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雪紛紛

第十章 大雪紛紛

其實周忱所言的陳循的好處,有兩點,第一是資歷深,有能力接任首輔的內閣大學士之中,陳循是資歷最深的。

選擇陳循可以平穩過渡。

第二,就是陳循聽話。陳循談不上趨炎附勢,但也是一個正常的官僚。在很多事情上都能表明這一點。

比如陳循在曹鼐倒臺之後,當機立斷,走了周忱的門路。這纔有今天的位置。所以,陳循在骨子裡有一股投機者的氣質。

與于謙,曹鼐這樣大臣沒有辦法比。

只要朱祁鎮維持他的榮華富貴,他其實對很多事情並不會那麼堅持。

朱祁鎮心中感嘆,君臣之間,本來就是一場博弈。

朱祁鎮剛剛登基的時候,主弱自然是臣強,而今朱祁鎮能夠熟練的使用皇帝的權力,他就變成強大的一方了。

所以他只有搭檔一個弱勢的首輔,兩人之間才能相處和睦,否則首輔擺不清楚位置,恐怕將來還會有一場風波。

周忱對於內閣增補,與家中後事,沒有着一字。

朱祁鎮看完之後,心中哀切。他說道:“就按周首輔的意思,內閣由陳循視事。今後再論增補內閣之事。”

此刻窗外忽然下起雪來,紛紛揚揚的大雪灑變了北京城,似乎老天爺也在爲周忱的去世而傷心。

朱祁鎮一時間沒有了處理政務的性質,將所有政務都擱下了。

一時間不見任何人。

陳循而今六十多歲,相貌堂堂,他多在翰林院氣質溫文爾雅。只是此刻他也有一些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因爲他知道,皇帝口喻之中,讓他視事內閣是什麼意思,就是暗示他是下一任內閣首輔,他自然喜出望外。立即求見,得到陛下因爲周首輔之事傷心,不見任何人之後,陳循立即去了周家。

大雪紛紛與周家的白皤相互輝映,更有幾分淒涼之感,陳循到的時候,周家已經門庭若市了。

畢竟是多年首輔當下來,特別是在各種危機局面之下,保持大明這一輛車平穩開下去。

周忱的聲望在百姓之中還是相當不錯的。

至於一些人在周忱手中吃了虧,但也看在周忱聖寵依舊在,也需給個面子。

陳循在周忱靈前行禮過後,又安撫了家屬一番,表示會督促禮部給好好辦事之後,就退了下來了。

“陳公,下官是徐有貞啊。”一個大臣靠過來套近乎,不是別人正是徐有貞。

徐有貞這一次是回京述職的。

徐有貞在海西之戰的時候,作爲使臣在朝鮮督促朝鮮君臣配合,也算是有功之臣。後來吏部將徐有貞提了一級,卻放在海西鎮了。

原因很簡單,海西鎮是亦失哈開創的,但是亦失哈死後變成了單獨的軍鎮,但是這怎麼能行?

不符合大明朝的政治原則。

就大明朝的政治原則來談,大明朝那一個軍鎮都會有太監,文臣,武將三者彼此制衡。

朱祁鎮在斷事官體系沒有完善與獨立之前,是不會破壞這種規矩的。

在海西鎮朱祁鎮放了一個鎮守太監,不過他更多負責少府的事情,夾皮溝金礦可是海西最大的財源。

故而內閣覺得要派一個文臣去海西,而徐有貞就以遼東按察使的名義在海西開衙理事。大軍補給,民政,徐有貞都有資格插上一手。

順便提一下,海西鎮而今算是遼東省下轄。

九邊軍鎮並不是與省劃等號,就好像是陝西,陝西省下面有甘肅鎮,寧夏鎮,固原鎮,將來還有榆林鎮等等。

而今遼東不過是一省兩鎮而已。

徐有貞倒是能臣。

正統十六年的時候,遼東遼河大水,在海西也不太平,但是徐有貞卻巡視河道,修建溝渠,非但沒有損失,反而多開墾了不少稻田。

徐有貞在海西做了不少事實,雖然海西尚不能自給,必須依靠從海上運輸過來的糧食。但是在徐有貞任期之內,本地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只是徐有貞發現一件事情,那就海西發展是有極限的。

