次議事的時候,與朱祁鎮同列而坐。但是真正大朝會的時候,卻從來沒有出現過。

也沒有稱制。

朝廷一直奉行的也都是皇帝的聖旨,不過這皇帝聖旨乃是太皇太后的意思而已。

太皇太后這樣乾脆放下,固然讓楊榮通過太皇太后挽回皇帝成命的想法破裂,但是他心中反而鬆了一口氣。

此刻聽朱祁鎮問,楊榮說道:“臣多年未曾還鄉,思鄉心切。按捺不住了。”

朱祁鎮自然知道,楊榮是口是心非。但也不拆除他。而是尋了一處涼亭,兩人在涼亭之中對坐,王振又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弄來的酒菜,還是熱騰騰的。

朱祁鎮說道:“先生,既然想回鄉談親,朕豈能不批准。先生輔佐先帝勞苦功高,又在朕登基之初,有大功於朕。朕無以爲報。只有水酒一杯,聊表心意。”

“敬先生。”

楊榮聽了,似乎回想起當初的崢嶸歲月。已經在宣宗駕崩之後,傳出襄王金冊之事,他第一個上書,求立太子。當時其實也是有風險的。作爲一個政客來說,站隊太早,未必是什麼好事。只是他想起宣宗皇帝知遇之恩,就忍不住。說道:“陛下過獎了。”

隨即也飲下這一杯。

朱祁鎮說道:“先生此去,明年才能回來,朕要數月見不到先生了,卻不知道先生有何教朕?”

楊榮心中早有不知道多少話,想對朱祁鎮說了,此刻朱祁鎮自挑起話頭,他自然忍不住了,說道:“陛下以爲太祖如何?”

朱祁鎮說道:“太祖自然勝我百倍,高山仰止。”

楊榮說道:“太祖爲何不用勳貴?”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太祖似乎沒有不用勳貴?”

楊榮說道:“太祖雖然開國用勳臣,但是在後期,卻用親王領兵,代替勳臣。而兵部執掌武將襲職之權,也是太祖晚年開始的。”

“今後雖然有所反覆,但是與五軍都督府一直是共掌這一項權力。”

“陛下知道這是爲何?”

朱祁鎮心中有所猜測,但是依然恭恭敬敬的問道:“願聞其詳。”

楊榮說道:“此乃制衡之道也。”

“陛下已經渡過五代史了,自然知道武將當政,是一個什麼摸樣。武夫當朝,自己會產生皇帝兵強馬壯爲之。”

“故而即便如太宗皇帝,在這一件事情,也從沒有動搖過。”

“這是國家體制。”

“陛下即便親近勳臣,這不當如此。”

朱祁鎮聽了,暗暗思量,他也不能說楊榮說的沒有道理。

後世國家一般都是文職國防部長,就是這種想法。五代之後,文臣對武將的忌憚,早已深入骨髓。

特別是他們剛剛度過一個武將權力的高峰時期,也就是永樂年間。

自然能形成楊榮這樣的思想。

而仁宗,宣宗都很信重楊榮,在軍事戰略之上,一直以楊榮爲謀主,特別是宣宗皇帝。如此說來,仁宗宣宗皇帝在這件事情的看法,朱祁鎮也明白了。

勳臣的衰落,不僅僅是文官集團的崛起,還有皇帝打壓。當然這裡也要牽扯到漢王叛亂,畢竟漢王在靖難之戰中,衝鋒陷陣,與很多大將都是過命的交情,比如說孟瑛。

兩人多次並肩作戰,否則孟瑛也不會牽連如此之深。如果沒有朱祁鎮啓用,孟瑛到死,也不會有再次領兵的機會了。

漢王之亂,看似短短數月就撲滅了。

但是實際上,這一件事情的影響力,一直到而今還存在。

楊榮見朱祁鎮聽得入神,繼續說道:“臣知道,陛下欲整兵經武,以伐瓦刺。但是陛下自比太宗皇帝如何?”

“太宗皇帝五次深入不毛,然胡人旋起旋滅,長城內外,乃是天之所限胡漢也。陛下即便是隻再破瓦刺,滅一瓦刺,復興一瓦刺,於朝廷有何異處?”

“即便朝廷封以藩王,列以藩鎮,但是漢人不習大漠風沙,不出數年,定然出事。即便是漢唐強盛之時,又能控制草原多長時間?”

“故臣以爲,今後朝廷與蒙古並立的局面,會持續很久。”

“即便陛下真用心於武略,也當應該知道,而今天下三百多衛所,一百二十萬缺額,其罪魁禍首是誰?”

“有罪不能罰,有過不能處置,何以獎勵用功之臣,警示來者?”

朱祁鎮聽了,心中也不得不承認,楊榮所說的,很多事情都是對的。

比如楊榮的論斷,大明與蒙古對峙,這種格局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可不是正是,幾乎終大明一世。都沒有消滅蒙古。

但是朱祁鎮卻不想延續這種格局。

因爲這種對峙之下,朱祁鎮想要大張旗鼓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想要向其他地方擴張,根本不可能。

北京與草原之間的距離,決定了皇帝不解決蒙古問題,任何方向都不可能投入兵力。

朝廷的視線也只能被拴在蒙古這兩個字上面。

朱祁鎮說道;“不管怎麼說,而今朝廷用兵,還是依賴勳臣。”

楊榮說道:“陛下可知北京城之中各級勳貴家兵集結起來,有萬餘甲士,一旦有變,這萬餘甲士會做些什麼?陛下知道嗎?”

“先帝從來擔心,有一日,禍蕭牆之內。”

朱祁鎮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似乎漢王謀反的時候,派人聯繫過勳貴。

而楊榮當時一力勸解宣宗親征,說有人會坐懷觀望之意。此刻想想,更覺得其中意味深長。朱祁鎮臉色也微微變了。

楊榮說道:“正統元年,王驥督師西北,不也打得不錯嗎?”

“臣以爲欲求長治久安之道,當以文臣爲帥,武臣爲將。文臣效以大義,武臣用以武勇,如此則天下無叛臣。”

朱祁鎮聽了,頓時醒悟過來了。

聽起來,這個方案很好。

但是朱祁鎮可是知道歷史的。這種文官爲帥,武臣爲將的做法,最後弄成了什麼摸樣,朱祁鎮可是一清二楚。

不能說文臣不能打。

不得不承認,除卻明初,大明最能打的帥才,都是文臣。如王越,王守仁,乃至盧象升等人。但是文臣畢竟是文臣,他們畢竟比不過開國諸將,這是先天所限制。

其實如果單單損失一點戰鬥力,能讓軍隊穩定下來,朱祁鎮還是願意的,畢竟對中國這樣大國,穩定是最重要的。

但是讓朱祁鎮最最不能接受的,那就是文官掌握了軍權,又掌握了政府,皇帝用來做什麼?

同樣是皇帝,正德可以不鳥文臣,而萬曆的抗議,只能是不上朝,其中的區別在什麼?不就是軍權的轉移。

或許這是長策,但是朱祁鎮決計不能用。

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
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章 父子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