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

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

內閣的調整,並非說僅僅是敲打名單就行了。

甚至說到了現在,調整纔剛剛開始。

內閣的變動,帶動了六部的變動。而六部的變動,又會引起天下各地的變動。楊榮之死,引起的官場動盪。還遠沒有結束。

特別是這種動盪,已經壓制了好幾年了。

太皇太后從宣德十年以後,就對官場上大規模人事變動,採取壓制。

所以朱祁鎮對這種變動,也是第一次應對。

他也不得不承認,其中這樣大規模人事變動,並非掌控在朱祁鎮手中,而是掌控在楊士奇手中,準確的說,是掌控在內閣的手中。

特別是在王直這個吏部尚書進入內閣之中,新到任的吏部尚書還沒有到位,恐怕即便剛剛上任,也未必有什麼話語權。

所以,朱祁鎮所能做的僅僅是通過掌握內閣。來掌握這種變動。

唯一讓朱祁鎮慶幸的,最少以張輔爲首的勳貴,朱祁鎮還是有把握的。

對張輔,胡濙,朱祁鎮不用擔心,因爲這一次人事變動之中,他們兩個人蔘與程度不高。但是對楊士奇,楊溥,王直,曹鼐,馬愉。朱祁鎮就要一一召見了。

對於楊士奇,朱祁鎮不需要特別關注。

因爲朱祁鎮之前與楊士奇的接觸都很密切。因爲很多政務之上,楊士奇是朱祁鎮繞不過的人。

朱祁鎮幾乎是三天兩頭的召見,楊士奇。

楊士奇也習慣了,在宮中乘坐步攆,這是朱祁鎮對楊士奇的優待。

所以,朱祁鎮的談話重點就放在楊溥,王直,曹鼐,與馬愉身上。

朱祁鎮決定將召見大臣的地點,放在乾清宮之中。

首先是楊溥。

雖然楊溥也列在三楊之中,但是朱祁鎮與楊溥的接觸並不多。與楊士奇的沉默老辣,楊榮在軍事方面的權威相比,楊溥就好像是隱形人一般。

甚至朱祁鎮在很多時候,都忽略了三楊之中,還有楊溥這個人。

但是今日朱祁鎮與楊溥談了好幾個時辰。

本來是朱祁鎮問,但是後來變成了楊溥說。

對大明各種弊政,楊溥都如掌觀文。讓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三楊列位在一起,絕非是浪得虛名。

楊溥的能力,當一個首輔搓搓有餘。

只是可惜的是?

有時候英傑之輩,都是一批一批的出現。

楊士奇也是將黃淮掀翻,蹇義都熬死了,纔有出頭的機會。而楊溥卻未必有機會將楊士奇熬死了。

甚至朱祁鎮有時候想,如果楊溥再年輕十歲。朱祁鎮就不用擔心,楊士奇離開之後,內閣首輔的問題。

只是有些人之所以沒有到某個高度,並非能力不濟,只能說時也運也。

朱祁鎮話鋒一轉,說道:“先生分管吏部,卻不知道有何主張?”

楊溥說道:“臣別無他事,只是有一件事情,陛下要留心。”

朱祁鎮說道:“先生請講。”

楊溥說道:“而今陛下親政,萬象更新,臣以爲應當京察了。”

朱祁鎮聽了楊溥如此一說,一瞬間耳邊似乎有磨刀的聲音。

京察乃是大明的文官考覈制度,從洪武年間就有。分外內察與外察,分別考察京官與地方官員。

但是京察本身,也是一把權力鬥爭的利器。

特別是在晚明時候,東林黨將京察的監察作用,全部廢除了,當成了一把殺傷政敵的利器,一瞬間激化了黨爭。

而今京察還不像晚明一樣。但是他本身具有的政治屬性,卻不可能剝奪掉了。

甚至楊士奇在正統元年展開的京察,固然將朝廷的政治生態,向好的方向發展,達到了京察的目的,就是舉賢去不肖。

但是同樣也鞏固了楊士奇的權威。以至於楊士奇有遠朝於尋常首輔的權威。

楊溥今日提京察的意義何在?

