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

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

去年洪水之大,這些年少有。

最少有的這一次洪水的重災區並不是黃河淮河流域,而是長江流域。

與後世相反,後世長江流域洪水頻繁。但是在這個時代,真正的洪水的重災區,卻是黃河與淮河一帶。

而且大災過後,災後重建也不是一會兒就行的。

而今正統二十六年春天,就能看出來,有些地方官的能力。

一般這個時候,賑災糧食已經到吃完了,如果恢復好一點的,今年春秋就有一場豐收,如此一來雖然日子過得苦一點,就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之中。

但是有些地方災情嚴重,或者地方官無能等等原因,依舊不行,或許即便是有一季收成,但是依舊不大夠。

這就需要再次免稅了。

一般來說,除非災情殘酷到了極點,朱祁鎮很少做是免稅三年的事情,唯有剛剛開墾的土地,適用這個條款。更多是在拓邊之上。

如果地方上的元氣實在沒有恢復,也可以將賦稅再免一年。

不過是免除拖欠不交的賦稅。

畢竟而今大明的財政雖然寬裕,但是每一分錢都有自己的用處,不能浪費,朱祁鎮特別批示,今年這些地方今年的賦稅,可以全部截留,不用上繳。

畢竟,這個時代錢還是銀子,不如後世銀行一打款就行了,朱祁鎮寧可讓當地多截留一些,畢竟如果從京師再發下去,也要浪費一趟。

至於其中有沒有情弊。、

自然有督察院去查。

朱祁鎮忙完這一些事情之後,懷恩立即說道:“太子求見。”

朱祁鎮說道:“讓他進來。”

太子朱見濬進來行禮說道:“拜見父皇。”

朱祁鎮說道:“而今新婚燕爾,感覺如何?”

朱見濬難得臉色微微一紅。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好了,既然渡過蜜月了,就出來做事吧。”

朱見濬不知道朱祁鎮所言的蜜月是什麼東西,但是顧名思義也能理解七七八八,說道:“請父皇吩咐。”

懷恩見狀,自然很有眼力勁帶着左右侍從都退了下去。

朱祁鎮說道:“之前給你說過,萬事以民爲重,你覺得而今朝廷諸多大事之中,那一件最重要?”

朱見濬想了想,說道:“可是清丈?”

在他想來,朝廷可以稱之爲大事的,大概只有那三五件,第一件大事,就是安南戰事,雖然沒有打起來,但是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其次就是大明會典的修訂,這一件事情頗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至於其他各部條例的擬定,還有東北漠南的屯田,乃至於馳道的修建,與清丈田畝相比,都算不上什麼大事了。

更不要說,朱祁鎮考他之前已經給了暗示。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正是。我交代給你的事情,就是與清丈田畝有關係。”朱祁鎮起身在一層層的書架之中,翻開厚厚一本奏摺,遞給了朱見濬。

朱見濬雙手接過來,打開一看,頓時眉頭緊鎖起來。

這不是別的,就是徐有貞上奏清丈田畝情弊的奏疏。

朱見濬還是沒有見過市面,居然越看臉色越難看,最後將手中奏疏狠狠拍在桌面之上,說道:“鼠輩安敢如此?”

朱祁鎮見狀,微微一笑,說道:“怎麼見到這些東西,就受不了了,天下之間,比這個還過分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你如果每天都發脾氣,這事情還沒有做完,你就先被氣死了。”

朱見濬說道:“孩兒一時失態,讓父皇失望了。”

朱祁鎮說道:“無妨,你該生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話也就是說給你我父子聽的,如果真當真了,卻是要出大事的。”

“但是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是大明子民,卻是沒有錯的。”

“天下百姓都是靠着土地吃飯的,這土地問題就是我大明最大的問題,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

“而土地問題更是各方勢力利益所在。”

“很多看不清弄不懂的人,查清楚他們的根底,很多看不清弄不懂的事情,你就弄清楚了。”

這個時代,沒有那麼多投資渠道,可以說人手中如果有了錢,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家買地。所以土地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糧食生產問題,是權力分配問題,也是一個帶着幾分金融性質的問題。

要知道很多地方地價,三十年的收成都未必能抵得上價格。

而且除非有戰亂或者天災,一般情況下,地價從來是有漲無跌的。

可以想象其中有多少利益相關,這也是爲什麼看似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清丈,會有人搞出這麼多花樣,這麼多問題來。

到了朱祁鎮都不願意多問,要讓步的地步。

朱見濬卻不如朱祁鎮看得明白,說道:“父皇,你就這樣任由這些貪官污吏如此作爲?”

朱祁鎮說道:“你放心,凡是這上面有名的臣子,他們這一輩子前程也就是現在了。朕有時間一個個秋後算賬,如何算賬,就要看你了。”

朱見濬說道:“我?”

朱祁鎮說道:“清丈土地重要之極,只是在太祖之後,就很少整理了,甚至連黃冊都是一堆廢紙了。”

“朕在幾十年後大力清丈,有很多東西,都已經搞不清楚了,弄不明白了,幾十年破賬,誰能弄明白,朕如卡的太嚴,朕在上面嚴一分,下面就嚴十分。這些事情,朕就容他三分,但是下面報上來的東西,有幾分真幾分假。”

“你看得東西,不過是徐有貞的一面之辭,朕也不可能以此爲據處置如此多的大臣。”

“這一件事情關乎國之根本,更不要說,而今清丈到了不可問的地方。”

朱見濬回想這幾日的明報,說道:“江南?”

朱祁鎮說道:“對,就是江南。”

這一次清丈從最容易的開始,而今已經到了要攻堅克難的地步了。

總體上來說,北方士林是弱於南方的,北方糧食產糧,也讓很多地主失去了侵佔田產的興趣。

無他,在陝西山西,一些比較乾旱的土地,很多時候一塊土地產出,除卻交稅與農民自己吃之外,根本不剩下多少了。

地主如果吞併了,他總不能自己種地,要租給佃戶。也不可能讓佃戶吃不飽,不可能不交稅,如此下來,手中不過三瓜兩棗。

還不夠費事。

所以北方的土地兼併並不嚴重,清丈的阻力並不大,即便阻力不大,還鬧出這麼多事情。

想想到了大明土地兼併問題大的地方,會是一個什麼情況?

大明土地兼併最嚴重的地方是哪裡?

是江南,浙江,江西,福建。

如此看來,就會知道,葉留宗與鄧茂七起事,不能說都是偶然。

正因爲如此,朱祁鎮要讓太子去江南。

當然了,以太子的能力,朱祁鎮也不會讓他去擔任大任,十幾歲的孩子,如果真放在重任上面,估計會被刷得團團轉。

他要看太子去親眼去看看,事情的真相是什麼樣的。已經很多江南大臣田產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

有些大臣是表裡如一,但是更有一些人在朝廷之上義正言辭,但是在家鄉之中,侵吞土地,逃稅詭寄之事從來沒有少過。

現在這情況還不嚴重,最少沒有到徐階徐閣老那邊大貪。但是想來對太子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因爲朱祁鎮已經發現,太子與一些儒臣之間走得有一點太近了。

雖然無可厚非,畢竟太子不是朱祁鎮,他受到就是儒家教育自然視這些大臣如師長。

但是這並不是朱祁鎮想要的。

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
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二章 外戚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