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

第一百三十二章出巡

就在朱見濬熟悉大明政務的時候,時間匆匆而過。

正統二十二年,八月。

朱祁鎮正式出京,開始了他一生之中第二次出巡。

臨別的時候,朱祁鎮看着朱見濬說道:“有什麼不明白的,先擱着,等我回來再處置,內閣的處置你看不明白的,就去問問胡師傅。記住萬事鎮之以靜。”

“不可慌亂。”

朱見濬說道:“孩兒明白。”

朱祁鎮爲朱見濬整理了一下衣服,說道:“好,我就走了。”

隨即大張依仗,朱祁鎮坐在玉輅之上,出了京師。向東而去。

這一次朱祁鎮要沿着馳道而行,也就是從北京到遵化,然後出邊牆,一路到大寧。

京營之綜合六營三萬人,再加上前後護衛的其他軍隊以及輜重,足足有五萬大軍,這一支大軍,足夠打一次大仗了。

卻是爲了護衛朱祁鎮。

其實以朱祁鎮的本意,是願意坐馳道上的馬車走的。

但是大明百官紛紛勸諫。

無他,馳道算得上一個新鮮事物了。他的安全性並不是太高的,自從用馳道以來,已經出過不少車禍了。

最多的事情,就是木軌出了問題,導致奔馳的馬車飛了出去,車毀人亡。

當然了,這損失並不是太大,最重要的原因,即便是有馳道,這些馬車的速度也不會太高的,死人是有的,但是大多數糧食物資都不會有損失。

這一點小小的弊端,在馳道運輸的利好之下,百官都可以無視的。

但是如果朱祁鎮想通過這樣的交通工具,卻是萬萬不能的。

朱祁鎮卻不願意妥協。

修建馳道,是他一力推行的政策,而且也卓有成效。只是一直以來馳道都是作爲軍事附屬而建造的。是貨運爲多。

朱祁鎮如果在內地修建馳道,將大部分驛道都修建出馳道來,遇見的阻力就多了。

所以,朱祁鎮要爲馳道站臺。

最好的站臺辦法,就是皇帝用一用了。

不過百官的意見也是要聽從的,於是就弄出一個折中的意見。

那就是朱祁鎮用馳道,但是馳道並不跑起來,朱祁鎮所用的御車,速度相當慢,與周圍大軍保持同樣的速度。

一邊走,前面還有人修繕馳道。自然不會出了什麼意外了。

如此一來,朱祁鎮巡視的時間就多了不少。

朱祁鎮也有意多看看。

畢竟,有些事情不細細看看。奏摺上的東西,是會騙人的。

朱祁鎮首先要看的,卻是遵化,準確的說,是遵化鐵廠。

經過多年的經營,遵化鐵廠已經成爲少府最大的產業,當初瓦刺突入居庸關城下的時候,少府就提出了修建北京南城,將北京南邊的軍工作坊給保護起來,同時建議的就是在遵化修建城池,將遵化鐵廠保護起來。

而今北京南城並沒有成爲現實。

主要是,北京城南發展太快了。已經有與北京城聯繫在一起的趨勢,原本的計劃是從北京城南,也就是盧溝河邊修建一座離城,但是而今已經演變爲北京擴城計劃。

其中的花費就多了。朝廷的財政一直很緊張,這種不急之物,自然要放一放了。

但是遵化鐵廠這邊,就不用那麼麻煩,因爲是少府掏錢的,只要批准就行。

於是乎就有了而今這一座城池,號稱鐵城,或者鐵廠城。

這一座城池,沿着一條河水,畢竟冶鐵是需要大量的水源的,規模之大,要比遵化城還要大上一圈。

裡面有四五萬人常駐。

少府,工部,兵部所掌握的鐵匠,大多都徵召在這裡,免除匠籍之後,很多鐵匠都走了。畢竟在官員這邊或許看不起鐵匠,就平頭百姓來說,鐵匠,屠夫都可以算是技術活了,有一計之長的,在百姓之中還是有地位的。

不少人不願意爲官府效力了

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工匠,他們世世代代在這種體制之中生活,並不知道不爲官府幹活之後,能做些什麼?

就都留下來了。

遵化鐵廠乃是在劉定之一手一腳建造出來的,所以在修建之初,就履行了朱祁鎮提出的分工理論。

故而城中遍佈軌道,而且是鐵軌。

無他,城中有不少礦爐,如果用木製的,容易失火,已經出過好多次事情了。而這個又是冶鐵的。鐵在外面很值錢,在城中並不是太值錢的。

本來是就是鑄造爐前面高溫區域,用鐵軌,但是時間長了,鐵廠之內,都用鐵軌。

而整個鐵廠也因爲分工,而分成了不同的場區。

其中有很多地方,還是想打的原始,但是在朱祁鎮已經看到了後世工廠的影子了。讓朱祁鎮大喜過望。

他似乎看到了希望。

只是朱祁鎮想看看冶鐵爐,說不定能用他淺薄的冶鐵知識,指點一下工匠,但是李賢卻炸毛了。

李賢當即跪在朱祁鎮身前,說道:“陛下欲行,請先殺臣。”

操作冶鐵爐,即便是在後世也是一個危險的工種,每年都有幾個人因爲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受傷,或者死亡。

在大明這個時代,更是危險之極。

因爲其中太熱,每一個都光着膀子,一不小心飛濺上一滴鐵水,都能要人命的。

李賢怎麼能讓皇帝去這種地方

朱祁鎮又不能真讓李賢去死,只能惜了去看的心思。在鐵廠巡視了一日,下令給所有鐵匠賞賜銀兩。

然後就繼續北上。

如此就要出關了。

在出關之前,朱祁鎮又接到一個好消息。那就是楊洪在元代黑林行宮的遺址上修建的城池,已經修建好了。

請朱祁鎮賜名。

這固然是有數十萬人一起動手的原因,也有這個時代的修建城池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這個城池不過是一個大型夯土建築。

自然是人越多,修建的速度就越快。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漠北的冬天快要來了。

八月分,在北京還是盛夏。但是在漠北之地,就要爲即將到來的殘酷冬天做準備了。

這座城池不修建好,大軍不可能從漠北撤軍。

原因很簡單,朱祁鎮的意思很明顯,是要人留守這裡,但是因爲後勤的原因留守的人馬肯定不會多的。

如果這個城池不修建好,派誰留守都是讓人送死。而且大軍撤軍,也不是一聲令下,就能立即南下的。要爲大軍撤退留出時間。這個城池修建就必須要提前修建好的。

朱祁鎮也知道,這座城池倉促之間修建的,或許有一些質量問題,但是想想就知道在漠北,大雪能埋人,沒有人傻到這個時間開戰。

所以每年春天,還是要派人加固就行了。

朱祁鎮對這座城池修建這麼快,也有一些微微吃驚。他微微沉吟,提筆寫道:“龍城。”

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以此城命爲龍城,豈不是正好。

不過,有一點不大好,那就是古代凡是與龍有關的東西,都與帝王氣聯繫在一起了,命此爲龍城,或許在很多人眼中,有些徵兆不好。

朱祁鎮寫完之後,默默的念着三個名字:“石亨,楊洪,郭登。”

漠北的大戰結束了。但是在大寧卻要有一場好戲上演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
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