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

第二十二章天災與人禍孰重

“朝廷不管小民出什麼意外,賦稅一定要送到的,一旦送不到,就要賠償。”于謙說道:“這也是朝廷正理,只是人有旦夕禍福,在路上遇見水火盜賊,一旦有失,這些賦稅丟失,尋常百姓家如何賠償?”于謙說道:“朝廷雖然三令五申,要求免除配納,但是地方官如果丟失賦稅,他自己也要承擔責任的。自然不敢承擔。”

“於是明面上沒有,但是暗地裡,卻變本加厲。”

“傾家蕩產,不足以納陪,自尋短見者有之,但是更多的卻是百姓流亡,不敢在家裡停留。”

“只是人丁逃離,地方官不敢報,人雖然走,稅負不能走,都分攤到各里頭上,於是乎百姓的負擔,越加沉重。情況就越發危機。”

“臣詳細問過今村安撫的十萬戶百姓,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原因,再加水旱蝗災,不得已才背井離鄉討生活了。”

曹鼐聽了,忍不住說道:“還有一件事情,臣本不該言,但不得不言之,就是徭役,按太祖所制之法,編有魚鱗冊,當十年役一年,但是太宗年間,大工頻興,歲無空役,直隸百姓頻頻上京勞作,哪裡還有心思務農,百姓不勝重役,乃有唐賽兒之事。至於運河過境,更是有萬般苦楚,百姓都要去岸上拉縴。日夜不停。”

“有千萬不忍言,不忍視之。”

“唯陛下登基以來,罷諸般事務,廢一切大工,與民休息,百姓方得喘息之機,卻不想災荒連連,臣----,臣----,臣-----”

曹鼐說了三個“臣,”卻說不下去了。

朱祁鎮頓時有些臉紅,因爲他知道,這不是的政策,這是太皇太后一力堅持的。

這個時候,朱祁鎮才明白太皇太后他老人家是多麼英明睿智。

天下之大,無數事情。太皇太后的政策看似很拙笨,卻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最少對北方來說,卻是如此。

因爲太宗年間很多事情,都是發生在北方,不管是五次北伐,還是營造北京城,還是疏通運河,大部分都是動用北方的人力物力。

所以南方百姓多得安枕,北方百姓卻疲於奔命。

朱祁鎮說道:“這些話,也唯有卿等纔會告訴朕。”

于謙與曹鼐,一個是久在北方當地方官,一個就是北方的人,但是與內閣其他人不一樣,三楊,胡濙都是南方人,張輔雖然是北方人,但是他家產數萬畝,多爲賜田,不敢說與下情不通,有些事情到底是沒有切膚之痛。

曹鼐說道:“陛下遠見千里之外,即便臣不敢言之,也會有人言之。”

朱祁鎮說道:“那麼,你們告訴朕,去歲水災,這些百姓之中,有多少是天災所致,多少是人禍所致?”

曹鼐一時間不敢說話了。這事情他不大清楚。于謙當仁不讓的說道:“臣已經細細詢問過了,其中有八分天災,兩分人禍。”

朱祁鎮心中暗道:“八分天災,兩分人禍,這還算好的了。”朱祁鎮聽他們這說,忍不住想起後世北方大明鼎鼎的流寇,李自成,張獻忠。

可見流寇起於北方,是不有深刻的政治經濟原因的。

北方貧弱,災害不斷,反而將朝廷的大頭開支全部壓到北方之上,這種開支在國初雖有不得已之處,但是還算合理。

畢竟要讓南方運輸糧食到九邊,所耗數倍於北方運輸糧食。

但是這種沉重的負擔,壓制住了北方經濟的發展,而南方經濟崛起,又讓南方人在朝廷之上佔據上風,政策上向南方傾斜。

北方不堪忍受也算是必然。

如果朱祁鎮之前想江南重賦的問題,還有一些同情江南百姓,但是此刻朱祁鎮決定江南重賦原則必須保持。

絕對不能改變,不從江南挖肉,補北方的瘡,又從什麼地方挖啊?