就在楊溥所說的親政兩字之上。

言下之意,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楊士奇得重用與太皇太后直接有關係,而今太皇太后退位,皇帝親政。那麼楊士奇的作用就不那麼重要了。

甚至楊溥這一句話之中,有沒有想取楊士奇代之的暗示。一時間朱祁鎮也不確定。

不過楊溥不甘於在楊士奇之下,想借此京察大計,豎立自己的權威與班底,卻是一定的。

朱祁鎮自然有些心動。

但也僅僅是心動而已。

倒不是朱祁鎮對楊士奇有多不滿,而是他知道,在首輔更換的時候,有他插手的空間,好建立起自己的權威。

但是朱祁鎮也很快就放棄了。

也不是朱祁鎮對楊士奇多信任,而且眼前的事情太多了。麓川戰事還沒有平息,去歲大水,災民本來就嗷嗷待哺。直隸省的建立,還有諸多的治水工程,可以說千頭萬緒。朱祁鎮不想在朝廷上另起爭端了。

楊士奇並非那麼容易被掀翻的,楊溥也不那麼容易能上位的。

一旦激化了兩楊之間的矛盾,反而不好收拾。

一時間,朱祁鎮更加懷念楊榮了。

楊榮在的時候,三楊處於彼此牽制的狀態下。但是而今楊榮一去,兩楊之間,就變成了兩虎相爭。

“這局勢恐怕不能維持多久啊。”朱祁鎮心中有一種預感。

朱祁鎮有了這種預感,心中立即意思到不能如此,最少要先壓制他們兩人的矛盾爆發。最少要在眼前的事情告以段落才行。

朱祁鎮立即說道:“京察自然要舉行的,只是而今諸事繁雜,先定到明年吧。估計今年下半年,雲南戰局就有分曉了。眼前的事情忙完,再做京察不遲。”

“首輔畢竟年紀大了,朕也不忍心過分操勞,內閣的事務現實還是要多分擔一點。”

朱祁鎮不由的給楊溥一點暗示。暗示楊士奇在內閣之中待不了多長時間。

楊溥好像沒有聽懂暗示一樣,臉上波瀾不驚,說道:“請陛下放心,老臣會爲首輔分憂的。”

朱祁鎮又與楊溥說了一些話,這才放楊溥離開。

等楊溥走之後。朱祁鎮細細回想楊溥所說的話,心中咯噔一聲,有了不好的預感,好一陣子才弄明白。

心中暗道:“薑還是老的辣。”

此刻朱祁鎮纔想明白,他說錯話了。

楊溥哪裡是要京察,他是在試探朱祁鎮對楊士奇的想法。朱祁鎮如果果斷站在楊士奇這邊,讓楊士奇稟報首輔,或者說這一件事情,讓楊士奇負責。

楊溥決計會老老實實的當次輔,對首輔之位,也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

但是而今朱祁鎮卻給了楊溥這樣的暗示。

朱祁鎮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今年之內,楊溥決計不會與楊士奇有什麼衝突,但是在明年可就不好說了。

因爲一個有皇帝百分百信任的首輔,是不可戰勝的。楊溥是聰明人。決計不會做不可能辦成的事情。

但是朱祁鎮的態度讓楊溥看到了可能。

朱祁鎮一遍心中懊悔,被楊溥看破虛實,將來的正統六年,必然有一番龍爭虎鬥。會影響朝廷穩定的。一邊心中卻有一點隱隱約約的興奮之感,畢竟楊士奇當首輔時間太長了。

從宣德二年到而今。聲威隆於天下。朱祁鎮都要小心應付。換一個首輔,對朱祁鎮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鎮想清楚這一點,朱祁鎮心中也是有種感傷之意。

朱祁鎮登基以來面對三楊一體的局面,在楊榮去世,楊溥別生心思之後,已經不復存在,最少不能算是一個整體了。

仁宗宣宗留下的政治格局,很快就會蕩然無存。

但是朱祁鎮想要的輔臣大臣,到底在什麼地方?是于謙,還是王直。

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章 經筵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
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八十章 經筵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八十章 西寧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九十章 少府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