倒不是土地開墾有極限,而是人口有極限。

海西有大片平原,特別是興凱湖以南,有大片沼澤,但是在徐有貞看來,這都不是問題,。只要有足夠的人力,他都能將這些地方給開墾出來。

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人力。

海西鎮男丁不超過十萬,這是本地衛所軍,與女真依附過來百姓總和,如果加上老人女人孩子,大抵能有幾十萬人。

但是這幾十萬人,單單是海西城,雙城衛,建州,等幾個地方,就已經填不滿了,更不要說開墾興凱湖附近了。

他也發現,如果他不做出一些事情來,他這大半輩子就要在海西鎮了。

無他,這裡距離大明內地偏遠之極,又是苦寒之地,每天下大半年雪,而且陸路雖然通了,但是要翻山越嶺,艱難無比,走海路又是繞過朝鮮半島,更是風雨遙遙。

這裡誰願意去啊?

徐有貞不甘心在海西蹉跎歲月,他得到了一個消息,立即感到大有作爲。這才以述職爲名來到京師。

只是他覺得這一件事情,他自己貿然上陳,沒有朝中有力人士作爲臂助的話,恐怕不容易通過。

他本想拜見首輔,卻不想首輔去世了。

看見陳循他也是眼前一亮。

他們兩人還是有一些淵源的,最少在翰林院之中,他也是得到陳循照顧了,算是老相識了。

只是在原本的歷史上,徐有貞可是狠狠的擺了陳循一道。

不過此時兩人關係卻很融洽。

只是陳循無意與徐有貞多聊,畢竟他剛剛得到了內閣視事的權力,雖然很可能這是讓他接任首輔的信號。

但是在官場上太清楚一件事情了,那就是即便是塵埃落定的事實,也有可能被推翻,更不要說這種懸而未決的任命了。

所以,陳循與徐有貞寒暄了幾句,就要走。

徐有貞一見如此,心中有些着急,上前低聲說道:“陳公有意首輔之位乎?請陳公聽我一言。”

陳循一聽,眼睛微微一縮,他暫代周忱在內閣視事這一件事情,還沒有傳開,最少剛剛到京師的徐有貞,是不可能知曉的。

不過,這卻是陳循而今最掛心的一件事情,他微微頓足說道:“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

徐有貞說道:“陳公請看此疏。”

隨即徐有貞將袖中一封奏疏遞給了陳循。

陳循打開一看了,立即皺眉說道:“朝鮮乃是不徵之國。”

徐有貞說道:“在咱們這位陛下哪裡沒有什麼不徵之國,陳公久在內閣,焉能不知?下官只求陳公在陛下那邊美言幾句,不管成與不成,對陳公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陳循也明白,徐有貞所說是道理的。

對陳循來說,這是他向皇帝靠攏的表態。

如果說京師之中最大的主戰派是誰?自然是宮中的皇帝必須了。

別的大臣,對於開邊之事,更多是一個選擇項,而朱祁鎮的態度卻是一個必爲之事,甚至破釜沉舟,賭上了身後名聲。

當今一心做漢武帝,陳循這種身邊近臣焉能不知道?

之前他可以保留態度,畢竟他在內閣之中的權力並不大,但是此刻他距離內閣首輔只有一步之遙。他不能不有所表態。

如果他不表態,別人卻表態了,說不得這內閣首輔的位置就是別人的了。

而這一封奏疏,在陳循看來,大小輕重,正合適。不用他親自出門,徐有貞代勞了,而且陛下這幾年厲兵秣馬,未必不是在等一個機會。

陳循說道:“那照例上奏便是了。”

徐有貞大喜說道:“謝陳公。”

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五章 新內閣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三章 老臣心
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章 西寧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五章 新內閣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五章 香港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八章 斷事官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十三章 老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