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

第一百零一章思明府之變

思明府。

大明廣西土司有兩大姓,一是岑姓,另外一個是黃姓。

黃姓本來世襲思明府,太平府,但是在開國之初,朝廷覺得對得對桂西地區掌控力度不強,就將太平府黃家給遷到了山東泰州,改爲流官。

而太平府,也就成爲大明在桂西地區,唯一一處流官管理的府縣。

四周全部是土司。

甚至太平知府所管理的不過幾十個村子,不如後世一個鄉長。

而今,桂西最強勢的土司,倒不是黃家,而是岑家。

岑瑛這個人,可以說大明前期土司之中,權勢第一。

他爲朝廷多次效力,出兵攻安南,並派並駐守各地,繳納賦稅,按時朝貢,並興辦儒學,不管效果如何,是大大的討好了士大夫。

在山雲在的時候,更是與他關係密切。鎮壓大藤峽之亂的時候,更是多次出兵效力,甚至還將自己的主城東遷。並修建了而今的思恩府城。

他原本是思恩州長官,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爲朝廷效力,纔得到了這樣的封賞。

他是洪武年間出生的,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也算是一等一的老臣了。

在廣西西南地區,更是名望卓著。

名望卓著到了什麼地步。

在千百年之後,還有人祭祀的地步。

如果岑瑛還在,黃宏根本不敢做這樣的事情。但是問題是,岑瑛已經老了。就在去年去世了。如此一來,岑家的聲勢一落千丈。

黃宏纔出頭了。

雖然岑瑛去世之前,已經做了很多安排,但是即便如此,岑家在他死後,也是矛盾重重的。

內部不清淨,對爲朝廷效力的事情上,就有些不積極。

黃宏代替岑瑛成爲柳溥的得力助手。

在限制大藤峽的上面,也是相當有作爲的。

但是柳溥調走了,黃宏卻帶着狼兵從東邊回來,才做下這一件事情。

黃宏本身能被柳溥看重,他自然不是傻子。

他想這一件事情,想了很久了。只不過而今,他覺得這是一個相當適合的時機。

遠得說,大明的主力陷入與瓦刺的大戰之轟,而廣西明軍因爲柳溥離去,新老之間並不愉快的交接,搞得有一些混亂。

平定大藤峽之亂,定然要藉助他們黃氏的。

這就是黃宏敢悍然下手,殺叔殺侄的原因。

當然了,黃宏在這上面還有技巧的,並不是簡單粗暴的殺人而已。

首先黃宏的大哥,也就是思明府土司,他爲人也太不如他弟弟。黃宏跟隨官軍東征西討,不管品行如何,但是能力還是過得去的。

但是這位大哥教子不成。

他兩個兒子,反目相爭,幾乎要骨肉相殘了,這已經是整個思明府之中,誰都知道的事情,他兩個兒子,不管是誰上位,另外一個兒子決計活不了的。

而他本人爲政能力也不行,思明府土知府下轄思明州,上下石西州,等等,其中思明州是相當重要的。

而且思明州土司雖然是他的下屬,但也是姓黃的。他們都是叔伯兄弟而已。

本來這叔伯兄弟,關係要好一點吧。但是他與思明州黃震,弄得幾乎水火不相容。如此一來纔給了黃宏機會。

畢竟,雖然大明而今沒有什麼時間。但是如果這事情他做不成的話,就不用去想什麼大明的反應了。

思明州土司袖手旁觀,甚至暗暗幫助黃宏纔有了這一場事情。

他並沒有親自動手,而是引誘自己的二侄子,弒父殺兄。並且借了他的人手。

這位黃家二公子,一時間也走投無路。

他大哥是長子,威信很高,父親似乎也確定讓大哥接班,但是他與他哥哥的恩怨,決計不容他活在思明府之中。

當然了,他如果去內地生活,也能活得相當不錯。

這就是思明土司爲自己的次子安排的道路,給他足夠的銀錢,在廣東或者更遠的地方,做一個富家翁。

如此一來,在老父看來,兄弟之間,就可以兩全了。但是黃二公子可不這樣想。

在大明最寶貴的從來不是錢,而是權力。

如同他能繼承思明府土司,思明府就都能爲他所有了。權力之大,甚至在一些藩王之上。

而他如果做一個富家翁,又能怎麼樣?見一個七品芝麻官,都要卑躬屈膝。

這是他決計不願意的。

如果是他自己的話,他不願意又能有什麼辦法?