只是北方這樣的情況,也不能持續下去。

朱祁鎮說道:“於先生,曹卿,當今北方之事,當初何處下手,才能釜底抽薪?”

于謙說道:“臣以爲當將錢糧民間運輸,改爲官運。”

朱祁鎮說道:“有先例嗎?”

于謙說道:“有,先平江侯就令漕糧兌運。”

于謙所說的平江侯就是陳瑄。

說起來陳瑄的一生,也是相當之精彩。

他本是武官之子,跟隨藍玉征戰,卻沒有被藍玉案牽連,後被建文帝重用,總領水師抵禦北軍,卻不想他投降了。於是太宗皇帝才能長驅直入,直奔南京城。

他如果僅僅如此,也不過是兩面三刀之輩,不值得一讚。

但是他在永樂年間,前後主持海漕與河漕,現在的運河體系就是陳瑄一手打造的。這一點讓人不得不欽佩。

永樂年間第一治水之臣,就是陳瑄。

只是可惜陳瑄已經在宣德八年去世了,否則而今局面,朱祁鎮決計不可能不去詢問陳瑄。

朱祁鎮對兌糧法,還是有些瞭解的。兌糧法也不是完全的官運,漕糧的運輸,其實在唐代就有一個完整體系了。

之後不過是在上面增增減減而已。

其核心也就是集中運輸,降低成本。

陳瑄覺得讓百姓運輸糧食到北京,太過不便,就令百姓運輸到江陰,然後有漕運接管,然運輸到京師來。

說不上是完全的官運。

但是隻要有先例就行了。足夠讓朱祁鎮拿來當藉口。

朱祁鎮說道:“既然有先例,先生就可以看得辦,只是有些事情無須着急,因爲急也是急不來的。”

“一切都以渡過這個災年爲要,等這一年過去了再說其他。”

于謙說道:“臣明白。”

人是互相影響的。

于謙從正統元年到而今與朱祁鎮接觸最多,特別是朱祁鎮很多次微服出巡,都是帶着于謙。朱祁鎮心中所想與這個時代碰撞,所產生的強烈改革思想,也影響了于謙。

于謙的思想與行動也變得大膽起來。

但是于謙本心卻沒有變。他心中一切都是爲百姓。

因爲如果真能做到官運,朝廷定然會增加負擔,甚至也要承擔這一路上來的耗損。這一增一減,國家賦稅大大減少。

但是于謙與朱祁鎮都沒有說,于謙自然是想爲百姓減少負擔,至於朱祁鎮心中卻是令有心思。

對這一大筆財政缺口,心中已經有了預估。

當然了,于謙的改革,真正在全國推行開來,非要數年不可。

說這個也有一些太早了一些。

朱祁鎮話題一轉,問道:“於先生現在是直隸巡撫,卻不知道直隸省的架子搭建的怎麼樣了?”

于謙聽了,說道:“陛下,臣讓陛下失望了,臣雖然設行轅於天津府之中,但是萬事紛亂,一時間都沒有理順,僅僅是徒以虛名而已。”

朱祁鎮說道:“這哪裡怪先生,是朕太急了一些。只是有些什麼朕還想與先生叮囑一番。”

于謙說道:“臣聆聽聖喻。”

朱祁鎮說道:“先生不必如此,先前先生也說了不少,朕現在問一句,天下黃冊準嗎?”

于謙一時間沉默了,雖然他不想說,但是依舊老老實實的說道:“不準,朝廷只有在永樂四年的黃冊還算是比較準的,其餘的黃冊,都是填上以前的數字。略作加減而已,不過定額的總數卻是不變的。而直隸各地的黃冊尤其是有問題,因爲水患猖獗,百姓田土每每被水淹沒,數年之內,變化多次,早已不是黃冊上的情形了。”

“不知其田,不知其人,不知其產。”朱祁鎮說道:“朕何以治國?”

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
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五章 太后二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