但是有了他這個好叔叔黃宏幫忙,給了他很多支持。所以他才能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帶着人馬殺進了自己家中,將他的父親與哥哥一併處置了。

至於他有沒有殺過自己的弟弟們,這個事情就不知道了。

反正他們後來都死了。

第二天,天光大亮的時候,黃宏與黃震兩人帶着黃家的長老們出現了。

前文說過黃家是一個大家族,既然大家族就有喝多根根蔓蔓的親戚。黃宏在黃二公子面前玩了一出變臉。

義正言辭兼痛心疾首的訓斥他這個侄子一番,隨即大義滅親,一刀殺了,爲自己的哥哥報仇。

黃二公子根本什麼也說不出來,因爲他來到的時候,就已經被拿下來,嘴巴塞的死死的,畢竟他的人馬,就是他的好叔叔送給他的,到底聽誰,也就一目瞭然了。

黃宏還是很注意吃相的,並沒有自己坐上思明府知府的寶座,而是將他的兒子過繼給大哥,順便繼承思明府知府的寶座。

看上去,好像是天衣無縫的。

但是對於在陰謀詭計之中泡大的錦衣衛來說,黃宏的話,做的還是太粗糙,最重要的是殺人滅口的嫌疑太大了。

而且這一件事情,牽扯的人太多,根本不可能不做到完全的殺人滅口。

故而沒有多長時間,這消息就傳開。

一路飛奔就到了韓雍的手中。

韓雍一時間趕到棘手之極。

首先以大明法度,乃至禮儀綱常來說,黃宏這樣的舉動如果被原諒的話,大明的,乃至儒家核心價值觀就被踩在地上了。

怎麼都說不過去。、

李瑈做的還不如黃宏惡劣的,但是朝廷就大舉征伐李瑈,而且滅之。但是對黃宏姑息養奸的話,不僅僅朝廷那一關過不了,韓雍自己就不能原諒自己。

但是要處置黃宏的話,該怎麼下手?

朝廷在廣西衛所有額兵十二萬,但是堪用的不過三四萬,如果這三四萬都是機動兵力,滅了黃家並不是什麼難事。

廣西狼兵固然是天下聞名,但是真正稱得上廣西狼兵的是每家土司的精銳衛隊。數量並不多,以黃宏之能,思明府全部動員也不過數千精銳。剩下的都是烏合之衆。

但是而今朝廷在廣西能動用的人馬,全部陷在大藤峽附近都不夠用,根本抽調不出來多少人馬去圍剿黃家。

更何況,廣西土司或許有很多家,但是在對待朝廷改土歸流的政策卻是一致的,誰都不想。

唯一一個該爲流官管轄的太平府,這麼多年悽悽慘慘慼戚,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一旦想動某個土司,這事情就很容易複雜化。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動用刀兵,就將黃宏繩之以法。

但是這一件事情,想想都很困難。

黃宏既然做出這樣的事情,他事前難道沒有心理準備嗎?黃宏定然是待在思明府不出來了。

所以,只能派人去思明府將黃宏拿下。

這裡面的風險實在太大了。

但是韓雍卻沒有多少辦法。柳溥一去,他已經搞砸一次了,如果這個爛攤子,他收拾不了,估計兩廣總督就與他無緣了。

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
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二章 大武學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十章 西寧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